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伯春
【摘要】在信息化時代里,將信息技術與教育進行深度融合,不斷優化課堂教學模式,業已成為一種必然的發展趨勢。“互聯網+”課堂導學是借助于動態學習數據分析實現的智能、生態的課堂,是在互聯網支撐下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的高效教學課堂,它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對傳統課堂持續改進、不斷優化、深度融合,有效激活、深度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創設學生個性化學習。借助數據分析等技術的應用,使得課堂教學呈現方式發生顯著變化的同時,課堂教學結構、課堂教學模式也發生著深刻的重要的變化,課堂教學實效得到了提升。
【關鍵詞】互聯網 課堂導學 個性化 模塊化 智能化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0-0015-02
在“智慧校園”建設的背景下,我校積極順應信息化時代急速發展,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以“變革教學方式”為突破,積極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數字化資源以及課堂導學原理,探索、實踐“互聯網+”背景下的課堂教學改革之路。
一、“互聯網+課堂導學”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個性化學習
“互聯網+課堂導學”教學模式基于個性化移動學習“智動課堂”解決方案”與文津課堂導學模式深度融合。將我校成熟的導學稿資源植入“智動課堂”系統、以每人一端為環境、建設學生自主自助式學習平臺、從而建構學生學的整體,實現了課前預學、課中教學、課后鞏固
二、“互聯網+課堂導學”教學模式——突出模塊化導學課型
(一)課前準備:
(1)目標確定—(2)資源推送—(3)預學質疑—(4)教學設計
(1)目標確定:在教學平臺所提供的學生作業分析的基礎上,教師初步了解、掌握學情,結合教學任務確定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和重點難點。
(2)資源推送:學習目標確認后,教師根據學情向學生推送預學內容(微視頻等),同時精心選擇一些題目在線推送,適時檢測學生預學情況,為即將進行的課堂教學做必要的準備。
(3)預學質疑:學生預學教師推送的預學內容,學生觀看微課視頻后,完成并提交預學作業;同時針對預學過程中產生的問題,學生可在線進行相關討論,提出疑問。
(4)教學設計:教師根據預學情況分析結果,結合制定的教學目標、確定的教學內容以及學生預學檢測統計分析等情況,進行教學方案設計和優化。
(二)課堂教學:
(1)預學展示—(2)明確任務—(3)協作交流—(4)拓展延伸
(1)預學展示:首先由學生圍繞新課展示預學成果,對在預習中理解不透的知識,由老師或其他同學予以解答,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
(2)明確任務:教師下達新的學習探究任務和成果要求,教師通過平臺、手機端將微視頻等教學資源即時推送至白板播放,更直觀地指導學生學習。也可按照學習進度隨時下發隨堂測驗題目,推送到每個學生終端上。
(3)協作交流:學生開展協作學習,教師設計活動,圍繞來自學生質疑而形成的問題開展互動討論、合作探究,提交成果并展示;學生課上完成任務后,完成隨堂測驗練習并及時提交;教師根據反饋結果,對教學重點難點進行精講。
(4)拓展延伸:通過所配置的微視頻進行拓展、延伸性學習,既可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又可以讓學生主動吸納、統整自己的知識結構;還可以針對教師布置的分層作業和任務,鞏固強化所學的知識,進而拓展提升。
(三)課后鞏固:
(1)推送資源—(2)完成任務—(3)評析作業—(4)交流感受
(1)推送資源:教師依據學生課堂學習狀態和知識掌握情況,發布個性化的課后作業,推送學習資源,便于學生鞏固。
(2)完成任務:學生通過老師提供配套習題檢測課堂學習的效果、課堂學習目標的達成度;學生及時完成課后作業,提交后老師予以反饋。
(3)評析作業:教師在批注學生作業后,將結果推送給學生。
(4)交流感受:學生觀看教師所錄解題微課,與老師、同學在線討論交流,進行反思,以自主交互評價促進個性化學習。
三、“互聯網+課堂導學”教學模式——借助智能化方式支持
“互聯網+課堂導學”教學模式提供的豐富的課內、課外資源,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的發展需求,學生學習的方式,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它具有以下的特點:(1)在教學過程中重新調整課堂內外的時間,將學習的主動方交給學生。(2)及時統計分析學生課前學習狀況,學生能夠在課堂上更專注于主動的基于知識點的學習。(3)學生通過任務式看視頻、閱讀和習題進行自主學習。對學生薄弱知識點實現智能推送。(4)學生能夠在線與教師和同學進行知識理解的互動。(5)教師和學生隨時可以通過系統進行資料的查詢和使用。
“互聯網+課堂導學”教學模式已經讓學校開始成為沒有圍墻的學校,它創生了一種嶄新的教與學的“生態環境”,課堂教學必將以一種全新的蛻變迎接時代的發展和挑戰。
參考文獻:
[1]孫曙輝.基于動態學習數據分析的智慧課堂模式.中國教育信息化. 201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