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兆林
【摘 要】目的:研究中西醫結合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繼發骨質疏松癥的臨床效果。方法:將我院2015年2月~2017年10月收治的120例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均60例。對照組患者采用西醫治療的常規方式,觀察組患者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的方法,分析探究兩種治療方法的臨床效果。結果:患者在接受治療之后,觀察組的總有效率為90%、對照組的總有效率為80%,觀察組的治療效果要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運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繼發骨質疏松的效果更佳,可以更快更好的緩解患者的癥狀,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關鍵詞】類風濕性關節炎;骨質疏松癥;治療
【中圖分類號】 R593.22【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3783(2018)04-03-189-01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臨床發病率較高的疾病,目前具體的發病因素尚未明確,是一種以慢性的炎性滑膜炎為主的系統性疾病。臨床表現特征為患者手部、足部小關節的多關節、侵襲性、對稱性關節炎,患者發病時,大多伴隨關節外器官受累,部分患者會出現血清類風濕因子陽性表現,情況嚴重的可能會導致關節畸形,關節功能徹底喪失。隨著中醫學受到的重視越來越多,中西醫結合的方式被應用到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中,為了驗證其具體效果,本文采用對照試驗進行分析,現將具體的研究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5年2月~2017年10月收治的風濕關節炎繼發骨質疏松患者共120例,所有的患者均已接受X線檢查,結果均顯示雙下肢有不同程度的骨密度降低,且患者均有滑膜炎。將60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均60例。對照組男性40例,女性20例,年齡42~71歲,平均年齡(56.6±5.3)歲,病程3~24年,平均病程為(10.21±2.11)年。觀察組男性38例,女性22例,年齡43~73歲,平均年齡(55.7±8.1)歲,病程2~26年,平均病程為(10.19±2.09)年。兩組患者的基礎資料較為接近,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口服西藥進行治療,甲氨蝶呤片(通化茂祥制藥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2022674)口服治療,每日5mg到10mg。阿司匹林腸溶片(辰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3003H7227)口服治療,每3天服用25mg。鈣D軟膠囊(修正藥業有限公司,國食健字G20041353),每天服用1000mg。維生素D2滴劑(青島雙鯨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13033),口服治療,每天口服20ug。服用給上述藥物治療2個月。
1.2.2 觀察組 觀察組患者按照上述方法服用西藥進行治療,在此基礎上加用中藥方劑,具體的處方為:制附子10g,淫羊藿10g,丹參10g,土鱉蟲6g,紅花6g。
將上述藥材粉碎混合后,加入300ml清水煎煮,取湯汁200ml頓服,每天1劑,同樣服藥2月后觀察效果[1]。
1.3 觀察指標 顯效:患者臨床表現消失,關節可以正常活動,實驗室的各項指標均在正常范圍內,X線檢查的結果顯示出骨密度恢復到正常值;
好轉:患者的臨床表現基本消失,疼痛基本緩解,關節基本上可以正常活動,X線的檢查結果顯示與治療之前相比骨密度有所增加;
無效:X線的檢查結果顯示骨密度與治療之前相比基本上沒有改變,甚至出現了降低的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版本為SPSS19.0的統計學工具,對研究過程中記錄的各種統計數據資料進行計算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分別用 t 和 x2 進行檢驗,P<0.05 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治療效果 觀察組患者有31例治療顯效,占比51.6%,有27治療有效,占比45.1%,有2例治療無效,占比3.3%,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6.7%;對照組患者有26例治療顯效,占比43.3%,有23治療有效,占比38.4%,有11例治療無效,占比18.3%,治療的總有效率為81.7%,觀察組的治療效果要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各項體征改善情況 在治療前,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在晨僵時間、關節壓痛指數、關節腫脹指數、關節功能指數幾個方面的情況非常接近,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治療完成后,觀察組患者的晨僵時間平均為(17.51±6.52)min,關節壓痛指數平均為(4.11±1.41),關節腫脹指數平均為(5.12±2.11),平均為(0.81±0.31)。對照組患者的晨僵時間平均為(24.51±6.52)min,關節壓痛指數平均為(5.11±1.41),關節腫脹指數平均為(7.12±2.11),平均為(1.01±0.31)。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各項體征改善情況要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隨著中醫學地位的不斷提升,在面對西藥無法有效治療的慢性疾病時,越來越多的患者和醫生愿意嘗試使用中藥配合治療,中西醫聯合治療的眾多研究文獻中,都對中藥輔助治療疾病的效果評價很高。本次研究中,加入中藥方劑輔助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達到了96.7%,要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1.7%,而且對照組患者在晨僵時間、關節壓痛指數、關節腫脹指數、關節功能指數幾個方面的好轉情況也要優于對照組,數據間對比有著顯著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類風濕性關節炎在中醫理論中被歸為外感六淫之邪、肝脾腎功能失調的范疇,處方中的淫羊藿具有補腎益陽,強筋健骨,祛除風濕的功效,制附子可以祛除風寒,清除濕毒,丹參、紅花可以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加上土鱉蟲溫養筋骨,對改善類風濕關節炎的各項癥狀有明顯效果[2]。
綜上所述,運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繼發骨質疏松的效果更佳,可以更快更好的緩解患者的癥狀,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游維麗. 鹿瓜多肽注射液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繼發骨質疏松癥的療效分析[J]. 海峽藥學, 2016, 28(5):148-149.
[2] 肖勇. 老年類風濕性關節炎繼發骨質疏松癥患者中醫治療的臨床效果研究[J]. 中國高等醫學教育, 2016(5):13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