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拙政
【摘要】五常“仁義禮智信”屬儒家基本道德范疇,其中“信”指誠實守信、相互信賴,“義”指正直和道義。“信義”要求人們義利并重、舍利取義,是構建民族文化、社會道德、人際倫理的基本要求。黨的十九大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并將建設教育強國作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此時探索信義文化融入高校校園文化的有效路徑,對提高高校師生人文道德素養,營造和諧、向上的社會氛圍具有現實和深遠的意義。
【關鍵詞】高校 校園文化 信義文化
【基金項目】本文系金華市社科聯重點課題“‘信義金華融入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路徑探索”成果(編號:ZX-JSKL-ZD2017062)。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0-0242-01
一、信義文化融入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現狀
為了更客觀地了解現狀,筆者以網絡調查為主開展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81.97%的被調查者會以重信重義的標準要求自己。師生主要通過QQ、微信、微博等新媒體數字交流平臺(73.77%),校園文化活動(72.13%),電視、廣播等傳統數字媒體(54.1%)和書籍、報刊等傳統紙質媒體(54.1%)獲取有關信義文化的信息。目前高校培育和弘揚信義文化的做法主要有思想政治教育課(81.97%),校園文化活動(65.57%),社會實踐活動(49.18%),學術會議、講座、報告(47.54%),輔導員或班主任組織的班會(45.9%),學校官網和思政類網站(44.26%)。
師生們表示,更偏向于以校園文化活動(54.1%),社會實踐活動(54.1%)和思想政治教育課(47.54%)的方式參加以信義為主題的活動。信義文化融入高校校園文化建設需要做好的工作依次為精神文化建設方面(93.44%)、行為文化建設方面(78.69%)、網絡文化建設方面(60.66%)、制度文化建設方面(50.82%)和物質文化建設方面(39.34%)。他們認為,信義文化融入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主要為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不高(70.49%),活動形式主義較重、吸引力不高(55.74%),領導和老師重視程度不夠(39.34%),活動欠缺思想性和創新性(31.15%)。
二、信義文化融入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路徑
(一)融入高校精神文化,引領重信重義校園風尚
一是依托課堂教學,將信義文化融入學風建設。充分利用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通過思政課、形勢與政策課等主干課程和黨校培訓,重點講授信義文化相關知識;邀請專家學者以信義為主題開設講座,深入研討,使信義文化入耳入腦入心;將學習信義文化納入選修課課程體系,開設網絡課程供學生選擇,構建線上線下協同學習模式。二是依托隊伍建設,將信義文化融入教風建設。把好新教師入口關,落實新教師入職培訓,引導新教師爭做以信義立身、以信義立學、以信義施教的典范;強化思政工作隊伍和輔導員隊伍培訓,形成一支系統掌握信義文化知識、數量充足的優良工作力量;將信義文化與專任教師繼續教育相結合,只有教師首先做到重信重義,才能為人師表,給予大學生正面影響。三是依托黨建工作,將信義精神融入校風建設。以信義文化為抓手推進高校黨風廉政建設,構建重信重義、風清氣正的教育政治生態;高校黨建工作要深入學生、落到基層,發揮學生黨員在信義方面的模范帶頭作用。 (二)擴展高校行為文化,知行合一培育信義精神
校園行為文化通過引領高校師生行為風尚,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在“知行合一”中増知識、長才干。信義文化融入高校校園文化中時,要積極探索師生們喜聞樂見及行之有效的方式。一是以學術活動為載體。營造注重誠信、求真務實、健康向上的學術環境,圍繞信義文化開展報告會、交流會、博士沙龍等一系列踴躍的學術活動,對優秀學術成果予以扶持和獎勵。二是以文化活動為平臺。打造信義校園文化品牌,發揮品牌示范引領作用,擴大信義文化社會影響;充分發揮各級團組織作用,組織開展以信義為主題的文化節、藝術節、主題教育、學習宣傳和優秀典型評選等活動。三是以社會實踐為渠道。組織大學生深入一線,在專業學習實踐和創業實踐中踐行誠實守信的品質;通過參觀信義檔案館、信義人物故居等理想信念實踐,提高師生道德品質;通過志愿服務實踐,使廣大師生在服務社會過程中提升道德覺悟,踐行和傳播信義文化。
(三)融入高校物質文化,耳濡目染深化信義教育
校園物質文化不僅是學校的一處景觀、一處建筑,更是學校的文化特質與文化標簽,以最外顯的方式映射著高校校園文化,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有著重要作用。一是將信義文化融入學校物質環境建設。將信義文化元素作為學校整體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已有環境相協調的同時在樓名、路名等方面體現信義要素。具體建設過程中,要教育干部踐行信義精神,杜絕“大樓建起來,干部倒下去”的悲劇。二是將信義文化融入校園文化景觀規劃。文化景觀是校園物質文化建設中最具生命力和感染力的部分,要將信義文化元素與校園文化墻、文化長廊、塑像、植物標識等相結合,具體設計過程可以發動廣大師生積極參與,提升師生們的認可度及責任意識。三是將信義文化融入學校宣傳文化設施。標志性館廳是廣大師生學習知識的重要場所,宣傳報道設施是校園文化宣傳的重要陣地,在運用圖書館、校史館、宣傳欄、廣播站傳播信義文化時,要注重對內涵和意義的深入解讀,防止僅僅是對“信義”二字的簡單宣傳。
(四)融入高校制度文化,建構信義文化的機制保障
高校校園制度文化主要包括高校的領導體制、教學管理制度、學生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教師禮儀規范、學生禮儀規范等各個方面。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必須把校園制度文化放在重要位置。只有系統持續地加強校園制度文化建設,才能逐步實現規章制度與學校長遠發展目標之間的深度契合。
將信義文化融入高校校園制度文化,可以從學生制度和教職工制度兩方面入手。在學生教育管理方面,可以將對信義這項道德品質的評定納入獎學金、黨員推選、評優評先等學生指導性制度,和《違紀處分條例》等約束性制度之中;在教職工管理方面,可以將對信義品質的評定納入年終考核、干部選任、職稱評定等人事分配制度。
(五)融入高校網絡文化,構筑信義文化網絡高地
如今,網絡對大學生學習、生活和社會認知正產生越來越深刻的影響,是高校校園文化亟需拓展的新陣地。一是要積極建設高校網絡新媒體矩陣。要主動開展包括學校官網、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在內的新媒體矩陣建設,利用互聯網擴大校園文化覆蓋面,積極弘揚信義文化。二是創新信義文化的網絡內容。高校新媒體的吸引力歸根結底還是在于其內容的吸引力。在推送內容上要強調思想性和教育性,為主流文化及校園亞文化提供棲息地;推送方式上應綜合運用視頻、音頻、直播等方式,強調吸引力和交互性;功能開發上要體現“互聯網+”意識,將飯卡充值、成績查詢、圖書館借閱等功能搬上新媒體,強調服務性,增強師生對校園媒介的粘性。在此基礎上,圍繞信義文化制作一批現象級網絡作品,發揮文化傳播潤物細無聲功能。三是加強高校網絡輿論的管理和引導。互聯網是把“雙刃劍”,要成立“校園網軍”,選拔政治能力強、業務水平高的師生擔任網絡信息管理員和志愿者,及時進行網上管理監控和輿情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