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驗分享作為區域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有著一定的作用和意義。它是在區域活動進行一個段落或活動即將結束時,老師組織幼兒圍坐在一起或分散在幼兒選擇的活動區域內交流活動的“成果”。在這一環節中不僅是幼幼、師幼間交流游戲經驗,分享游戲感受的平臺。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要創設一個能使幼兒感受到被接納、關愛和支持的良好環境,避免單一呆板的言語說教。因而我們在組織幼兒區域活動經驗分享環節中,要有敏銳的觀察力,善于發現有利于幼兒發展的契機和交流分享信息,靈活運用各種組織方法,引導幼兒分享成功的游戲經驗,啟發幼兒尋找解決游戲中問題的方法,從而促進幼兒社會交往能力和情感等方面的發展。
《綱要》指出:教育評價是幼兒園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了解教育的適宜性、有效性,調整和改進工作,促進每一位幼兒發展,提高教育質量的必要手段。而區域活動后的經驗分享環節是區域活動的一個重要環節,它可以幫助幼兒通過整理獲得零散的經驗,讓孩子體驗成功的快樂。那么,通過經驗分享環節,幼兒和教師共同回顧游戲的主要過程,如“通過回憶他們做過的事,幼兒能開始看到他們的計劃和活動之間的聯系,能對他們自己的行為和思想有更清楚的意識”“回憶時間給幼兒提供了分享和學習別人經驗的機會”,并在討論中獲得新的經驗,引發新的探索,嘗試解決游戲中遺留的問題,不斷提升游戲經驗和生活經驗。在經驗分享過程中,幼兒要學習等待、傾聽、表達與共享。由此可見,區域游戲的經驗分享不僅僅是支持幼兒游戲水平提升的關鍵環節,更是促進幼兒多方面發展的重要途徑。
在組織區域游戲經驗分享的環節中,常常會出現有的教師不知該如何進行經驗分享,只簡單地與幼兒交流。這都是由于教師對經驗分享認識得不夠深入和全面。
誤區一:經驗分享就是找到游戲中的“問題”,但在教育實踐中,教師往往會不自覺地將經驗分享變成問題解決的過程。如“今天,我發現某某某小朋友在娃娃家玩娃娃,某某某小朋友在科學區玩手電筒,某某某小朋友在美工區畫畫……”教師一一介紹了班級大部分幼兒所選擇的區域分布,然后便結束。在這過程中,幼兒沒有說任何一句話,只是聽眾。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幼兒是游戲的主體。因此,在游戲中幼兒可以向同伴介紹自己是在哪里玩的,和誰一起玩的,怎么玩的。教師所要做的是關注、傾聽以及適時地引導、梳理和提升。如果在經驗交流中是以教師說為主體的話,那么這樣的經驗分享,幼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很難得到促進。
誤區二:在經驗分享時,教師還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在建構區,某某某小朋友花了整整10分鐘的時間,拼搭了很有創意的城堡造型,可是在經驗交流時,教師卻簡單地以搭建的層數高低來進行評價。(“這個太矮了,你可以再搭建高一點的。”)該幼兒的優點不但沒被發現,還從另一個角度否定了該幼兒。教師沒有關注幼兒是怎么搭的,用了哪些材料,只是簡單地以城堡高低來判斷幼兒的“好”與“不好”。游戲中該幼兒所顯露出來的“創新”“堅持”“小手肌肉很靈活”等優點沒被教師所捕捉到。類似這樣的情況時常會出現,因為未能傾聽、了解幼兒,不太清楚幼兒具體在玩什么,怎么玩的,不同的幼兒間存在哪些差異,幼兒存在哪些困惑。這就使得教師在經驗分享的時候顯得無的放矢,有時候還會打擊幼兒的積極性。經驗分享環節中教師的關注點不應該是單一、片面的,而應在側重核心的基礎上關注幼兒多元、全面的發展。
《綱要》指出:要創設一個能使幼兒感受到被接納、關愛和支持的良好環境,避免單一呆板的言語說教。因而我們在組織幼兒區域活動交流分享環節中,要有敏銳的觀察力,善于發現有利于幼兒發展的契機和交流分享信息,靈活運用各種組織方法,引導幼兒分享成功的游戲經驗,啟發幼兒尋找解決游戲中問題的方法,從而促進幼兒社會交往能力和情感等方面的發展。

1.明確經驗分享環節的價值,提升經驗分享的目的性。
在區域游戲中的經驗分享環節,教師的專業觀察非常重要。只有對幼兒的游戲狀態有清晰的了解,才能在交流分享環節講出亮點,讓交流分享發揮其效力。
我們可以從多個方面對幼兒的游戲現狀進行觀察,使之成為經驗分享的落腳點。比如:在娃娃家,幾個小朋友圍著一個小布娃娃看著,一個小朋友問:“它是不是生病不舒服呀?”另外一個答道:“對的,肯定不舒服,我們快去找醫生。”在一旁坐著的小朋友跑過來說:“怎么了?有人生病了嗎?我來看看。”說著,拿起脖子上掛著的聽診器朝布娃娃的胸口放去。這一情景完全來自于孩子的生活,來自于孩子的生活經驗。只有給予他們大膽說出來的機會和場合,這樣的經驗分享才是有價值的。其實,經驗分享的點有很多,比如興趣激發、解決矛盾、規則交流、探索方法、點撥創新,既可以事先預設,也可以結合幼兒的具體游戲狀況后期生成。那么經驗分享的目的又是什么呢?第一,引發興趣。個別幼兒的興趣會帶動更多幼兒的興趣。另外,幼兒對材料無意識的操作和擺弄經經驗分享后,會對材料有新的興趣和探索欲望。第二,解決困惑。幼兒在游戲中時常會出現一些問題,引發大家思考,可以在討論中逐步明晰后期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第三,分享經驗。幼兒間存在差異性,不同的想法、不同的思路碰撞在一起會形成智慧的火花。第四,情感共享。在經驗分享交流中,幼兒可以感受他人成功的喜悅,體驗他人克服困難的堅持,同時幼兒自己介紹與同伴通過堅持獲得成功的過程,表達得到老師和同伴的肯定后其內心的愉悅與滿足。因此,在具體的實踐組織中,在共同分享快樂、交流經驗、解決疑惑中激發了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這也是幼兒自主游戲中建構個體經驗與幼兒游戲后謀求群體共同發展的意義。
2.選擇適宜的經驗分享方式。
幼兒在參與區域游戲的過程中,教師不是單純的旁觀者,而是要用善于發現的視角及時捕捉活動中的情景。在這里我們可以運用多種方法去體現。
3.幼兒與教師之間的經驗分享。
區域活動結束后,教師會組織幼兒交流,讓幼兒充分展示自己的新發現或者新發明。比如:美工區活動后,老師請妞妞上來展示自己的作品,是在紙杯上進行作畫。平時,其他孩子都會直接用不同顏色的畫筆直接在紙杯上繪畫造型,形式比較單一,是平面的。而妞妞搭的卻不一樣,她利用不同顏色的太空泥在紙杯上固定粘貼了許多不同的造型,而且是立體的作品,孩子們在這個作品中能很好地感受到空間感,達到的視覺效果也是很獨特的。
4.幼兒與幼兒之間的經驗分享。
孩子能從同伴的交流講述中獲得許多信息,又根據自己的操作經驗理解并進行判斷,產生新的想法。比如:妞妞在美工區大膽運用了太空泥進行紙杯上的創作,現在許多小朋友也開始學習運用更豐富的材料,如太空泥、毛根、彩紙、皺紋紙等,在紙杯上進行創作。這也讓我們了解到通過幼兒與幼兒之間的分享交流,幼兒能清楚地了解自己和同伴之間的活動情況,互相交流、互相反饋,知道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及時地進行改進,在分享交流中得到共同進步,提高積極性,提高合作意識。
5.多媒體輔助呈現形式。
在區域游戲經驗分享過程中有時會出現一些情景,教師會抓住幼兒游戲中的價值點并引導幼兒分享,但在幼兒的記憶里,活動后的記憶可能會很模糊。這時就可以考慮以多媒體設備輔助,通過照片、視頻等方式記錄游戲的重要情境,以支持幼兒回顧。比如:建構活動中,幼兒搭建了有創意的造型,但沒辦法在區域游戲后對同伴進行實時的經驗分享,讓大家清楚地欣賞并了解它的制作過程,這是只能用照片或視頻來彌補的。這樣的方法既能引導幼兒更好地回顧和梳理,支持幼兒層次清楚地表達,保證了幼兒分享環節的品質。同時,也客觀地避免了教師分享的主觀因素,讓經驗分享環節更加尊重幼兒自主表達分享的意愿,滿足幼兒經驗分享的成就感。
讓中班幼兒的區域游戲源于生活,最終回歸生活。這才是區域游戲中經驗分享環節的價值所在。同時教師也應時刻站在孩子的視角,給予最多的時間與最大的空間讓他們自由自主、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