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琛
【摘 要】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米”從何來?要一節課上完《醉翁亭記》,有教學經驗的老師都知道那是天方夜譚,除非是不管學生死活,硬著頭皮把內容灌完。我代表學校參加重慶市優質課比賽恰恰碰到了這樣的難題。不過,通過一系列的設計,我做到了讓整堂課完整而有回味。
【關鍵詞】 醉翁亭記;教學心得
“米”從何來?
上《醉翁亭記》,我想到的第一個辦法是只上前兩段。不過,這樣一來,有些斷章取義的味道,一堂課沒有了整體感,而且學生也不能很好地明了課文的重點。那又該怎么上才有整體感呢?第二個想法是從頭到尾講翻譯。如果這樣,還不如把翻譯直接印出來分發給學生呢。
再一次仔細地讀了這篇千古流傳的美文,認真分析了課文前提綱挈領的提示語,再加上以前的教學經驗讓我更加認定文章的重點當然還是太守歐陽修“與民同樂”的情懷。我的課堂內容的安排不可能回避這一點。可是如果一堂課只講這一點,不僅顯得單調而且對初中生而言顯得有些高屋建瓴了。這時我猛然注意到提示語中“與民同樂”前面還有一個詞語“寄情山水”,我突然意識到,這篇文章還有一個亮點——優美的自然環境的描寫呀。有了這個亮點的襯托,歐陽修的情懷似乎也顯得更有意味了。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思考了這么久,我終于決定我這堂課大的方向了,那就是講風景、講情懷。
如何配菜?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現在“米”有了,但是要做一頓好飯還要看看怎么配菜。這是一篇文言文,而且指望沒有多少文言知識積累的初中學生在短時間之內通過看兩遍就能清楚大意那簡直就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夢想。但是正如前面所說的,如果按照我們平時的教學規律去疏通文意的話,一節課都會是在講翻譯,那這堂課不要說解決兩個重點了,更沒有任何高妙可言。所以“講不講翻譯,如果要講又該怎么講?”成為我面對的第二大難題。
可怎么講呢?于是我又一次閱讀了這篇文章,這一次又有了新的發現。這篇文章從文意上來講還不算特別難,最讓人興奮的是課文下面一共有關于詞句的30條注釋,能幫助學生疏通文意。學生在課前本來就有短暫的預習時間,讀幾遍書,看兩三遍注釋還是來得及的。依托這些注釋,能做到基本了解文章的大意。
有了這些發現,并不表示我不講字詞句的解釋了。相反更加堅定了我在這堂課上講文言基礎知識的想法。為什么這么想呢?因為我突然發現我并不用花太多的時間去疏通文意了。我再一次認真研讀了注釋,在與課文的一一對照中,我理出了一些注釋上沒有但對于疏通文句又非常關鍵的字詞,把它們整理整理成一組,做成一張幻燈片;僅只于此,還稍嫌單薄。恰巧這篇文章在字詞上還有一個特色:課文中有幾個詞語演化成了今天常用的成語。這樣一來,我又挑了兩個今天常用學生也較為熟悉的成語,列了它們的古義和今義又做了一張幻燈片。在講法上,我也進行了慎重的思考。文言文的課堂向來不好形成活躍的氣氛,如果只是我在講學生在記,會顯得更加死氣沉沉。新課標的精神有一條是“提倡學生自主合作”,于是,我決定在將翻譯的這一部分,采用小組討論的形式,弄清關鍵詞語的含義從而達到短時間內疏通文意的目的。當然文言文一些難字的正音,句子節奏的把握就顯得簡單了,我做了一張配樂朗誦的幻燈片,學生聽一遍,問題就解決了。一直存在于我心頭的困惑也就這樣豁然開朗了。
給菜配料
主菜都有了,剩下的關鍵是怎么給菜配料,菜能最可口。也就是怎樣強化學生對兩個重點的認識,怎樣讓他們更好的溶入美景體會美情。
美景在前,美情在后,首先解決的當然是美景問題。文章的一二段就是對自然環境的描寫。歐陽修的這兩段文字的確是寫得漂亮,瑯琊山在他的筆下就是一個如夢如幻的人間仙境。如何讓學生走進這樣的仙境?我先設計了一個讓學生有感情朗讀這兩段的一個環節。在朗讀中首先對美景進行感知,這一次是也是口頭心頭的集體感知。學生在讀了之后,或多或少的都會被“美”所感染,而且大綱也要求要培養學生的筆頭表現能力,因此接下來,我設計了一個讓學生加深領悟瑯琊美景的環節——請學生為瑯琊的美景寫幾句解說詞或者廣告詞,讓美不僅僅流動在心里。
有了這樣的鋪墊,再放幾張瑯琊美景的圖片,從視覺上刺激學生,更能加深學生對這篇文章所表現出山水之美的認識。此時結合圖片請學生再自由朗讀更能表現瑯琊美景的第二段,幾分鐘后,讓學生再看圖背文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課堂上把要求全文背誦的一篇文章的一段背下來,不僅達到了教學目的,而且用背書聲讓整個課堂增色不少。
美景欣賞了,最后就剩下體會美情了,也就是去感受歐陽修那偉大的“與民同樂”的情懷了。這是全文的重中之重。用“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這句話中提到的“樂”很自然地從美景過渡到美情上。讓學生帶著“接下來的文字中還有哪些樂呢?”的問題走進文章的后兩段去感受歐陽修博大的情懷。
仍然用朗讀的方式加深學生對后兩段的理解,讓學生一邊朗讀,一邊“找‘樂”。學生通過精讀不難總結出還有“滁人游樂”“眾賓歡樂”等其他幾種快樂。光是找出這些“樂”當然是不夠的,關鍵是通過引導學生能自然而然的認識到最偉大的不是老百姓的快樂,而是樂百姓之所樂的太守,最讓人唏噓不已的是他“與民同樂”的情懷。這樣一層一層像剝玉米一樣,我們的重點不僅浮出水面而且深入人心。
設計到這里,似乎已經是個結束了。但總覺得有一點平了,有一點淺了,沒有真正觸及到學生的靈魂。于是我就設計了拓展的部分,提到了《醉翁亭記》的姊妹篇《豐樂亭記》以及稱贊太守的一首詩,對太守的情懷進一步探討。并且還提供了可以進行研究性學習的網址和資料,這一點和新課標的要求也是一致的。至此這堂課也達到了一個最高潮。
【參考文獻】
[1] 張平. 淺析《醉翁亭記》的與民同樂及無聲怨抑[J]. 中華少年·科學家,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