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斯
【摘要】人類在不斷發展經濟的同時,肆意地開發利用資源,導致一系列的生態問題。面對人類不斷增長的發展需求和保護自然生態的矛盾,我們要統籌協調,有效調和這一矛盾。綠色金融成為了新時代發展的重要利器,它是國家經濟轉型、產業結構調整、促進可持續發展、構建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有效途徑。綠色金融是指在促進金融業自身發展的同時,帶動整個經濟的高速發展,體現在綠色產業、綠色理念、環保節能等多個方面。本文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指出綠色金融的含義,第二部分談我國的綠色金融的具體實施情況,最后一個部分寫實施綠色金融的具體措施。
【關鍵詞】綠色金融 生態文明 經濟持續發展
一、綠色金融的含義
綠色金融是一個不斷發展的概念,根據時代的發展給予了它不同的具體內涵。最早的提出是1997年,當時叫做“環境金融”。而在我國,綠色金融是適應當前我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產物,它于2016年8月31日由人民銀行等七部委發布的《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中提出,是指在提高生態綠色化、節約資源、解決全球環境問題中的一系列措施和服務的總稱。具體分為兩個部分:第一是金融業的發展來促進整個經濟的長足進展;第二個部分是金融行業自身的不斷優化升級。其中第二個部分是第一部分實現的基礎前提,目前我國已經基本完成,現階段主要是致力于實踐第二個部分的具體內涵。
金融業作為綠色金融的基礎,在發展壯大和資金運用中也要考慮對于生態的影響。運用金融資源的同時,還要考慮如何整合資源,促進整個產業鏈的完善合理以及如何把對環境和資源的不良影響降到最低,合理引導資金流向,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金融機構在發展中要融合綠色生態的意識,即要注重節能減排、環境污染的治理和資源結構的調整,這不僅需要政府宏觀經濟政策的出臺,更需要金融業和相關環境部分的協調配合,為實現這一目標共同努力。
二、我國的綠色金融
(一)實施綠色金融的必要性
我國經濟發展迅速,但是存在一系列問題,就是第一、第二產業發展迅速,可是第三產業比例失衡,產業結構不合理。我國新型帶動性、高增長的行業尚未出現。雖然現在IT和房地產行業不斷發展,但仍存在產業泡沫。我國的第三產業服務業存在嚴重的不合理現象,就業結構失衡,我國的第三產業占據GDP的比重,比相--同發展水平的國家差10%-17%,這就導致我國產業的失衡。
綠色金融在更高的發展層面上注重環境的效益,把環境的產出與成本作為發展的基礎和標準,致力于實現綠色增長,造福千秋萬代。
(二)我國發展綠色金融的問題
1、管理制度措施欠缺
我國從2007年以來,提出了信貸領域的政策性文件,但是沒有具體的實施措施。這就導致了環保部分的監管的缺失,風險防控機制也沒有合理的機制,沒有把綠色金融和公司自身的發展融合起來。機構的內部的環境意識很容易與經濟利益產生矛盾,從而失去發展的動力。國家缺乏監管部門的協調配合,監管力度不足,國家沒有實現綠色金融的約束和激勵機制,這樣缺乏一個良好的制度環境。
2、工作進展緩慢、發力不足
綠色金融尚未發展到國家的戰略高度,具體的實施工作也沒有全面到位的開展。一些金融產業雖然已經步入正軌,但大多數停留在經營和盈利上,還沒有出臺具體的綠色金融戰略規劃和發展藍圖,使綠色金融的實施只停留在表面。我國也缺乏相關的人才、企業文化等軟實力的培養,戰略工作沒有系統展開。我、如何開發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如何進行生態監管和評估等問題上還需不斷努力。
3、涉及層面狹窄、無法全面管理
我國對于金融業的監管大多停留在大型機構和企業,而對于中小型企業的監督力度明顯不足。而我國的污染大多數是由中小型企業引起的。而為了獲得流動資金,這些企業不滿足從政府獲得貸款和資金支持的條件,所以他們通過小貸公司、民間借貸等渠道獲得資金,這樣我國很難對這些企業進行全面的監管,從而導致綠色金融實施難度加大。這些機構難以升級優化,導致整個產業的滯后發展。
三、實施綠色金融的措施
(一)加大政府政策支持
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等各個方面,都要把綠色金融放在重要的位置。統籌區域的協調配合,從經濟、文化、政治等各個方面貫徹綠色神態的觀念。對于經濟發展薄弱的中西部地區,更要加強政策扶持,實現環境友好型社會。政府要加大資金的投入,把資金運用在綠色金融發展的各個方面,和金融業的各個環節。環保部門從前期的規劃到政策實施、以及后期的環境治理,都要政府的大力扶持,引導低碳行業的發展,對于綠色行業和產品實施稅收和政策優惠。
(二)成立相關的環保機構
政策性環保機構有:環保銀行、環保保險機構、環保類貸款公司等。開通綠色發展的通道,加大對綠色項目的扶持,在發展“資源節約型”和“生態友好型”社會的同時,對一些綠色的信貸類項目給予相應的利息補貼、優惠稅率等政策支持。對于環保機構也要加強監管和治理力度,使他們和傳統的金融機構有效融合,將綠色、文明、可持續的綠色金融生態理念傳播到經濟發展的各個領域。
(三)加大綠色金融人才隊伍建設
我國綠色金融發展起步晚,相關的專業化人才更是大量缺乏。為了打破這一現狀,我國要致力于加強培育專業人才,增加人才儲備,壯大人才的發展隊伍。減少外來引進專業化人才,要實現本土的人才隊伍建設。通過與人才之間的競爭機制,實現人才的優勝劣汰;完善相關的激勵機制,提高人才的工作積極性和熱情。強化人才的培訓和管理,為我國綠色金融的實現輸入大量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張藏領,王小江.關于綠色金融發展瓶頸期的思考[J].環境保護,2015,(24):58-61.
[2]翁智雄,葛察忠,段顯明,龍鳳.國內外綠色金融產品對比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5,(6):17-22.
[3]譚太平.國內外銀行業綠色金融實踐的比較研究[J].生態經濟,2010(6):60-63
[4]易金平,江春,彭祎.我國綠色金融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J].特區經濟,2014,(5):81-83.
[5]于文天.我國綠色金融發展中的問題與決策[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2:1-31
[6]李仁杰.市場化與綠色金融發展[J].中國金融,2014,(4):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