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婷 王正
【摘要】“心理枯竭”一直是國內外學者所關注的熱點之一。隨著心理學的不斷發展,學校心理咨詢工作者的隊伍不斷壯大。然而,這類群體在工作中所承受的壓力也逐步增大,是心理枯竭的高危人群。因此,對國內外關于這類群體心理枯竭的內涵、測量工具和內在心理機制,以及影響其心理枯竭的具體因素和相關對策進行研究尤為必要。
【關鍵詞】心理枯竭 影響因素 干預策略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8-0-01
一、內涵
學校心理咨詢工作者是指在學校、家庭等環境下為兒童和青少年提供心理學服務的專業人員。
心理枯竭,簡稱枯竭,是一種在工作重壓下自我效能感下降且身心能量被工作耗盡的感覺。心理枯竭包括三個維度:情感衰竭(Emotional exhaustion,個體情緒情感處于極度疲勞狀態,完全喪失工作熱情);去人性化(Depersonalization,個體以一種消極、否定的態度對待他人);低個人成就感(Low personal accomplishment,個體對自己的工作意義與價值傾向作出消極評價)。
以往研究者更多關注于教師、護士等助人行業,對咨詢工作者心理枯竭的研究較少[7]。心理咨詢工作者在為來訪者提供幫助的同時,也會體驗到來自來訪者、自我和服務機構的壓力,若不加以有效應對,則容易產生枯竭。因此,維護自身心理健康,避免枯竭的發生,是咨詢工作者所必須要重視的[4]。
二、測量工具
國外常用的心理枯竭量表是MBI(Maslach Burnout Invertory)、BM(Burnout Measure)。
國內常用的是CMBI(Chinese 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該問卷是李廣鑫等(2005)根據中國文化背景編制的,被廣泛運用于各種人群的心理枯竭測量。
三、內在機制理論[6]
(1)“付出-回報”不對稱論。當付出與回報不成比例時而產生的一種心理疲勞和挫折狀態[7]。(2)枯竭發展“四階段論”。理想狂熱期-徘徊停滯期-迷惘挫敗期-冷漠抑郁期。(3)習得性無助論。當自我描繪的積極心理圖示在探索階段不停受挫時,個體就會陷入停滯觀望狀態。(4)共變模型。個體從事活動的興趣、動機、團隊支持等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決定了個體的發展軌跡。
四、影響因素
1. 個人特征
(1)人口統計學變量
年齡:年齡或從業時間與情感枯竭和去個性化呈負相關,而與個人成就感無顯著相關。性別:一般而言,女性比男性更易發生枯竭。婚姻狀況:婚姻不滿意感與枯竭增長有關[11]。理論取向:持認知行為主義的心理咨詢師倦怠體驗更少,而持人本主義的倦怠體驗更高,尤其是去個性化更為顯著[5]。
(2)應對策略
咨詢師的枯竭程度與其使用回避策略的次數呈正相關。積極的應對策略更有助于降低枯竭程度[8]。
2.來訪者
Katherine指出,學生的不良舉止是教師心理枯竭的一個主要預報值。Richard 和Mohammed (2003)指出,學生的行為表現會影響老師心理枯竭的形成。
李玲和蔣玉娜(2008)指出,來訪者的攻擊行為與咨詢員的情感衰竭、去人性化呈正相關。王明粵(2007)指出,來訪者與工作者的關系式枯竭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9]。
3.工作環境
Stephan(2006)指出,角色沖突與自我效能感呈負相關,與情感衰竭、去個性化呈正相關;角色模糊與去個性化呈正相關[5]。王明粵(2007)指出,角色模糊和沖突使咨詢工作者在工作時充滿矛盾和無所適從[12]。Webber(2006)指出,督導和同行支持與情感衰竭有關;Eileen 指出,支持性溝通有利于減少角色迷糊。Cianfrini(1997)指出,家庭和同事支持與個人成就感呈正相關,與情感衰竭和去個性化呈負相關。Haddad(1998)指出,同事支持與個人成就感相關。
五、干預策略
Maslach(1998)提出:改變原有工作模式;合理利用社會支持系統;培養放松的生活風格;提高身體健康。Patricia(2007)提出:保持良好的自我覺察;平衡生活與工作;保持專業身份認同;積極參加活動。Jerome 指出,提高自尊也是降低心理枯竭的有效方法[18]。李先鋒和李義安(2003)提出:查尋原因;確立目標;貫徹實施;永不言敗[6]。
六、研究新進展
卞小華(2008)指出,以往研究中孤立的研究某一人格與倦怠之間的關系,未能控制其它人格變量的干擾;缺乏對不同樣本中人格和倦怠之間關系的驗證。未來研究應當在這些方面取得進展,以便更深入地探討人格與倦怠的關系。
李玲和蔣玉娜(2008)指出,應使用多特質-多方法、長期追蹤等范式探討枯竭。李靖(2003)指出多特質-多方法、長期追蹤式及實驗研究應當是未來枯竭研究的主流,對枯竭的跨文化研究及如何根據文化差異提出更有針對性的干預策略將是一個熱點。
隨著積極心理學的興起,積極人格對心理枯竭影響的研究成為關注點,堅韌性人格與幽默風格是研究的熱點。
枯竭的研究涉及心理學、生物學、環境學等多個領域,綜合心理、生理和環境等多種因素會更好地揭示枯竭的發生機制。
參考文獻:
[1]趙霞.高校心理咨詢工作者心理成長文獻綜述[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1):150-152.
[2]黃錦玲.心理咨詢師職業枯竭成因及對策[J].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教育科學版),2006(4):113-116.
[3]卞小華.學校心理咨詢師工作倦怠現狀及其與積極人格的關系[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心理學系,2008:12-24.
[4]李先鋒,李義安.教育生涯中的心理枯竭問題研究[R].山東:聊城大學教育系(社會科學版),2003(3):107-109.
[5]李玲,蔣玉娜.心理咨詢員的枯竭研究概說[J].貴州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7):44-47.
[6]蔣獎,李強,楊眉.心理咨詢師與治療師的枯竭(II)[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4(2):138-141.
[7]王明粵.高校心理咨詢工作者枯竭的原因及預防[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07(8):1230-1232.
[8]李靖.枯竭研究進展[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2):286-290.
[9]方一紅.角色分離與澄清:高校心理咨詢師的自我成長之路[N].高教論壇,2007(10):132-183.
[10]王貴林,孫悅亮.對高校心理咨詢教師心理枯竭問題的多維思考[N].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3):150-152.
作者簡介:郭婷(1990-),女,漢族,山東濟寧人,現為曲阜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在讀碩士;王正(1993-),男,漢,山東青島人,現為曲阜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應用心理在讀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