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勇
【摘要】高等教育的目標是為國家和社會培養高素質人才,所謂高素質人才。既要具有較好的文化素養,又要具有專業的文化知識。法學作為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專業.人才培養的標準應與社會需求保持高度的一致性,才能保證高等教育培養出的人才是當前社會發展所需要的。當前,我國高等教育法律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脫節,造成法學專業學生在完成學業步入社會后,無法很好的適應新的環境?;诖耍疚耐ㄟ^社會對法律方面人才的需求特點分析,深度挖掘當前高等教育法律人才培養過程中的漏洞,探索新的法律人才培養之路。
【關鍵詞】社會需求;法律人才;培養路徑
引言
近年來,各高校依照最新的教育部文件指示精神,不斷深化教育改革,不斷加強應用型以及復合型法律職業人才的培養,制定全面、科學、合理的卓越法律人才培養計劃,為更好的滿足社會發展需求打下基礎。
1 基于社會需求的法律人才培養探析
1.1 過于重視法學理論基礎知識
高校法律人才的培養依舊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重理論而輕實踐,因此導致法學畢業生往往具備了簡單的綜合知識背景,但其綜合素質較低,加之司法考試政策的調整,使法學在校生也可參加司法考試,這使在校生更加注重理論知識的積累,進一步加劇了這一現象。
1.2 法學教學改革不滿足司法實踐要求
隨著法學專業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法學專業開始文理兼招,大文科的局限性有所松動,但并未解決根本性問題,法學專業教學計劃中沒有理科知識,理科生進入到法學專業往往也會丟掉理科背景,因此,法律專業學生的知識結構仍舊不夠完整,所培養出的法律人才單一型人才比例居多,無法滿足當今司法實踐對于法律人才提出的新要求。
1.3 畢業生社會適應能力相對較弱
象牙塔式培養環境是我國高等教育的普遍現象,這種圈養模式所導致的結果就是畢業生綜合素質不高,進入社會后適應能力極差,法學教育也無法避免這一缺陷。學生從高中到大學,如不繼續深造,則面臨步入社會,圈養模式使得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較為單一,知識面較窄,例如在人文社科知識、人生閱歷方面較為匱乏,社會、歷史、經濟、文化、政治等作為法律規范、法律制度的依托,值得我們進行更深入的思考。
2 基于社會需求的法律人才培養路徑
2.1 理論結合實踐
高等教育的最終目的是服務于社會的,當前法學教育的理論學習脫離了社會需要,因此,法學專業教育的當務之急是將理論學習與實際需求相聯系,加強融合法律知識和現實需求。法律是實踐性很強的一門學科,因此,在教育過程中應側重于知識的實用性,教師在完成理論知識的傳播后,還需要通過實踐幫助學生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并熟練運用所學知識。
2.2 狠抓教學質量各個環節
部分高校受各方面條件制約,學校基礎條件較差,加之在法學專業的課程設置上,傳統的教學模式課程設置起點低,師資力量薄弱,許多實用的法學課程受條件所限,難以開展。加之近年來高等院校不斷擴招,學生人數不斷增加,與法學專業相關的部門、律師事務所等對口企業對實習生缺乏熱情,使學生實習過程徒有其型,起不到應有的作用,沒有實習機會的學生,僅僅依靠課本和日常生活中的所見所學難以取得社會需要的實際能力。因此,當務之急是對法學專業的課程設置加以調整和創新,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在教學方式方法上進行創新,將互聯網教學引入課堂,通過網絡名師授課的方式,彌補師資薄弱地區高校法學專業教師水平的不足,提高學生的培養質量。
2.3 建立協同育人機制增強法律人才實踐能力
2.3.1 豐富課堂實踐教學的內容和形式
法學專業在課程設置方面,除了基礎課程之外,還需開設證據學、法律文書、談判與辯論技巧、訴訟策略與庭審技巧等課程,通過實際案例演示增加學生閱歷。大力建設“雙師型”師資隊伍,邀請法官、檢察官、律師等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在職人員走進課堂,通過對典型案例、司法實踐中的新問題以及立法和司法的解釋讓學生了解法律行業的最新動態。從根本上改變學生只懂法學知識,實踐操作能力不足的弊端,滿足當前司法實踐中對相關技能培訓的需要。
2.3.2 進行系統的實踐教學模擬
法律系學生可以參加法庭開庭、法律援助等活動,通過參加這類活動,學生的法律分析與推理、調查事實、法律文書寫作、溝通、談判及訴訟等法律技能都能得到有效提升,可以有效加強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能夠鞏固所學,并熟練的在實踐活動中運用。除此之外,值得一提的是診所式教育,這種教育模式可以對案例教學的不足加以補充,由經驗豐富的校內外教師主導,通過法律援助的形式,讓學生參與到法律實踐中來,教學內容包括法律咨詢、訴前調解、司法判決的解釋及執行等等,教學內容得到了極大的豐富。另外還可以聯系大型社區,到家到戶進行法律援助,在司法實務人員的指導下,由學生充當法律顧問的角色,通過實踐活動培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法律知識有效思考、進行法律推理、確認事實,增強自身的科學法律思維能力,提高人際溝通能力。
2.4 注重畢業實習
教師應鼓勵學生主動尋找實習機會,利用假期時間到律師事務所等相關實務部門進行實習鍛煉,通過實習對未來職業發展方向有所認識,并進行合理規劃,在選擇學習課程時,可以根據社會需要及個人職業定位或興趣愛好的不同,有側重點的選擇有利于自己發展趨向的課程。
3 結論
綜上所述,法制社會對法律人才的要求較高,法律應用型以及復合型人才不可多得,因此在高校教學當中,法學專業需要注重人才培養的質量,通過法學教育的系統性改革,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促進我國社會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黃愛學.論法律人才培養機制的改革與創新[J].知與行,2016(09):33-36
[2]梁九業.“法治中國”視閾下的法律碩士培養模式優化策略[J].現代教育科學,2015(05):43-47
[3]郭艷梅,劉瑤.法律人才分類培養模式創新論[J].凈月學刊,2012(06):128-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