亓順鳳
農村小學的校外課程資源與城市有著天壤之別。農村沒有圖書館、科技館、演唱會……卻有獨特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本土方言等。只要教師投入心思去活化這些寶貴的資源,創造性地使用這些資源開展實踐活動,同樣能使我們的教學“活”起來,使我們的孩子快樂起來。
自然資源得天獨厚
農村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如山石田土、樹木花草、蟲魚鳥獸……只要我們善于引導學生投入大自然的懷抱,用眼觀察、用心感受,變這些自然資源為學習資源,孩子就會從中獲得知識。萊蕪地處山東中部,這里有肥沃的土地、馳名的三辣、美麗的雪野湖、生態的房干……這一切豐富的自然資源為學生的生活添上了富有鄉土氣息的一筆。我們“七色花”中隊就抓住這些開展了大自然課程,從課程的設計、實施、總結等多個不同的層面進行規劃。春天,我們帶領孩子去欣賞美麗的房干,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夏天,我們去游覽遼闊的雪野湖,品嘗美味的雪野魚頭;秋天,我們去收割馳名的萊蕪三辣,體驗農民伯伯的艱辛;冬天,我們又深入鋼鐵基地,感悟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每一次出行,每一次體驗,都收獲滿滿。我相信,再多的財富也比不上這原汁原味的大自然,也比不過這寶貴的精神大餐,這是大城市學校無法企及的。
人文資源豐富多彩
第一,與城市截然不同的農村生活就是一筆寶貴的課程資源。孩子們每天看著父輩喂養牲口、摘棉花、掰玉米、刨地瓜……雖枯燥疲憊,卻能品嘗到豐收的喜悅。每個雙休日我們都會組織孩子們開展勞動課程,孩子們深入田間地頭,在家長、教師的指導下參加一些基礎的勞作課程,讓學生品嘗勞動的果實。在勞動的過程中,我們的孩子們多了一份成熟與堅毅,少了一絲嬌氣與稚嫩。
第二,著名的萊蕪戰役、美麗的棋山傳說、不朽的房干精神……這些別具特色的精神文化已被萊蕪人祖祖輩輩相傳千年,成了我們課程資源的一部分。我們在萊蕪戰役紀念館建立了校外實踐基地,讓每一個學生走進那段烽火連天的歲月里,感受先烈的不朽精神。學生在研究、體驗、感受的基礎上,豐厚了人文底蘊,更激發了每一個學生知家鄉、愛家鄉、振興家鄉的情懷。
第三,每個地域的人民在長期的生活中都會形成一些地方民俗風情,萊蕪除了具有國人共同的節日風俗外,也有自己獨特的民俗民風。如:二月二炒豆子、六月六吃炒面、七月十五祭祖先……孩子們根據這些獨特的風情制成了《別具特色的萊蕪節日課程》。在這個課程里,記錄了炒豆子時小豆子在沙土中的微妙變化;記錄了孩子們與家長一起炒面、吃炒面的樂趣;也記錄了與家人共祭祖先的莊嚴儀式。真是小課程,大收獲。
第四,萊蕪還流傳著許多美麗的傳說、歌謠、農諺、戲曲,這些經過收集整理同樣是一筆寶貴的資源財富。學校南邊的棋山作為萊蕪八大景之一,已經編入我們的地方課程。萊蕪梆子最具萊蕪特色,為了把我們獨特的戲種發揚光大,我們把萊蕪梆子劇團請進了學校,請他們專門給孩子們創立萊蕪梆子社團,讓孩子們在學、唱、演中過把癮。這獨特的地域資源在享受的同時滲透著環保教育、傳統文化教育。
語言資源最具特色
萊蕪處于北方方言區,與普通話有很大差異。在推廣普通話的今天,孩子對這些獨特的方言已經非常陌生。為使這些寶貴的語言不被丟棄,我們“七色花”中隊組織學生開展了“萊蕪語言永相傳”綜合實踐活動,讓孩子們親近老前輩,深入學校的圖書館,敲開鄉鎮文化館的大門,對即將流失的地方語言進行調查、收集、分析、整理成冊,最后在課堂上交流展示。現在,傳承我們獨特的語言文化就成了我們這些農村孩子引以為豪的一件大事。
游戲資源操作簡單
農村孩子的課余生活同樣五彩繽紛:跳格子、翻繩子、跳皮筋、拾石子、打鴨子……每一種游戲都讓孩子們玩得樂此不疲。這些游戲所需要的材料容易尋找。我們“七色花”中隊在每周四下午開設了跳大繩課程,孩子們在體育教師的指導下從一人一繩到多人一繩;從雙腳跳到單腳跳,進而到花樣跳,玩法多樣。這些簡單易操作的游戲不僅起著陶冶情操、休閑娛樂的作用,更能讓學生從中明白競爭、合作的意義,從而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的人生觀、世界觀。
鄉村民風淳樸自然
鄉村人們的淳厚、樸實、勤勞、善良是孩子們最為寶貴的精神資源。教師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要善于引導孩子捕捉這些閃光點,用淳樸的民風塑造孩子的人格。我們“七色花”中隊通過繪本教學《這是我爸爸》、主題演講《我的家,我的夢》、習作《我的父老鄉親》等向學生滲透正確的價值觀,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知識的學習固然重要,但不能顧此失彼,而要不失時機地讓學生用心感受,從而使學生傳承民風,傳遞正能量。
只要我們用心去發現,農村的課程資源無處不在。只要我們善于開發和利用,它就會為學生的課堂提供廣闊的空間,使農村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