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曉芳
【摘要】高中地理的教學由于教學目標和理念的發展變化,以及學生發展的具體需求,必須在追求高效上多做一些努力。本文從高中地理教學內容、差異化教學策略和教學反饋方法這三個角度對高效課堂進行了分析研究,希望以“一斑”現“全豹”,助益于高中地理教學。
【關鍵詞】高中 地理 課堂 高效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9-0153-02
新課程改革以來,曾經長期在高中階段被冷落的地理教學,如今越來越得到廣大師生的重視——地理“副科”的帽子逐漸被摘掉,越來越成為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的重要組成。但,由于長期以來受高中地理學科被邊緣化的影響,思想雖然轉化過來了,但在策略和方法上的跟進卻滯后于理念——改進緩慢、創新力不足、教學效率提升乏力等問題依然是有待解決的。
本文結合教學實踐、新教育理念和目標,對如何在高中地理課堂上實現高效教學提出了一些思路和建議,以資參考。
一、課堂教學內容要靈活
新課程目標要求教育要向全面綜合的方向轉化,特別是學生實踐應用能力、人地關系、情感引導等方面,需要教師投入更多的關注——從這個角度看,無論教材怎樣更新調整,它總有時間、容量等方面的局限性,不能完全滿足學生全面發展的需求。所以,教師應把教材作為一個基本的出發點,尋求知識內容的拓展、突破,靈活選擇教學內容。
如在講“人口遷移”時,我就打破教材的結構布局,將“ 生產活動與地域”這一部分內容也結合進來,一方面使各板塊知識形成了關聯,另一方面也便于組織實踐性(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能力素養)學習。我把近代史上非常有名的“闖關東”引入課堂,給學生提供當時陜晉魯、豫地區大規模人口向東北遷移的事件背景和數據資料,然后讓學生分組進行討論,讓他們結合教材理論和自己的判斷來分析出現這種現象的理論基礎。在討論中,教師要放開學生思想,允許他們突破地理學科局限,用自己所能調動的綜合知識(經濟、政治、文化、歷史等等)暢所欲言。
這種教學,既能夠活躍課堂,調動學生學習熱情,更能夠對他們知識應用能力進行有效培養。
二、以人為本,差異化組織教學
現在已經取消了高考文理分。一部分學生希望用地理來做高考主要得分點,另一部分學生則希望能在自己感興趣的學科上多下點功夫。再加上,不同學生對地理的領悟能力有一定的差異。這就造成了學生學習動機和目標的分化,如果教師依然采用平行推進的方法,就會造成一部分學生“吃不飽”,另一部分學生“吃不消”,勢必影響教學效率。
因而,高中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這些學習力和發展取向上的差異,因人而異、以人為本,采用分層的差異化教學。比如學“宇宙中的地球”這一部分,教師先用思維導圖將本章節主體內容和知識點交待清楚,帶領大家對基本知識進行精準把握。比如,“銀河系、太陽系、地月系、太陽對地球的影響”等知識,讓學生深度理解、細致掌握。在完成這一部分教學的基礎上,教師可以與學生聊一聊教材之外的內容,拓展教學向深度發展。然后,向感興趣的學生推薦一些相關書籍(如《時間簡史》《星星離我們有多遠》)。對于后面的部分,教師可以提示有些學生可以不予關注,至于深度交流應放在課余時間與較有興趣的學生進行交流輔導。這種分層教學,既保證了基本教學目標達成,又滿足了一部分學生拓展學習需求,還可以激發一些本來興趣不高的學生產生學習欲望。
三、注重課堂上及時教學反饋
過去,高中地理教學質量反饋基本上依靠學生考試成績——這樣,就造成了教學反饋嚴重滯后,課程已經講完,甚至學生已經畢業,教師才知道教學質量和效率處于什么水平。教師改進教學,受益的也是下一屆學生,本屆學生就成了一批“實驗者”。這樣的反饋周期過長,對教學指導作用也不大。所以,教師必須注重教學反饋的及時性,并在教學過程中第一時間對教學進行調整優化。
比如教“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講解“資源利用”時,學生很容易理解,但講到“可持續”時,我就看到學生臉上出現了茫然的神色,我馬上對一名學生提問:“你能舉一個可持續利用資源的事例嗎?”這位同學支支吾吾表述了半天也沒說到點上——我就明白了,是自己教學方法上出現了問題,學生還沒有進入社會,他們對這部分知識沒有具體直觀感受。于是,我馬上舉了一個循環經濟圈的簡單事例(南方的水稻田中養魚——水稻的腐葉和寄生物是魚的食物,而魚的排泄物又是水稻的肥料),然后又通過網絡上查找了一些資源可持續(關鍵在再生性上)利用資源的實例——通過調整,用感性直觀的教學及時替代了理論講解法,當堂解決了效率問題。
以上,從三個方面研究了高中地理教學高效化的問題——需要明確,這里只是高效化教學的幾個方面,地理教學的高效方法其實還有很多,比如興趣的激發、情境式教學、實踐體驗式教學等等,都是有益于提升教學效率的好方法,教師可以參考以上教學思路,合理加以應用。
參考文獻:
[1]單珂.高中地理高效課堂構建策略[J].中學課程輔導:江蘇教師,2014(18)
[2]唐超.淺析新課改下高中地理高效課堂的構建[J].關愛明天,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