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英英
【摘要】經典作品凝聚著中華民族的聰明智慧,是中華民族極為寶貴的精神財富,是我們民族發展壯大的不竭源泉。在語文教學實踐中,要多方開發誦讀資源,為誦讀經典提供條件;加強對課內經典的解讀,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開展豐富多彩的誦讀活動,強化經典誦讀的效果。
【關鍵詞】誦讀經典;語文教學;原則
所謂經典,通常是指那些歷經歲月洗禮,被歷史證明了的最有價值和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精髓。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悠久歷史留下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經典著作當數“四書五經”、歷代諸子散文、唐詩宋詞、明清小說等重要文學作品。這些經典作品,凝聚著中華民族的聰明智慧,是中華民族極為寶貴的精神財富,是中華民族發展壯大的不竭源泉。
《國家“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指出,中小學應廣泛開展吟誦古典詩詞,傳習傳統技藝等優秀傳統文化普及活動。眾所周知,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誦讀經典是時代賦予我們的新任務。語文教師應充分利用語文教學的豐富性和靈活性,與誦讀經典“攜手同行”。
一、誦讀經典對語文教學的重要性
(一)誦讀經典可以激發學習興趣,營造氛圍
課前5分鐘,帶領大家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誦讀經典詩文,將其當作語文課開始的儀式。書聲瑯瑯,學生的情緒飽滿,不僅能夠潛移默化地積累文化知識,也有利于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有助于提高語文課堂效率。每天5分鐘,日積月累,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激發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
(二)誦讀經典可以積累語言,培養語感
在語文教學中開展豐富的經典誦讀活動,體現了《新課標》“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的要求。誦讀古典詩文,能讓學生感受語言文字的節奏感、音韻美,是一種精神的享受。經典詩文誦讀得多,優美的語言、精巧的修辭、暢達的語句、周密的布局、和諧的音韻,不知不覺就能變成自己能力的組成部分,不僅能夠出口成章,在習作中也能恰如其分地引用相關材料,真正達到口誦心惟。
(三)誦讀經典可以積累寫作和表達素材
葉圣陶先生說:“多讀作品,多訓練語感,必將能駕馭文字。”葉老這里所說的“作品”,當指經典作品。
中國傳統經典中有著許多經典的故事和文學形象。傳統經典是文學的源頭,更是我們寫作很好的素材庫,其中可以挖掘和利用的素材是十分豐富的。寫作難,是當前中學生學習語文的最大障礙。調查發現,當前的學生往往不愛讀書,讀書少,積累不夠,并且缺乏觀察能力,不愿意開動腦筋去思考,因而不能很好地發現學習生活中的寫作題材。他們寫作文總是像擠牙膏似的,生搬硬套作文書上的相似內容,缺少真情實感。通過分析歷年的中考作文,我們發現絕大多數的滿分作文就是因為做到了能夠很好地從經典作品中取材,進行了合理的藝術加工,最終才在眾多作文中脫穎而出的。唐僧、孫悟空、豬八戒等文學形象,屈原、李賀、孔子等文學名人,近些年來在全國各地中考滿分作文中頻頻亮相。在廣闊無垠的文學海洋里,每一朵浪花都可以是學生作文的良好素材。
(四)誦讀經典可以陶冶情操,端正品行
經典詩文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是古代圣賢智慧的結晶,它所具有的文學價值和包含的人文底蘊是無與倫比的。誦讀經典,可以吸收圣賢的智慧和道德素養,從而陶冶情操,端正品行。
二、經典誦讀活動開展的原則
經典誦讀活動的廣泛開展,既要做到讀有所依,又要充分考慮到中學生的生理、心理以及認知特點,要讓各個層面的學生都找到適合自己的書去閱讀,最終使每個學生都能夠讀有所得,獲得思想和人生的啟迪。在誦讀經典活動的開展過程中,我們應堅持以下原則。
(一)趣味性原則
中學生從年齡和性格上來說,普遍還保留著活潑好動的特點,因此誦讀內容應具有一定的趣味性。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牢牢抓住學生的興趣,開展豐富有趣和靈活多樣的誦讀教學,才能吸引學生積極參加,才能充分調動學生誦讀經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此,在誦讀經典的過程中,應選擇學生感興趣的經典文本。文本的內容應貼近學生的生活,具有一定的故事性,這樣才便于學生理解。此外,在誦讀過程中,還必須講究誦讀方法的趣味性,可以采用故事法、配樂誦讀法、詩文配畫法、書法展示法、表演法等多種形式。經典文本的慎重選擇以及多元化趣味誦讀活動方式的開展,能夠增強學生誦讀經典的主動性,最終使學生樂學成誦。
(二)生活性原則
雖然文學創作都來源于現實生活,但由于經典著作離學生生活的年代久遠,所以在內容和表達上可能超出了學生的理解范圍。因此,在選擇誦讀經典的文本時,應注意貼近學生的生活。此外,生活是學生學習的源頭活水,要鼓勵學生學以致用。通過誦讀經典,學生能在不經意間吟誦出幾句應情應景的經典詩文,或描述事物,或發表議論,或抒發感情;在個人的習作中,鼓勵學生引用經典的語句,增添作文的文采;在接人待物時,能以先圣哲人引導自我,如由“孔融讓梨”的典故懂得謙讓,由“二十四孝”的故事學會反思,尊重理解父母等。
(三)持久性原則
對經典的誦讀踐行,絕非一朝一夕之功,它是一種長期的積累。中學生的人格、心智發展還不健全,他們缺少學習的恒心和毅力,這就要求誦讀經典的活動要長期持久地開展。教師要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制訂周密的計劃,開展形式多樣的誦讀經典活動,不但要有效地利用好語文課堂,課下經典誦讀實踐活動的開展也要常抓不懈,使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誦讀習慣,增加他們的經典知識儲備。
(四)教育性原則
中華經典傳誦至今,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是前人人生經驗的結晶,包含了先人對自然、生活、生命的理解與感悟,具有普遍性和持久性的指導意義。很多中華經典都是思想教育的優秀素材,但由于時代和階級的局限,即使是經典作品之中,也或多或少有過時的甚至與我們這個時代格格不入的東西。教師應當選取對中學生有著現實指導意義的篇章,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對學生進行教育引導。
三、誦讀經典在語文教學中的踐行
(一)開發誦讀資源,為誦讀經典提供條件
初中生的學習壓力大,沒有充足的閱讀時間,缺少正確的閱讀方法。對于初中生來說,選擇合適的經典書目較為困難。教師應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為不同年級的學生選擇適當的誦讀內容。選取的標準主要是經典詩文中能對中學生品德形成、人格塑造、道德引領等方面產生積極作用而又不艱澀難懂的名篇名段。
教師還應組織并利用好班級和學校的資源。如,鼓勵學生自帶書籍建立班級建立圖書角;幫助學生辦理借書證,去學校和大型圖書館借閱書籍;開展班級和學校經典誦讀交流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加強對課內經典的解讀,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
初中語文教材涵蓋了眾多的經典作品,要想使誦讀經典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一定要加強對課內中華經典的解讀,以課內經典為基礎,帶動學生課外經典的拓展閱讀。
調查顯示,在語文教材中出現的經典篇目,與之相關的經典名著的閱讀率就高些;反之,語文教材中沒有涉及或很少涉及的經典名著,學生的閱讀率就低些,這就是課內經典對課外的輻射作用。比如在學習《魚,我所欲也》的時候,教師就應當加強解讀,讓學生在理解課文意思的基礎上,進一步去領悟《孟子》,甚至了解孟子其人及其政治主張。對課文的重點解讀,能夠激起學生的探知欲望,從而拓寬學生的誦讀視野。
值得一提的是,教師在解讀課內經典的時候,應注重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只有這樣,才能帶動課外誦讀活動的展開。同時,學生對課外知識的運用和遷移,又促進了課內閱讀的延伸和深入。這樣,誦讀經典的活動才能長期和有效地開展。
(三)開展豐富多彩的誦讀活動,強化經典誦讀的效果
朗誦活動是誦讀經典的基本形式。在開展朗誦活動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的朗誦技巧進行指導,如停頓、重音、語速、語調、情感等。要引導學生理解和把握誦讀內容,這是誦讀的基礎和前提;還要引導學生體味作者感情,在誦讀時投入自己的感情,以情感人。為了更好地調動學生參與誦讀經典的熱情,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采用多種朗誦形式,除了單人、雙人、集體朗誦,還可以進行配樂朗誦、接龍朗誦、情景朗誦等。
經典演講也是深化誦讀經典活動的有效途徑。通過演講,可以突出經典的教育勵志意義,促使學生更加關注經典詩文所蘊含的思想精髓。這不僅符合中學生展現自我的要求,同時對他們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也有著積極作用。
誦讀表演活動深受學生喜愛,在校園內應廣泛開展。中學生普遍有著較強的個人表現欲望,他們渴望展現自我,因此誦讀表演的舞臺深受他們的喜愛。他們發揮聰明才智,展現特長,主動在經典作品中尋找素材,在舞臺上展示自我的風采。除了常規的朗誦,還可以開展花樣朗誦、情景劇表演、歌舞等。
此外,還可以定期在班級、學校組織心得交流活動,經典書畫展評活動,經典征文比賽、誦讀競賽活動……總之,誦讀活動的廣泛開展,是誦讀經典得以長期有效展開的強有力的支撐。
近些年來,誦讀經典的呼聲越來越高,在中小學生中開展誦讀經典活動,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普遍關注。但在具體的語文教學實踐中,如何讓語文教學與經典誦讀“攜手同行”,從而更好地增強語文教學和經典誦讀的有效性,仍然是擺在我們每一位語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亟待解決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