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瑞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課是在心理咨詢的基礎上進行的擴展及延伸,這一課程能夠給那些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提供幫助。從本質上進行分析,心理健康教育課其實就是素質教育的一種表現形式,這一課程從始至終貫穿著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同時認為大學生只有在和諧融洽的氛圍下才能促使其心理健康的總體水平得到切實提升。本文主要圍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模式創新相關的內容進行研究。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 教學模式 創新路徑
【基金項目】本文系內蒙古農業大學職業技術學院2017年教育教學改革研究創新團隊項目“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的改革與實踐”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0-0177-01
前言
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要素是創新,并且在這一課程開展的過程中也應充分調動并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品質。在大學階段,學生個體的社會性得以迅速發展,并且很多大學生個體在這一階段經常會遇到諸如人際關系、適應問題、職業生涯規劃以及自我意識發展之類的心理困惑,因而強化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模式創新研究顯得非常必要和迫切。
1.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內容設計應堅持的原則
1.1適應性同超越性相統一原則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的課程目標不僅應與現實相適應,同時還應超越現實。這一課程具體目標的設置應將大學生個體所處的社會現實作為立足點,同時將學生個體頻繁出現的心理困惑列為課程目標設置的重要內容進行研究。從另外一個側面進行分析,現實的發展不能代表未來的發展,未來的發展往往還需要依賴對現實的超越。因而,課程目標內容的設置應注意引導大學生處于社會現實中去認識自我并對自我的思維品質、品格及觀念意識等進行探索,實現自我超越。
1.2社會化需求同學生個體身心發展需求相統一原則
高校教育還將培養與社會所需人才相符合并且具備健康的心理素質作為其一大主要目標。通常意義上,學生個體總是處于一定的社會環境中實現自我發展的,社會之所以能夠實現持久發展也是以個人發展作為基礎的。但是,學生個體的發展具有多樣性的特點,在大學生成長的過程中,學生在實現自我發展的同時還應樹立社會責任意識并應加強對社會規則的學習。尤其是在心理健康標準中,就明確規定了“社會適應性”是學生個體必須具備的一大重要標準,那么在進行課程內容設計的過程中,就應充分體現社會化需求同學生個體發展需要相統一這一原則。
1.3針對性原則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設計堅持針對性原則具體指的就是不僅應充分尊重學生的差異性、自主性和獨立性,同時還應切實把握好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有針對性的做好內容設計的突破。高校教師應有針對性地選擇、設計并采用合適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教學模式的設計還應密切結合學生特點,并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發展需求。如此以來,教師結合這一特點進行課程設計時,也能針對學生的心理特征和年齡段的心理問題特點,采用大學生喜愛的實踐教學模式開展教學,并促使教學效果得到切實提升。
2.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模式創新的具體策略
2.1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課第二課堂的建設工作
第二課堂建設是進行校園文化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同時,第二課堂的建設還對學生心理素質的發展產生著重要的影[1]。加強第二課堂的建設工作應從以下方面著手。其一,應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學生個體處于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中,能夠使其積郁在心中的不良情緒得以釋放和宣泄,并得到感情方面的慰藉。其二,還應開展多元化的校園文化活動,形式多樣的校園活動是非常具有征服力的活教材,同時其還是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形式。學生在參與校園文化活動的過程中能夠充分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和生活的樂趣,而且還能在潛移默化中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質。
2.2采用思維導圖協同模式
思維導圖協同模式具體指的是將學生作為學習主體,并依托思維導圖輔助教學的方式。思維導圖屬于一種高效的學習思維工具,其在教學、營銷以及管理等領域都得到了廣泛的運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開展過程中,借助思維導圖協同模式就是以思維導圖為依托,并采用小組協作的方式開展教學[2]。這一教學模式的操作程序具體如下:首先給學生講授導圖的繪制方法,然后進行協同小組的劃分。其次,確定實際的任務主題,與學生一起繪制思維導圖。再次,和學生一起分享教學成果,教師對教學進行總結和歸納。運用這一模式開展教學,不僅利于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協同能力,同時還利于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得到切實提升。同時,還能充分調動學習者的左右腦功能,并促進教學效果得以有效提升。
2.3采用網上實踐研討模式
借助網上實踐研討模式具體指的是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應以網絡環境為依托,同時采用團隊分工合作的形式,充分借助網絡資源進行團隊的討論、研究和探究的教學模式。在此模式中,教師可結合對具體的教學任務、學生集中存在的心理問題以及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精心設計教學專題,并引導學生讓其充分參與合作學習的模式中。同時,運用這一教學模式展開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時還可在“研練中心”的網絡教練室開展,教師精心準備網絡教學資源,同時學生充分利用網上資源進行合作學習探究。這一教學模式具有以下方面的顯著特點。其一,更加關注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主動性和學生的自主鉆研精神。其二,這一教學模式實現了學生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實踐性特點。其三,這一教學模式關注了師生間的交流和互動。其四,這一教學模式呈現出信息交叉的復雜性、廣泛性和綜合性等特點。其五,這一教學模式不僅關注了學生學習本身,同時還運用理論并突破了對原有理論的束縛,利于更好地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品質。
結語
基于上述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學模式創新的探討和分析可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的拓展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無論教育工作者還是教研人員都應對此持以積極的態度,并運用創新意識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改革和創新,唯有此,才能切實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教學效果,并最終促進學生實現身心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康中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的幾點思考[J].中國農業教育,2014(6):27-29.
[2]馬建青.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30年建設歷程與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 2016(11):8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