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等教育客觀、公正的評價體制是提升高等教育質量的關鍵。筆者結合自身經驗,通過查閱資料,對現有的高等教育評價體制改革的特征與不足進行了闡述。并提出建構新型評價體制的做法,以期促進高等教育質量的提升。
關鍵詞:高等教育;評價;體制;改革;路徑
科學的教育評價體制是推動我國教育質量穩步提升的基礎,它直接影響著高等教育的發展路徑。我國有很多學者對高等教育的評價體制進行過研究,有專家認為,高等教育評價體制在學校全面實現教育實踐目標、教育實踐系統科學運行中具有十分關鍵的作用。由于高等教育所接觸到的主體比較廣泛,包括學生、教師、學校、家長、企業、社會等,因此,首先需要改變單一的評價方式,堅持評價主體多元化,將各評價主體之間的責任明確劃分出來,在高等教育評價體系中應該納入新的非政府機構。
一、高等教育評價體制改革的特征與不足
評價體制的改革目標是提升高等教育的教學質量。高等教育質量沒有確切的評價標準,并且其沒有普遍認同的概念。在我國,近些年教育評價體制的改革初見成效,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以下對當下的高等教育評價體制的特征與不足進行論述。
(一)高等教育評價體制改革的特征
一是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評價主體多元化是高等教育評價體制的改革方向,只有多元化的評價主體共存,強調政府、學校、家長、社會等共同參與的教育評價體系,并且發揮各自的職責,在主體所在的法律或制度規定的權限內,履行各自的職責,從而達到提高教育質量的目的。
二是評價主體間的責任界限明顯。我國高等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國人的受教育水平,民生性是其顯著的特點。高等教育的目的決定了其在評價體制中是以民生為導向的,各評價主體之間的關系是相互合作、相互牽制的,就單純從學校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就可以看出。相互合作,主要表現在高校為社會培養人才、提供人才資源,而社會為學校提供學生就職的崗位。雙方為了達成一種和諧的關系,從而完善評價結果。相互牽制的本質是各評價主體要自主管理,在嚴格遵守法律及制度要求的基礎上,開展高等教育評價活動,明確履行的職責以及責任。
(二)高等教育評價體制改革存在的不足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當下的高等教育評價體制中,各評價主體,無論是學校、社會或者是非政府組織等,都與政府之間存在明顯的從屬關系。因此,各評價主體對于高等教育質量的評價過程或結果都會或多或少受到政府的影響。因此,我國現存的高等教育評價體系中,幾種評價主體都會朝著政府評價的方向靠近,所以其評價結果多與政府評價的結果相似,沒有自己的特點。那么各個主體存在的作用,即對高等教育的評價作用不能完全發揮,政府對高等教育的評價的監督作用逐漸弱化。最終,評價機構很難客觀公正的對我國高等教育做出評價,這些問題需要在構建“五位一體”的高等教育評價新機制中解決。
二、建構“五位一體”的高等教育評價新機制
(一)學校自評
學校自評的本質是學校對自我進行評價,通過開展一些自主的評價活動或構建自己的評價體系,對日常高校中的各方面活動,例如教學活動、學校管理、科研工作等進行評價。評價的意義在于,學校能夠通過評價找到自身的不足與問題所在,并有針對性的解決,從而推進高等教育質量的提升,這是“五位一體”高等教育評價機制構建的首要條件。學校作為提升高等教育質量的重要主體,同時應該展現出對教育質量評價的主體性,打破政府作為評價體制中“獨大”的局面,發揮學校的重要作用。學校作為新評價體制中的主體,應該在結合黨的方針、政策,同時結合學校的治學理念等,進行評價標準的確立,并且要注意評價標準與學校的教學規律、管理理念等客觀相適應。另外,在評價對象方面,應該兼顧到學校的教學活動、管理活動、學生學習、教學組織等各個評價對象。結合科學的評價方法,計算出每一評價指標的評價結果,最后經過數據統計、分析生成學校自評報告,反映出高校自身存在的狀況。
(二)院系評價
“五位一體”的評價體系中,院系評價因為在課程設置、師資配置方面發揮著明顯作用。因此其作為評價主體之一,是不可或缺的。院系評價中,其評價對象兼顧到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課程設置的合理性以及對教學資源等的配置以及學生的學習效果,同時以此為依據做出相應的評價指標。評價標準的制定,除了按照高等教育方針實施,同時也要兼顧到各個院系的培養人才的特點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等,制定符合客觀發展規律的評價標準。在評價指標的確立過程中,院系評價,應該針對教師、學生、教學成果、院系管理的各個方面構建相應的評價指標,從而確保院系評價能夠客觀反映出每一個院系教育質量提升中存在的問題,并提供客觀、公正、科學的依據。
(三)專業認證
專業認證機構作為“五位一體”高等教育質量評價機制的主體之一,它是獨立于政府評價、學校評價等之外的專業評價機構。它不隸屬于個人或某個團體,因此具有高度獨立性,在評價體制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專業認證機構在評價體制中的意義,就是為高等教育提供評價服務,評價指標的選擇會錯開政府評價與高校或院系評價,從另一個層面進行認證,因此其評價結果具有很強的參考價值。經過專業認證機構的認證,高等教育質量具有一定的權威性,為高等教育的全面發展提供更具獨到性的建議及指導,為高等教育質量的提升做出貢獻。因此,認證機構在開展專業認證前應該制定客觀、科學的評價標準。一般認證機構都是派專業的人才進入到參與評價的學校進行專業的調研,從客觀的角度對高校的教育質量做出客觀衡量。因此,對于認證機構來說,開展每一次認證都必須是經過廣泛調查、召開討論會,盡可能保證專業認證標準的一致性。在專業認證標準與評價對象相適應的前提下,開展專業認證活動,評價結果反映出教育質量如何,并為日后的發展提供合理的對策和建議。
(四)國際評價
在“五位一體”的高等教育評價體制中,國際評價作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幫助高等教育的發展趨勢朝著國際化發展方向的重要路徑。其中,國際評價首先應該在充分了解國際評價中的評價標準、評價制度以及評價指標等各方面的基礎上,從各個環節分析我國的高等教育質量的評價制度是否與之相適應,或者是否適用。另外,還要履行國際評價中院校評價結果公布、專業認證結果公布、年度質檢報告公開、周期性評價、常態數據監測等相關規定,確保國際評價結果公正透明。
(五)教學基本狀態數據常態監測
這是我國“五位一體”高等教育質量評價新體制構建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以教學基本常態數據庫為監測對象。教學基本常態數據庫除了教學投入、教學過程、教學效果等相關數據以外,還包括組織教師、學生、條件、專業與課程、教學管理、教學效果等數據群組。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傳統的高等教育評價體制受到政府評價的影響,使得其它評價主體做出的評價結果與政府評價結果類似,無法發揮學校、社會等評價主體的作用,政府對評價結果的監督作用同時弱化。因此,建立新型評價體制,是發揮各大主體評價作用,提升教育質量的關鍵。
參考文獻:
[1]趙俠,孫鐵,張影.省屬高校教師考核評價制度改革:形勢研判、路徑創新[J].高等農業教育,2017(05):19-23.
[2]詹瓊雷,周清明.我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中政府職能轉變的路徑選擇研究[J]湖南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3)::16-171.
[3]邱霞.中國特色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路徑研究[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8):173-174.
作者簡介:方嘉(1979—)男,福建福州人,本科,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經濟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