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夏芳
圖形教學是光學學習的重要手段,學生掌握圖形方法能更透徹地理解科學知識。其次,圖形作為思維方法和行為方式,還蘊含著很高的認知價值。筆者根據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將光學難點問題分成四個模塊:1.小孔成像;2.平面鏡成像特點;3.光的反射與折射;4.凸透鏡成像規律和應用。針對以上難點問題,找到學生在學習中的“短板”,再借助圖形進行突破。
小孔成像規律圖形教學策略
問題集結
根據科學課程標準及杭州市初中畢業升學文化考試命題實施細則,小孔成像考點有小孔成像原理,即“小孔成像”中的“像”是實像還是虛像,放大還是縮小,正立還是倒立。而教材中有關小孔成像的內容只有一個實驗,連基礎圖形都沒有,學生通過預習課本只知道小孔成像原理,光路圖也不會畫。由于小孔成像畫圖是學生學習光學時剛接觸的難點問題,對于初學者,教師要有耐心與方法。
基礎圖形延伸——由易到難
為了解決學生的困惑,在實驗基礎上,再引入圖形教學。為了降低難度,還是采用小步子教學法,由簡單圖形到復雜圖形,即由易到難,循序漸進。
基礎圖形
小孔成像原理是光的直線傳播,通過實驗操作讓學生了解小孔成的是倒立的像,再通過畫圖讓學生理解小孔成像的原理。運用做圖手段,除了形象直觀,還有助于促進學生科學概念的形成。
拓展圖形
掌握基礎圖形以后,可以適當再做些延伸,從而激發學生的思維與興趣,培養學生的變通能力,開闊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靈活性,培養學生思維的創新性與發散性。
如圖所示,小明在一張不透光的紙上用針扎了一個直徑約為1 mm的小孔,讓白熾燈泡發出的光穿過小孔射到白紙上,請回答以下問題:
保持燈和小孔的位置不動,向下移動白熾燈,像的大小將變為___________________。
這道題的圖跟我們看到的基礎圖形相似,將基礎圖形按順時針旋轉90度,根據題意在白熾燈向下移動處再畫一次圖形,答案即可知曉(圖2)。
平面鏡成像特點圖形教學策略
問題集結
在教學過程中,經常遇到這樣的問題:如果鏡面是豎直的,學生基本都會畫,但如果鏡面是傾斜的,很多學生都會畫錯,而如果圖形上升到組合圖形,對學生來說難度就更大了,不知道如何解答。所以,要先學會單一圖形,再將組合圖形分解成單一問題,難點也就迎刃而解。
圖形分解與組合——從繁到簡
熟練掌握單一圖形以后,遇到復雜一點的組合與變化圖形問題時,可以將組合或變化圖形進行分解,化解難點,也可以把變化前后的每個獨立圖形畫好再進行組合。
案例:平面鏡成像問題
在做“研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時,小明在實驗過程中,讓玻璃板沿OO′軸(玻璃板與桌面的接觸部分)方向水平向右移動,結果他發現鏡中自己的像相對于自己______移動(選填“向右”“向左”或“不”);他又將玻璃板繞OO′軸轉向自己,發現鏡中自己的像________(選填“轉向自己” “轉離自己”或“不動”)。
課上統計學生完成情況:第一空基本都能做出來,第二空錯誤率很高,因為涉及鏡面位置變化,很多學生不知道怎樣解答。教師課中引導學生將變化前后的兩次成像圖畫出來,然后再組合一下,答案就出來了,而前后兩次成像圖形對學生來說也沒有問題。根據題意,玻璃杯轉動前后圖形如圖3、圖4所示。
再將轉動前后的兩次圖形組合起來,如圖5所示,發現像從1位置轉到2位置,答案是像轉向自己。
上面這道題看上去有點復雜,其實分解成單一圖形后就很基礎,只要找出每一個圖形的對稱圖形就可以了,所謂的難點其實是建立在基礎知識上,然后進行翻新與再加工。所以,教師在教學中首先要將基礎落實到位,學生只要掌握方法、技巧,難點則得以破解。
光的反射與折射圖形教學策略
問題集結
有關光的反射與折射,教材中共有7個光路圖,在學習了光的反射定律與折射定律后,這7個圖形難度都不算大。但如果在教材圖形的基礎上進行變換,或將反射與折射兩種圖形進行混合,對學生來說難度就大了,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給學生提供做圖解題的技巧和方法。
從動態圖形到混合圖形——逆向辨析
再復雜的圖形都離不開教材中的基本圖形,教師可以試著將復雜的科學問題轉變成學生熟知的簡單問題,使學生找到解題的規律,理解知識的本質內涵。
光的反射與折射混合圖形往往比較復雜,難度較大,通過常規畫圖途徑解答不出,容易讓學生陷入思維的困境。
案例:七(下)科學光學
把一個反射面向上的凹面鏡放在容器內,在凹面鏡的焦點F處放一點光源S,然后在容器內注入水,使水面處于焦點F和凹面鏡之間,要使點光源S射到凹面鏡的光線仍平行射到空氣中,則光源S的位置應( )。
A.向F點上方移
B.向F點下方移
C.向F點左側移
D.向F點右側移
上面這道混合圖形,如果正向求解,不確定光源S在哪里,就無法入手,但逆向分析就簡單多了,根據光路可逆性,只要畫出光線從空氣平行射到凹面鏡,反射到水面,再折射到空氣中的光路圖即可。如果沒有水,可知凹面鏡會使平行光束聚于F點,現在由于光從水面折射入空氣中發生折射,會聚于F點下方,得出光源S在F點下方(如圖7)。
凸透鏡成像規律和應用圖形教學策略
問題集結
凸透鏡成像規律的運用中,難題比較集中,很多難題都需要學生進行邏輯推理,對學生分析問題及科學推理能力的要求比較高,有些還要借助數學知識,而初一學生大多數思維能力與數學能力不夠,解題難度較大。
表格文本轉化——變文為圖
讓學生學會將復雜的文字信息轉化為圖形,可以不需要經過復雜的數學推導及演算就能直接找到問題的實質,出奇制勝,能夠更快速、簡便地解答問題。
案例:巧解七(下)科學凸透鏡典型難題
幾位學生分別用A、B、C三塊凸透鏡做成像實驗時,保持物體與凸透鏡的距離相等,得到它們成像的記錄如下表,則三塊凸透鏡的焦距關系正確的是( )。
文字轉變圖形求解:先畫主光軸凸透鏡,因物體與凸透鏡的距離相等,說明三支蠟燭的位置一樣,再根據表格中像的性質標出一倍焦點與兩倍焦點的位置,然后從圖中就可以得出答案是D。
邏輯推理常規解法采用逆向思維,需要運用到不等式,初一數學還沒有教不等式的內容,對學生來說難度有點大,導致班級很多學生無法得出正確答案。而圖形直觀、形象、簡明,學生印象深刻,也易于接受。
結語
總之,初一科學光中的學內容重要又抽象,很多重難點問題與圖形息息相關,圖形很多時候可以替代記憶、思維的功效,有時還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計算與推理,因此靈活運用圖形教學策略可以達到化繁為簡、變難為易的目的,讓學生最終愛上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