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艷青
摘 要:語文是有生命的,語文的生命融入主體參與下的不斷生成的語境和語流中,語文的學習應該是在這樣活生生的動態的語言環境中進行的。新課標呼喚人文精神的教育,呼喚充滿生命溫暖的課堂,呼喚充滿與崇高人性的對話。因此,我認為一堂優秀的語文課應當注重培植學生的主體精神,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幫助他們找尋自己的精神家園,使他們一起感受課堂中生命的涌動與成長。
關鍵詞:小學語文;漢字讀寫;課文誦讀;課外閱讀
新課改提倡改革的內容是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而不是教學內容,所以課改前后的教學目的是相同的――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弘揚漢語言文化。下面筆者就從漢字的讀寫、課文的理解以及課外閱讀與作文寫法幾方面來談談新課改下的小學語文教學如何創新。
一、漢字的讀寫
漢字文化不但是中國文化的瑰寶,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寶。它是世界上少有的表意文字,同表音文字有本質的區別,掌握的難度也大于表音文字,即在掌握讀音的同時還要會寫、會區別同音字。漢字的書寫也是一個重要的教學內容,但是隨著科技的發展,文件、書稿等基本上都是電腦打印,很多人認為手寫漢字已經過時了,所以就忽視了書寫訓練。這樣的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小學生,導致他們的書寫能力越來越差,而且現在這個問題已經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因此,我們小學語文教師應當把漢字的書寫教學當做一項教學任務。首先,教師應充分利用新型的教學道具。比如利用電子屏幕播放漢字,并對其形成和結構進行分析,讓學生對漢字產生興趣。其次,隨著社會的發展,毛筆字逐漸淪為小眾藝術,小學生對毛筆字就更陌生了。其實,用毛筆書寫有很多好處,既提高了學生的漢字書寫水平,又提高了他們的思維能力,鍛煉了耐心。因此,在實施新課改的同時我們應該讓學生重新撿起毛筆,書寫漢字,這樣不僅繼承發揚了我國的傳統文化,還提高了學生的漢字書寫能力。
二、課文的誦讀
(一)朗讀釋義相結合
課文的誦讀有兩種作用,一是通過朗讀,讓學生準確地掌握漢字的音準,二是通過誦讀了解課文的內涵。如果教師授課時只注重讀,以為學生讀得流利就可以掌握課文,就會使語文教學走入誤區。教師應該在學生熟讀文章的基礎上,結合內容進行講解,讓他們了解文章的內涵,了解作者是如何怎樣進行語言表達的,并將這些知識融會貫通,變成自己的知識,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
(二)充分利用課堂時間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許多教師想方設法地創新課堂教學模式,如分角色朗讀、制作道具、組織活動……雖然課堂變得活躍了,但是一節課的時間是有限的,無法保證全體學生都能參與。這樣的活動中,雖然“演員”都認真研究,學到了知識了,但是“觀眾”們呢?他們獲得了什么?再者,如果大部分時間用在課文的誦讀上,教師就沒有足夠的時間解說課文內涵,還是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所以我們小學語文教師必須充分利用課堂45分鐘,使學生的誦讀和教師的講解有機結合,爭取讓每個學生都有充分而有效的學習時間。
(三)培養學生良好的誦讀習慣
由于班級的人數較多,教師不能夠一一指導學生的誦讀,所以有的語文教師比較青睞小助手幫忙的方式。學生誦讀課文基本上是小組長在一旁監督和指導,但是小組長也是學生,在聽第一位、第二位組員朗讀的時候還很有興趣,或許可以起到“小教師”的作用,但聽得次數多了之后他們就會喪失耐心,此時組員讀得是否流利,有沒有掌握要點等就難以保障了。所以,在讀課文的環節脫離提高教學質量的初衷,簡單的標新立異是不可取的,我們要做的是讓學生養成誦讀的良好習慣。這就需要教師充分利用課堂時間,盡可能地讓所有學生都有機會帶讀或誦讀一次,根據學生人數確定誦讀量,這樣才能使學生課后的誦讀練習成為可能,久而久之,他們才會養成良好的誦讀習慣,提高自己的朗讀水平。
三、課外閱讀與寫作文
(一)理解文章含義,強化誦讀能力
新課標提出要讓學生多進行課外閱讀,這樣不僅能開闊學生的視野,還給他們的寫作提供了素材。課外閱讀雖然稱為“課外”,但并不代表不能在課堂上教授學生閱讀技巧。特別是一年級的小學生,他們知識儲量小,理解能力差,讓他們自己在課外閱讀書籍,他們可能會因為遇到很多障礙而失去閱讀興趣,甚至對課外閱讀有厭煩、恐懼心理。現在,一年級的課外閱讀任務大都是《弟子規》《三字經》一類的傳統讀物,里面包羅了文化、歷史、禮儀,學生如果能夠讀懂、理解,對他們正確的禮儀、品質、思想等的形成都是非常有幫助的。但很多教師只要求學生會讀這些課外讀物,不加指導,也不解說,所以學生對于這種拗口的句子只會參照拼音朗讀,領會不了其中的含義。
(二)家校合作,擴大學生閱讀課外讀物閱讀量
現在的家長對于孩子的閱讀都很重視,會給孩子買很多課外書,如《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但是買回家的書如果束之高閣等同于浪費金錢,關鍵要孩子讀完,哪怕一天讀一點,日積月累,他們的閱讀量會逐漸提高。加上現在外界對學生的誘惑因素越來越多,如網絡、電視、補習班等,耗費了學生許多時間,課外讀物就形同虛設了。那么,如何讓學生自覺讀課外書呢?這就需要家長和教師的合作了。在家里,家長要監督和幫助,在學校,老師要考察和引導。考察有兩種方法,一種是體現在寫作上,如嚴格要求并監督學生每周改寫一篇童話或是故事;另一種就是增設口語課,在課堂上開展講故事比賽,看誰講得更精彩,這樣不但達到了讓學生閱讀課外書的目的,還提高了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
總而言之,語文教學必須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為目標,在傳統教學模式上創新教學,讓學生真正喜歡上語文,使他們在學習興趣的驅動下積極主動地學習,進而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1]孫麗瑋.淺談小學語文教學方式的創新[J].學周刊,2014(17):128-128.
[2]淺談新課標下小學語文教學方法的創新[J].教育科學(全文版),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