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亮
摘 要:古語有云:“施教之功,貴在引導。引導之法,貴在善問。”可見,課堂提問對教學成敗有不容忽視的重要作用。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結合教材實際,在學生容易產生困惑疑問的地方設置恰當的提問情景,使用合理的提問用語,選擇正確的提問形式,啟發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活躍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點燃學生的思維火花,轉變學生的思維模式,進而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創新能力,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提問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也是數學的魅力所在。是教師向學生輸出信息的主要途徑之一,也是溝通教師、教材、學生之間聯系的主渠道和“鋪路石”。數學課堂提問是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使用頻率最高的教學手段,有助于教師開啟學生心智、促進學生思維、增強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是數學課堂教學中師生進行雙邊活動的重要形式。準確、恰當、有效的課堂提問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很好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提問和學生的討論一般都有一個確定的、標準的答案,任何與這個答案不相一致的回答都將被老師否定。課堂提問的過程實質上就簡單成了知識的搬運過程。這種提問,嚴重地束縛了學生個性的發展,這是有悖于新課程的。因此,必須對課堂提問的內涵有一個新的認識。新課程下課堂提問應更注重幫助學生對問題本質的理解,培養學習興趣,激發學生思維,提升學生素養。在熱烈的討論過程中,學生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努力,獲得了一些體會、心得和結論,對學生來說,這種知識是極其寶貴的。
在教學中,只有在最佳時機提問效果才最好。所謂最佳提問時機,就是當學生處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憤悱”狀態的時候,此時,學生注意力集中,思維活躍,對教師的提問能入耳入腦。最佳提問時機,既需要教師敏于捕捉、準于把握,也需要教師巧于引發、善于創設。
一、在新舊知識銜接處提問
在舊知識向新知識過渡的時候,教師通過設計出一系列由淺入深的問題,一環緊扣一環地設問,可以啟發學生運用遷移規律,溝通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達到舊知識向新知識過渡的目的,從而使學生的認識逐步深化。
如教“三角形的面積計算”時,可以這樣設問:①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個已學過的什么圖形?②拼成的圖形的底是原來三角形的哪一條邊?③拼成的圖形的高是原來三角形的什么?④三角形的面積是拼成的圖形面積的多少?⑤怎樣來表示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⑥為什么求三角形面積要用底乘高再除以2?這樣的提問既有邏輯性又有啟發性,不僅使學生較好地理解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而且能發展學生的思維。
二、當學生的思維發生障礙時,及時提問
學生的思維發生障礙的地方,往往是教學重點所在之處。在學生思維受阻時,教師要通過采用鋪墊性、輔助性的提問,降低坡度,減小難度,幫助學生理解知識,讓學生自己去思考、探索知識,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如,我們在引導學生解答這樣一道題時:“學校把300棵樹苗分給三個年級,四年級的1/4等于五年級的1/5,等于六年級的1/6,求四年級有多少棵樹苗?”此題有一定的難度,學生都在冥思苦想,思維發生了障礙,這時教師點撥提問:“這三個年級每一個年級各有多少樹苗?每個年級都相等嗎?為什么?這三個年級共有多少棵?”經這樣一問,學生思路頓開:四年級有4份,五年級有5份,六年級有6份,所以一共有15份,四年級占總棵數的4/15,也就是300棵的4/15。這道難題就這樣被解決了。可見教師這個問正是問在知識的關鍵處,既疏導了學生思維的障礙,解決了疑難,又促進了學生思維的發展。
三、在相似易混淆處提問
小學數學教材中,有許多形式相近、聯系緊密的概念、法則、公式等極易混淆,影響學生準確掌握和運用。因此在這些相似易混處設問,可以引導學生分析、比較,弄清它們之間的聯系與區別。如:“數學上的比與記分牌上的比”是易混淆的兩個概念,教師可以聯系生活實際配合設問的方式辨析。提問:①數學上的4∶2表示什么意思,可以簡化成什么?②籃球比賽記分牌上的4∶2表示什么,能簡化嗎?通過以上設問,引導學生進行兩種比的異同點比較,經過對比,可以溝通過兩種數量關系的內在聯系,幫助學生區分這兩種不同情況。
藝術性的課堂提問總是千姿百態,異彩紛呈的,不管采用什么形式的課堂提問,都應當在傳授知識、啟迪智慧、陶冶情操諸方面取得最佳效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撥動其思維心弦,讓學生以最佳狀態投入到學習中,為整個課堂教學奠定基礎,這就是成功的課堂提問。
參考文獻
[1]楊慶余主編.小學數學課程與教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
[2]陳華彬,梁玲編著.小學科學教育概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