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學生是國家的未來,是社會主義建設的后備軍,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不堅定,會影響大學生的價值取向的選擇。新時代背景下,意識形態領域的建設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找到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著力點,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建設。
關鍵詞:意識形態;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著力點
要堅定政治信念,是習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對大學生提出的要求。在高校教育過程中,學生出現了對馬克思主義信仰不自信的問題,馬克思主義出現了信仰危機的問題。找到大學生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教育的著力點是我們目前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概念
當前對馬克思主義信仰學術屆沒有明確的界定,“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是指幫助和引導大學生了解和認識馬克思主義理論,相信和信奉馬克思主義,并外化為行為的教育實踐活動。”[1]探討加強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著力點,端正馬克思主義的態度,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解決實際問題,努力構建大學生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從馬克思主義理論中感知到幸福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
二、意識形態領域下馬克思主義信仰研究面臨的挑戰
(一)理論學習不足
馬克思主義理論專業性比較強,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形成的歷史過程不夠了解,理論學習不足,導致對其認知不深入。加之,大學生受到多元社會思潮的影響,如:歷史虛無主義、自由主義、個人主義、西方“普世價值”等社會思潮的沖擊,成為當前馬克思主義理論建設面臨的信仰危機問題。
(二)新媒體運用實效性不強
互聯網的廣泛運用下,大學生對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不再是停留于書籍、報刊、電視等傳統方式,更多的通過新媒體進行。新媒體具有傳遞速度快、覆蓋面廣、隱匿性強等特點,導致網絡上的內容參差不齊,部分網絡文化與馬克思主義主流價值觀產生沖突,影響力大學生的價值取向。
(三)思政教師素質差異性較大
高校思想政治教師專業素質存在差異,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出現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教學方法較單一,以灌輸、勸說的方式為主,學生的主體地位被弱化,單向、互動性不強,從而導致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認同感不強,不能更好的進行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培養。
三、意識形態領域下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著力點
(1)大學生要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我們進行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應當貼近學生、貼近實際、貼近生活,以人為本,促進人們價值觀的塑造,增強馬克思主義的吸引力、感染力、影響力、生命力。加強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形成的歷史過程的學習,加深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認知。加強傳統文化歷史的學習,處理好源與流的關系,明白我們從哪里來到哪里去。加強歷史的學習,避免主觀附會,盲目跟風,多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同時,社會是不斷向前發展的,觀念在不斷更新,人們對問題的認識也是不斷進步的,要用歷史分析的方法來看待問題。
(2)建立健全互聯網教育平臺。運用新媒體,搭建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網絡平臺。利用新媒體傳播速度快、內容豐富的優勢,結合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使之能夠在電腦、手機上下載儲存、在線播放,從而使其方便快捷地為普通大眾接受、悅納。為開展馬克思主義教育提供了一個輻射面廣、滲透性強的綜合系統平臺。建構馬克思主義理論網絡在線學習模式,有利于提高馬克思主義信仰培育的實效性。從而實現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認同,不斷提升馬克思主義理論宣傳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3)提升思政教師素質。教師擔負著立德樹人的任務。高校思想政治理論工作者應不斷探索創新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創設開放性的東西供學生思考,發揮學生主體性功能,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高校教師應結合當前社會熱點講解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點,通過師生課堂上的探討,引導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要加強傳統文化教育,吸收優秀的傳統文化,能增強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對民族文化自豪。培養大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削弱不良價值觀對大學生的沖擊,贏得大學生廣泛的青睞。
四、結語
大學生要緊跟十九大報告對青年提出的要求,堅定理想信念。守好渠,補好“鈣”,要做好馬克思主義研究局內人、局外人的工作,學習馬克思主義相關理論,積極吸收其他優秀文明成果的精華,肩負起建設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責任,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中國精神的道路。本文探討加強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幾個著力點,以期端正馬克思主義的態度,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解決實際問題,努力構建大學生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從馬克思主義理論中感知到幸福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
參考文獻:
[1]蘇百義,林美卿,莊淑霞.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應強化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8(3).
[2]沈強,陳森亮.高校輔導員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6).
[3]鄧鵬.論紅色文化對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價值及其應用[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6(5).
[4]盧雷,袁久紅.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文化自信培育[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11).
[5]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新華網.2016-5-18.
[6]羅忠榮,楊永志.信仰的內涵與發展——兼論馬克思主義信仰的超越性[J].廣西社會科學.2014(6).
[7]張梅.當代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研究[D].西南大學.2013.6.
作者簡介:李瑞萍(1993—),女,漢族,云南保山人,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