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本寓意是解讀操作有眾多路線可以選擇,教師需要作出理性篩選,通過對文本進行深度解讀,對學生認知進行科學調研,聯系作者思想、結合文本背景、接軌多種情感、觀照文體特點,為學生規劃清晰操作思路,以便提升文本寓意解讀的實效性。
關鍵詞:初中語文;寓意解讀;操作路線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7-11-01
作者簡介:邱衛珠(1974—),女,福建浦城人,中學一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中學語文教學。
一、聯系作者思想,設計寓意解讀思路
初中語文教材選擇的是一些經典篇目,而其作者也大多是名家大腕,這些作者生活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其作品自然帶有那個時代的特征,特別是作者思想傾向性鮮明,體現在作品中,其深刻寓意也與作者思想呈現一致性。在寓意解讀時,結合作者思想狀況展開解析,可以快速給文本以準確定位。作品是作者心聲外化表現,如果不能準確掌握作者的思想和審美取向,那么我們是難以看出文章的“門道”的。
人教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教學中,學生對魯迅先生已經有一定認知基礎,但這些認知不夠全面,教師讓學生先預習文本,然后利用多種渠道搜集魯迅先生的相關材料,對作者思想展開針對性研究。學生經過一番搜集,找到了不少關于魯迅的信息,在具體展示這些信息時,教師又給出了具體的調整意見,讓學生對魯迅先生的思想形成鮮明認知:魯迅先生是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這是毛主席給出的高度評價。魯迅先生積極參與到五四新文化運動,成為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高度評價魯迅:“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魯迅先生一生寫下非常多的小說、雜文、隨筆,這些作品大多帶有鮮明的批判性,是針對當時的黑暗社會展開針鋒相對的斗爭?!稄陌俨輬@到三味書屋》是魯迅回憶性散文,文章雖然寫的是魯迅先生小時候的生活經歷,但其思想內涵是極為豐富的。有些信息表明這篇文字帶有批判傾向,也有不同觀點,在我們讀來,卻能深深體會到魯迅先生對童年生活的深情回憶,寫的就是豐富多彩的童年生活。
教師讓學生利用作者情況介紹等信息,為文本寓意總結做好鋪墊。雖然魯迅先生一生都在同黑暗勢力做斗爭,但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讓我們感到的分明是純情回憶,這也是學生最直接的體會。
二、結合文本背景,定位寓意解讀坐標
文本成文有特殊的歷史背景,這是最需要考量的制約因素。因為不同年代有不同歷史背景,也會對作者思想帶來重要沖擊,如果我們不能對文本成文背景有足夠的了解,其寓意解讀很可能會出現較大偏差。文學作品都會帶上深深的時代烙印,這是普遍存在的現實問題。從文本背景展開寓意解讀,可以讓學生自然接觸到作者思想靈魂,對提升寓意解讀品質有重要幫助。
《濟南的冬天》是一篇優美的散文,作者是被稱為語言大師的老舍先生。《濟南的冬天》是作者充滿贊美之情的散文作品,在寓意探索時,教師讓學生搜集教輔材料等相關信息,對文章成文背景展開深度了解,然后總結文本寓意。學生經過一番查閱總結,給出了個性梳理。有學生這樣解讀:老舍先生1930年前后,曾經在濟南齊魯大學和青島大學任教,時間長達七年,對山東這片熱土有深厚的情感,他多次重申,山東是他的第二故鄉。這篇散文寫于1931年,這是老舍先生在齊魯大學任教時寫的。老舍先生之前在英國講學六年,英國的霧氣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到了濟南,天空這樣清澈,讓他感覺到無比的愜意,對濟南的特別鐘愛也便產生了。在老舍的潛意識里,濟南是我們中國的,這里是我們的家。其情感表達自然帶有一種自豪感。因此,在對濟南冬天的景色進行描寫時,作者是飽含深情的,對濟南冬天景色的熱愛之情自然是溢于言表。
教師讓學生結合相關教輔材料對文章成文背景進行解讀,為學生思維延伸提供了豐富信息支持。學生對老舍先生沒有太多認知基礎,通過多種途徑搜集相關信息,能帶來更多思想觸動,這樣學生對老舍先生思想也有一定把握,在對文本寓意進行闡述時,自然能夠結合文本形成背景進行整合,從而學習認知順利形成。
三、接軌多種情感,確定寓意解讀方向
文本人物有情感、作者也有情感,這些情感因素的匯集,給我們寓意解讀帶來一定線索。無論什么樣的文本,都是情感的產物。文本立意大多也是圍繞情感角度展開設計的,從多種情感角度展開思考,能夠盡快走進文本核心,并在多重情感共鳴中形成寓意理解。特別是作者情感走向最為重要,需要教師給出適當的引導和解讀,幫助學生找到正確的操作方向。
鄭振鐸的《貓》是一篇敘事散文,雖然寫的是小動物,卻包含著豐富的情感因素,教師讓學生從不同角度解讀文本寓意,并給出具體提示:作者寫的是小動物,其情感表達非常鮮明。鄭振鐸本身就是一個善良、正直、熱忱的人,嚴于律己、勇敢擔當、有自我解剖精神。學生根據教師提示給出了個性解讀:“作者對貓的情感愧疚,折射了更多人生哲理。要公正待人,不能歧視弱小,滿懷善意地給予弱小幫助。”“做人不能主觀臆斷,要嚴于律己,處理問題不能偏執,要實事求是?!薄白鍪虏荒軕{主觀臆斷,要深入調查,不能不給對方辯白的機會,以免造成誤解。”“弱小者有自己的不幸,很可能成為犧牲品,作為強者,不能沒有仁慈之心?!苯處煂W生各種解讀都給出了積極評價,學生寓意解讀獲得豐富認知。
教師讓學生展開熱議,對文本寓意進行個性解讀,從學生表現可以看出,其情感認知呈現多元化特征。學生從情感感知角度展開解讀,自然引發了認知共鳴,這說明寓意解讀操作是非常正確的。
四、根據文體特點,挖掘寓意解讀內涵
初中教材涉及多種文體形式,而且這些文體形式是根據不同分類標準產生的,初中學生大多沒有清晰的文體意識,這也是學生普遍存在的學習認知短板。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屬于不同表達方式的分類結果,而散文、小說、詩歌、戲曲是根據文學樣式展開的分類,書信、演講詞、報告等,則是實用性文體,不同文體有各自特點,其差異性可以給寓意解讀帶來一定啟迪,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區分。
教材文體特征鮮明,不同文體有不同寓意展示特點。如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裝》,這是一篇童話故事,其寓意是顯而易見的。教師先對童話文體進行解析:童話是兒童文學樣式之一,作者通過豐富想象、幻想和夸張手法,塑造生動形象,反映社會生活,對兒童進行思想教育。《皇帝的新裝》是世界童話大師安徒生的作品,向我們展示了一個荒誕的故事,通過這個昏庸的皇帝形象,能給我們帶來哪些啟迪呢?學生快速展開討論,并給出了個性化觀點:“作者通過對皇帝形象的描寫,充分揭示了現實社會的腐朽,皇帝和身邊的大臣,都是虛偽的,這個故事告誡人們,我們需要保持天真爛漫的童心,無私無畏地面對現實。”“作品揭露了當時社會的虛偽、奸詐、愚蠢的丑惡本質,雖然是童話故事,卻深刻反映了社會現實,給讀者留下眾多反思機會。”“童話故事大多是寫動物、植物的,這篇童話卻寫的是人,但情節荒誕,發人深省。從故事情節中,我們可以看到現實社會的丑惡現象?!?/p>
教師先給學生解讀文體特點,為學生帶來多重感知啟迪,從學生觀點展示中能夠體會到,學生認知足夠深刻,這說明教師設計發動是卓有成效的。寓意挖掘需要有正確的角度,學生對文體缺少基本的敏感性,需要教師給出到位的引導。
文本寓意解讀有自身規律,教師要針對教材學習內容,給予學生個性化引導,讓學生充分考量多種制約因素,對文本寓意展開深度解析。了解作者生活狀況、文本成文背景、人物情感趨向、文體特征等,這些都能夠為寓意解讀帶來重要助力幫助。教師要在操作方法上給出具體的指導,讓學生對文本寓意進行快速準確定位。
參考文獻:
[1]秦愛玲.“言為心聲”的文本解讀寓意[J].中學語文,2016(28):73-74.
[2]黃素賢.品德人物性格,領悟文本寓意[J].新語文學習(小學中年級版),2012(10):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