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倍敏
【摘 要】 在計算機的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快速掌握必備的技能,如何有效組織教學過程,以充分培養學生的信息核心素養,成為教學中遇到的最大難題。下面就以分組合作教學為例,講述怎樣通過小組合作來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關鍵詞】 信息技術;教學方法;分組教學
一、分組前的準備
1. 什么時候使用分組教學。在大多的專業教師看來,分組教學有其突出的優勢,但是,筆者認為并不是每門課程至始至終都應該使用分組教學。比如,信息技術這門課程,在制作一個完整的網頁之前,學生必須掌握一些基本的網頁制作知識,而這些知識點很小,很零散,在制作的時候不利于分組。應該在制作一些稍大的項目或案例的時候再使用這種方法。
2. 思想的改變。分組之前,教師需要做很多準備工作。教師必須首先熟悉分組教學模式的步驟與方法,才能將這種方法具體實施到教學過程中去。這個階段有長時間的積累準備,準備分組的知識點,可能遇到的難題和應該達到的預期目標的設定等等。
二、分組學習過程
1. 如何分組。分組的好壞直接影響教學過程的實施,而多數高中一個班級的人數一般在60人左右,屬于大班制。根據分組教學模式的特點,一個小組的人數應該控制在5~6人,一共分為10組左右。
整個分組的過程,應該根據學生的意愿進行分組,在這個基礎上再做男女生搭配、學習能力強弱的搭配等的調整。最后分組名單進行公布,學生基本上沒有意見之后再往后面進行教學的開展。
2. 小組成員如何分工。班級的組員分配好了之后,每個小組的成員需要進行細致的分工,目的就是讓組中的每學生都盡量動起來,都有事情可做。在小組把項目完成后,需要對整個項目或者案例進行講述,就是把PPT、Word、案例全部演示一遍,通過口頭表達的方式向班級所有同學進行展示,考察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通過這一系列的小組活動,可以從個方面培養學生的信息核心素養,提升他們的制作能力。
3. 分組后的學習。分好組了,人員分工也明確了之后。接下來才可以進行正式的分組學習,整個過程教師只是作為一個指導人員參與其中,此時把所有的主動權都交給學生,由學生自行把控。在學習制作的過程中,可以提醒學生通過多種方式獲取學習的資源。比如,可以一個小組中的成員之間互相討論、可以小組之間互相學習、可以請教老師、可以上網查詢所遇到的問題解決方法,總之,在學生有一定基礎的前提下,給出目標,讓他們通過自學或與別人交流的方式,來獲取制作過程問題的解決途徑。
三、分組總結
在分組學習完成了之后,可以設置一個總結的環節,對整個分組學習的過程進行總結和演示,從而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
小組演示:這個過程主要是讓學生把所制作好的成品和Word進行展示,一般由一個學生上臺來演示;互評:小組展示完成之后,可以通過互評表,讓其他小組對這個小組的表現進行評分。這個過程體現了在評測過程中的公平性和公正性;教師總結:當所有小組的所有制作和展示過程結束后,教師可以對小組的學習和表現進行一個點評,主要應該突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優點。同時,也必不可少的應該加上一些對于小組不足的評價和綜合素養能力提升方面的講解。
分組教學不僅可以創新信息技術教法,更能夠體現學生的主體性,通過團隊協作進行實踐探究,以此培養學生的信息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 鄭長樂. 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分組合作學習的應用分析[J]. 考試周刊,2017(81).
[2] 陳娟娟. 關于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分層合作學習法的探究[J]. 電腦迷,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