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寒燁
【摘要】為了滿足社會發展需求,高校應加大對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改革力度,培養更多滿足社會發展需求的藝術設計人才,總結藝術設計教學實踐教學經驗。文章在對藝術設計專業教學現狀概述基礎上,從人才培養、課程體系、教學內容以及方法等方面改革措施進行探究。
【關鍵詞】應用型 藝術設計專業 教學現狀 改革措施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9-0037-02
應用型是存在于傳統學科型與職業技能型之間的“中間型”教育培養模型。藝術設計專業應用型的培養目標是兼備良好職業素養、扎實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組織與合作能力的人才。藝術設計專業教學和市場經濟發展存在的關系特質化顯著,接觸很多新興知識與技術,但是現階段國內很多藝術設計專業教學與社會現實需求嚴重脫節,故此積極探尋教學改革措施極為必要。
1.藝術設計專業教學現狀
目前,國內部分應用型本科院校在藝術設計專業課程設置上依然以理論知識為主導,盡管在課程教學期間也融入一些實踐操作教學內容,但是課時比例極小,外加部分課程教師是盡管有高校碩士或博士畢業生的學歷,但是市場實踐經驗較少、實踐操作能力低下[1]。故此,在教學工作中偏重于理論知識,此時實踐課時處于不斷減縮狀態中。還有部分高校為了湊夠實踐課時而組織學生進行重復性,非創新性的實踐操作,實踐課程教學效果難以得到較好的效果。
在社會領域對應用型技術人才需求量不斷加大的背景中,一些應用型本科院校積極整改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強化實踐課與理論課之間的獨立性,但是在進行實踐課程教學期間卻沒有科學性實踐教學大綱的輔助,產生實踐教學內容與真實場景脫節,以及理論依據不足等問題。
在教學手段應用方面上,國內諸多本科院校積極迎合信息化社會發展模式,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盡管如此還是存在實踐教學案例不充足的問題。這里所提及的案例教學并不是傳統教學中的舉例教學,而是由教師引導、學生參與探究,并緊扣某一主題進行的實踐項目。
2.藝術設計專業“應用型”教學改革措施
2.1人才培養方案
人才培養方案的編制是應用型本科院校實現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以及規劃培養模式的“參照物”,也是各項教學活動開展與運行的重要憑據。“應用型”教學改革期間,設置的人才培養目標應和本專業理論知識、實踐技能與職業素質標準銜接。專業教師結合培養目標完善課程體系,明確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之間關系,強化其緊湊性、協調性、整體性。
2.2課程體系
①強化藝術設計基礎課與專業課間的銜接性。藝術設計課程的創設是為專業培養目標實現服務的,為專業課程教學創設基礎性條件,藝術設計課程內容在選擇過程中,需以本專業現實特征、發展需求為基點,以不斷提升該專業學生應用實踐能力為目標,以符合現在社會要求。
②提升專業基礎課程的精煉性與優質性。應用型本科院校教學對理論基礎知識提出的要求可以采用“廣泛、淺顯、新穎、實用”八個字概括,以增強學生的專業應用能力為主要教學目標。藝術設計專業在教學改革過程中,應將專業最核心、最實用的基礎課程知識保留并廣泛傳播,不斷降低專業培養目標支撐力較小、較弱知識傳播量。
③創設的實踐課程體系需緊扣培養應用能力,不斷強化體系的合理性與科學性[2]。
④把就業創業教育課程整合課程體系建設期間。應用型本科院校藝術設計專業課程教師在后續教學中應重視對學生的就業和創業教育,將學生的就業、創業能力培養設置為應用型藝術設計人才培養中的一項重要內容,積極探尋新興渠道去舉辦就業創業教育活動,使其貫穿到整個大學學業生涯中。
2.3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
國內應用型本科院校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改革過程中,始終以培養素質優良、理論知識富足以及實踐能力強的人才為出發點,上述目標的實現是一個極為漫長的過程,需要專業教師與有關人才深度研究社會發展對藝術設計人才知識、技術以及素養方面提出的標準,不斷把行業、產業中的新知識、新技術以及新工藝整合進行課程教學中,并不斷強化學科內容與社會發展間的關聯性。積極打造開發網絡開放課程,強化優質課程資源的共享性、生生間與師生間思想的互動性、課程結構與教學內容的靈活性與時代性。在教學方法方面上,教師應關注學生“學”的情況,強化教學內容的針對性與實用性,以培養學生構建與生成知識的能力,打造師生雙向互動的教學模式,主動推行以實際應用為基點的設計案例與項目教學,并合理應用虛擬現實技術,幫助學生提升對未來崗位的認知度。
3.結束語
綜合全文,對現階段國內藝術設計專業教學現狀,以及教學改革有效措施有所認識。應用型本科院校在后續發展過程中應強化社會行業需求應和人才培養目標的銜接性,強化課程結構、內容與方法等方面的創新性,有效進行實踐訓練,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并實現學以致用的目標,為就業與創業奠定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徐英.指導應用型本科生畢業論文寫作的教學改革探討[J].高教學刊,2015(17):103-104.
[2]何娟.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的藝術設計專業“色彩”課程教學改革探究[J].美與時代(上),2015(08):1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