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亮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可見,讀整本書的意義重大。
從目前農村小學整本書閱讀現狀來看,整本書閱讀落實不夠,重閱讀,輕指導,或不指導情況突出。因而,很多時候整本書閱讀只流于形式,效果可想而知。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說:“在閱讀一事的本身,教師沒給一點兒幫助,就等于沒有指導。”可見在葉老心中閱讀指導是很有必要的,在現實中也是非常需要的。那么究竟怎么指導學生整本書閱讀呢?筆者以為上好三種課是關鍵。
一、讀前導讀課,營造神秘感,激發閱讀興趣。
1.洗凈雙手。要讓學生知道書是圣潔的,從而產生敬畏和崇敬。
2.打開聞聞。要讓學生知道書是香的,喜歡書的味道。
3.平心靜氣。要讓學生知道書是要在靜心的情況下讀的。
4.頭正腰直。要讓學生知道讀書的姿勢非常重要。
5.了解書籍。看封面、封底、知作者、出版社、序言、目錄等書的信息,養成好的閱讀習慣。
6.猜讀大意。看了書名,看了目錄,未讀之前先猜,設置問題,營造神秘感,激發閱讀興趣。
7.制定計劃。制定讀書計劃十分有必要的,這樣有利于培養持之以恒的閱讀習慣。
8.利用插圖。優秀童書的插圖是非常美的,比如《夏洛的網》一書的插圖就非常美,把書中的插圖做成PPT,配合老師對重點情節的講述,讓學生深陷其中,你看這張小女孩弗恩搶奪爸爸手中斧子的畫面,小女孩使出全身的力氣通過她飄飛的小辮,裙裾以及傾斜的身體動作和緊緊握著斧柄的雙手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使孩子們一下子就被帶入故事的情境中,“這個女孩是誰,這個男人又是誰,女孩為什么要爭奪男人的斧子?”孩子的大腦開始活躍起來,孩子們閱讀的興趣一下子就被調動起來了。
二、讀中推進課,消除倦怠感,培養閱讀能力。
1.讀中推進課,要用多種方式展示學生閱讀階段性成果,激發學生持續的閱讀熱情。中年級可以讓學生大聲朗讀精彩片段,也可以深情并茂復述故事,展示學習心得,排練童話劇等形式。高年級可以開展主題討論,改編續編故事,知識擂臺賽等等,但無論哪種方式,都是要努力推動學生的閱讀走得更深更遠。
2.老師要和學生一起讀,而不是只負責把書發給他們就完了。推進課可能是一次,兩次,或是多次,有時候是十幾分鐘,關于某一個話題的交流,有時候可能就是一節課或一個小時來進行,完全根據孩子閱讀的實際情況而隨時調整,精心設計問題,展開討論,推進課的所有話題就是為了推進學生的閱讀,引導他們往深處思考。老師可以嘗試制作書簽、讀書小報、設計讀書卡等,強化閱讀成就感,讓學生真正愛上整本書閱讀。
3.親子閱讀是非常重要的。老師可以通過便箋、QQ群、微信群等形式爭取家長對孩子整本書閱讀的關注和參與,讓家長參與到推進課中,親子共讀共展示,比如展示親子共讀日記,讓學校、家長、學生形成一道整本書閱讀“風景線”,形成合力,為孩子整本書閱讀保駕護航。
4.推進課要教給學生精讀、略讀、瀏覽、速讀等方法。指導學生合理使用工具書及如何搜集信息、處理信息;指導學生邊讀邊思考,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如何評價人物和事件的能力及想象創新的能力等。并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
三、讀后展示課,體驗愉悅感,形成閱讀習慣。
1.組織交流討論。一本書讀完以后,組織學生交流討論,匯報整本書的閱讀收獲。
2.給學生搭建展示的平臺。可以是讀書筆記的展示,可以是閱讀卡的分享,也可以是讀書手抄報的展覽,或者學生自制的班級讀書小報,總之讓學生通過不同形式展示讀書收獲,體驗成功的喜悅,增強讀書的興趣。
3.一本書讀完還可以有一些延伸的活動,例如共讀《夏洛的網》后可以延伸閱讀懷特的另外兩部童話名作《精靈鼠小弟》和《吹小號的天鵝》;讀完《永遠講不完的故事》也可以補充閱讀米切爾·恩德的其他作品,如和孩子們一起看看電影,也是很享受的。續寫《特別的女生薩哈拉》的故事,或者創編自己的特別故事,也可以像薩哈拉一樣寫一寫自己的心靈日記,讀過《綠野仙蹤》呢,可以讓孩子們把書中的故事排演成好看的童話劇,都是很好的閱讀延伸活動。
閱讀整本書之后,要慢慢的回味,掩卷深思。想一想,閱讀這本書給自己帶來了什么,是寫法上的啟示,還是思想上的浸潤,生活中的思考!一本書,總有它的精彩之處,引人之處,我們要試著做一下書評,寫一下心得,或與共讀者做一下交流,這樣在我們的進一步思考感悟中會更好的理解文本的思想,讓我們的閱讀更加深刻、豐富。反思之后,不妨再次閱讀此書,相信反復的閱讀會讓自己有反復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