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旭華
【摘要】當前,“互聯網+”時代這個“最大變量”是高職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最大挑戰和機遇。在這種全新的時代特點下,互聯網成為激發思想政治教育正能量的堅強陣地,高職院校要完成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等育人方面的重要使命,作為思想教育工作者的我們就必須用互聯網思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育人功能,不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關鍵詞】高職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
當下,信息化已經成為我們避無可避的時代趨勢,“互聯網思維”更是不斷顛覆我們身邊的一切事物,創造全新的商業規則、市場規則、文化規則……。2015年兩會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后,教育界便掀起了一股信息技術融合教育的熱潮,“互聯網思維”已然滲透到大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改變大學生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我們高校育人體系應該如何應對?是等待“互聯網思維”將高校育人進行一次徹底的顛覆,還是順應時代發展的全新歷史特點,借助新媒體平臺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和學生育人工作?答案昭然若揭。
一、“互聯網+”時代下,高職思想政治育人體系構建的必要性
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和成熟應用使人們的生活習慣、生活方式等方面發生了深刻的變革,而作為最易受新鮮事物和新穎生活方式所吸引的青年全體,“95后”大學生是成長于網絡時代的一代年輕人,獲取知識、接受信息的習慣與以往大學生有著明顯的不同,開放、透明的互聯網,為他們搭建了一個更為廣闊的了解和認識世界的平臺;充滿互動和參與性的互聯網,為他們創造了接觸外界和拓寬視野多維思維方式的條件;兼備共亨和共贏性的互聯網,則為他們提供了展現個人才華,實現個人人生價值良好的平臺。可見,互聯網思維對大學生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都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能夠有效促進大學生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變革。
中央網信辦、教育部多次要求各高校,要深入貫徹落實中央關于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建設的總體戰略部署,切實加強網絡教育主陣地、主平臺、主渠道建設,創新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加強校園網絡建設與管理,推動網絡育人工作的實施。町見,高職思想政治教育是不能回避也無法回避“互聯網+育人”的影響。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迎面直上,充分利用互聯網等新媒體,強化其意識形態育人的作用,利用網絡對思政課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模式進行全新包裝,轉變思維,勇于創新,建立起高職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新體系。
二、構建基于教學環境、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保障之上的高職思想政治“互聯網+育人”實踐體系
首先,在教學環境層面上:“互聯網+”時代打造的是沒有邊界的育人環境。過去,高校育人往往拘泥于自己的“象牙塔”內,大學生的生活和學習只有高校教師、輔導員和班主任的參與,很難凸顯互聯網的開放性。當大學生借助互聯網沖破書本和大學校園局限,沖破時間、空間、地理位置等制約因素時,高校的育人工作也必須走出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有效地利用互聯網,將更廣泛的社會資源與社會渠道整合成一個全方位多維度的育人大平臺,將更多的社會力量引入高校育人的體系中,打造一個沒有邊界的全方位的育人生態環境。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就思政教育工作者而言,伴隨著WiFi覆蓋率的提升,4G技術的成熟和移動終端設備的普及,他們的工作環境也將大大拓展,工作場所不僅局限于課堂、班級或者學生宿舍,哪里有網略,哪里就可以成為弘揚主旋律,彰顯社會正能量的陣地。
其次,在教學內容層面上:“互聯網+”時代,高職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內容變得豐富立體。傳統課堂教學內容受到教學地點、授課課時及獲取信息渠道等因素的制約,教學內容往往單調枯燥,難以有效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往往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其實,高職思想政治教育涉及的領域還是比較寬泛的。如思想道德、法律、大學生成長成才、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歷史、國防、外交諸多方面。利用互聯網的平臺上的巨大信息資源,學生們在教師的指導下可挖掘出國家、社會在不同領域和范圍中發生的熱點問題結合教材內容相關理論進行分析,自行解決一些難度較大的問題。增加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也提升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要引起注意的是,在信息高度開放、資源高度共享的網絡輿論場,魚龍混雜的信息泛濫和摻雜了西方政治意圖的有意滲透,使網絡意識形態領域的話語權爭奪日趨激烈,目前我國處于社會轉型時期,各類矛盾頻發,經濟轉軌、社會轉型產生的貧富差距擴大、腐敗滋生、各類群體利益沖突等問題。網絡成為各種負面新聞的集散地。此時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須起到“領航”作用,幫助和引導學生抵制各種錯誤社會思潮;占據網上輿論制高點,引導話語權,主動出擊,建立協調統一、高效暢通、反應敏捷的網絡輿情收集、判斷、反饋、處理機制,對熱點難點問題主動把脈,快速反應,積極辯論,引導學生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牢筑思想防線,提高網絡免疫力。及時掌握大學生的思想變化,加深對大學生的尊重、理解和關心,通過個性化的服務和指導,緩解他們的心理壓力、消除他們的思想困惑和打破他們的信仰動搖,消除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抵觸感和距離感。另外,隨著網絡交流的日益普及,一些新興的網絡語言正對大學生的生活、思想情感表達方式產生深入的影響。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須了解網絡語言,適應網絡時代的表達方式,在堅持正確教育方向的同時,深入研究網絡話語表達體系、著力研究適應當代大學生的網絡表達方式和接受習慣,話語表達在內容上盡可能貼近受教育者的實際生活、思想動態以及他們習慣的話語表達方式,不刻板生硬、居高臨下、空洞說教,以更加生動活潑,更接地氣、更適合年輕人的話語風格來開展教育,實現良好的話語效果,實現意識形態傳播效果和教育功能的最大化。
再次,在教學方式層面上:“互聯網+”時代,高職思想政治教育開始由“單向通行”走向“交互參與”,由“單一主導”走向“多元化”。“灌輸式的授課方式”成為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標簽,“枯燥乏味”的刻板印象在學生心中根深蒂固。一面是教師的苦口婆心,心力交瘁,另一面是學生的放飛自我,漠不關心。這種“單向通行”一味說教傾向性嚴重的育人方式讓思想政治教育陷入“提高出席率,提高抬頭率”困境當中。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中師生角色分明,教師對于意識形態及其理論知識的“填鴨”、“灌輸”明顯,學生往往處于一種被動接受的狀態,厭學反感情緒突出。然而“互聯網+”育人環境下,一方面,教師教學觀念根本轉變。教師不在是單純的知識傳遞者,而是發展學生學習能力,培養學生主體意識、鮮明個性、創新和實踐能力的引路人。教師在網絡時代對信息獲取能力,明辨是非能力,引導學生能力,對黨和國家最新政策的理論解讀能力都需要具備與時俱進和不斷探索的精神。另一方面,學生的主體意識和自我教育能力將大幅提升。網絡所搭建出的龐大而豐富的教學資源平臺,使學生可以根據個人的特點和意愿,按照自己的學習習慣和方式,主動選擇相關的學習內容,自我控制學習進度。同時也可以通過網絡對學習進行自我測試和自我評價,校驗自己的學習效果,進一步激發學習興趣、挖掘學習潛能,增強學習主動性。由于學習的過程學生可以通過自我驅動和主導來達成,自然從被動的接受者轉為主動的學習者,由“要我學”變為“我要學”。“自我教育”和“朋輩教育”作用將突顯出來。學生在網絡平臺教學資源中所獲取的一個有影響力的理念或者熱點話題將會通過學生群體在自我深化和周邊傳播后得到升華,甚至在更大的社交群體中得到進一步的傳播。教師不再是至高的權威,而是以自己的學識、能力、人格魅力等去感染學生,建立起自己的崇高威信,與學生建立民主、平等、普遍交往的關系。鑒于每個個體學習者在網絡中對問題認識的廣度、深度及對事物理解都受到自身條件和認識水平的局限,那么協作學習則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且每個學習個體都以平等的身份與他人合作,這種平等的地位大大增強了協作的有效性,更有利于互相幫助,取長補短,共同進步。“平等話語權”的新特征將在網絡平臺的交互、滲透的教學方式上得到充分的彰顯,使每一位學生都作為一個獨立的客戶端賬戶,將自己每時每刻在課堂上獲得的感悟和想法進行分享,隨著每個分享的裂變效應,可以極大地增強知識的動態性和實效性。在互聯網平臺上學生既是消息的發布者也是消息的接收者,這種信息傳播在話語的“去權威化”上起到了革命性的作用,而這種“去權威化”的信息傳播必然導致更高參與度的出現,并且信息的發布、收集、反饋等環節有著傳統課堂無可比擬的便捷性和時效性,進而為高校互動課堂生態的形成提供了現實可能性。因此,這種“互動參與”式的育人方式,改變了過去從教師到學生機械的推動“單向通行”,而成為了一種自覺自發的“交互參與”,從教師課堂上“單一主導”走向“多元化”。
最后,在教學保障體系層面上:第一,強化對思想政治網絡化教學建設重要性的認識,分析當前和今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難點和工作任務,整體規劃和設計網絡資源建設任務,明確管理體系和規則,規劃網絡工作布局。第二,建立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領導體制和運行機制,強化領導責任。學校的宣傳、學工、保衛、網絡技術部門無縫對接,通力合作,職責明確,形成各部門、各院系、全校全員密切配合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體系,共同推進網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序進行。建立健全的網絡管理規章制度,加強對校園網、論壇的管理,對校內微博、微信公眾號加大管理力度,通過必要的技術、行政、法律手段,減少不良信息的影響和擴散;加強網絡道德和網絡法制教育,引導和規范學生的網上行為,培養學生網上自律性,使學生具備主動判斷、辨別復雜的網絡信息的能力,提高他們思辨和研選能力。第三,加強思想政治師資隊伍建設,特別是強化對教師的網絡基本規范、常識的學習,掌握網絡用語,增強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第四,建立全覆蓋、立體化、有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網絡平臺,對各種新媒體、新載體、新平臺加以整合,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的整合與共亨,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
三、“互聯網+”背景下,高職思想政治育人實踐體系構建的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我們正在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面臨的挑戰和困難前所未有,必須堅持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激發全社會團結奮進的強大力量。”高等院校肩負著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使命,應該努力成為主流思想、先進文化傳播的前沿陣地,成為促進社會團結的重要力量。深刻把握和理解“互聯網+”的時代特點,堅定理想信念,以使命感和責任感守住網絡陣地,強化網絡思想政治育人作用。秉承創新、與時俱進的態度,把握網絡思政育人的主導權;加強運用互聯網新技術,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和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變被動介入為主動介入,讓思想政治教育課“時尚”起來,增加思想政治教育課的親和力和吸引力;用互聯網思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育人功能,不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馮方.“互聯網+”視域下自媒體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J].高教探索,2016,(10].
[2]衛曉溪.“互聯網+”思政課:網絡環境下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實施與創新[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5,(12).
[3]李文博.網絡環境下創新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模式的思考[J].教學論壇,2015,(10].
[4]鐘沖.“互聯網+”時代下的高職院校德育實踐科學路徑研究[J].中國市場,2016,(4).
[5]謝幼如,倪妙姍,柏晶,張惠顏.融合翻轉課堂與MOOCs的高校MF教學模式[J].中國電化教育,2015,(10).
[6]蔣朝莉,李桂東.互聯網思維下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提升[J].西南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