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齡
【摘要】隨著城鎮化進程的不斷推進,留守兒童問題日益凸顯并將長期存在。留守兒童中大多是小學生,正處在學習和成長的關鍵期。留守小學生的教育面臨父母缺席、家庭教育缺失、教育失衡、管理失調、教育環境重視度不足和教育資源缺乏的困境。這就需要家庭、學校、社會等多方全面從問題“源”及“流”標本兼治解決留守小學生的教育問題。
【關鍵詞】留守小學生教育;問題;對策
一、前言
隨著城鎮化政策的相繼出臺并實施,農村剩余勞動力大量涌入城市,積極推進了大中城市現代化建設。城鎮化無疑促使了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轉型升級,但是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推進也產生了一系列社會問題。在此背景下,我國部分農村空殼化問題嚴重,其廣度和深度全然擴展到教育、文化、土地等各個方面。農村生活主體也逐漸變為留守老人、留守婦女、留守兒童三大特殊弱勢群體,而留守兒童處于情感、心理、行為等發育的關鍵期,由于親情缺失,可能導致諸如心理問題、社會適應障礙、交往困難等問題。因此,留守兒童問題被社會和學術界廣泛關注。2016年,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其中指出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外出務工或一方外出務工,另一方無監護能力、不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農村留守兒童的成長環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系統性破壞,他們的身心健康、學習和社會化等方面都面臨諸多問題。農村留守兒童面臨的問題,與我國的教育問題和農村問題相互交織,這也使得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日趨凸顯。
綜合分析文獻,相關領域的學者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從不同階段及角度進行了探討。薛應翠等針對農村留守中學生的學習倦怠與時間管理進行了研究和分析;顧建等就農村留守小學生行為問題進行了定量分析和研究;歐陽慧玲則從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三個方面定性地探討了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教育階段不同,相應的教育特質亦不同。因此,研究者應分析不同階段留守兒童教育的問題及原因,并針對性地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對策及措施。
二、農村留守小學生教育問題及分析
小學教育是人生的奠基性教育,有別于中學和大學的教育,小學教育的特質是性格養成和文化入門。小學教育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那么針對農村留守小學生這一特殊群體的教育更應該得到應有的關注和重視。聚焦農村留守小學生的教育問題,可以從留守小學生特征維、學校教育施教方以及教育環境三個方面著手分析。
(一)從留守小學生自身特征維分析,留守小學生存在父母缺位、家庭教育缺失和啟蒙教育失調問題
家庭教育是家庭內對新生代和其他家庭成員所進行的有目的、有意識的教育,是整個教育的基礎和起點,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一個人人生目標的實現。留守小學生年齡跨度一般在6-13歲,正處于啟蒙教育階段,家庭教育不可或缺。但是,留守小學生的家庭教育第一施教者外出,一般是隔代監護或親友監護,由于教育觀念陳舊或疏于監管,致使家庭教育嚴重缺失。留守小學生無法通過與父母的家庭互動及氛圍影響其行為、價值觀、學習成就感,因此在其成長過程中會出現諸如自閉、焦慮、內向等心理障礙;同時,家庭教育也是學校教育的重要補充,留守小學生家庭教育的缺失,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校教育的效果,致使啟蒙教育失調。
(二)從施教者角度分析,留守小學生學校教育存在日常教學中的關愛不足、教育失衡和教學管理中監督不力、管理失調的問題
家庭教育不能匹配留守小學生啟蒙教育的要求,這就需要學校全方位專業化的教育,彌補留守小學生家庭教育的缺失。但是,由于經濟欠發達和監管責任轉嫁,導致學校教育失衡和管理失調。一方面,農村留守小學生大多處在經濟欠發達的偏遠地區,學校經常存在師資不足的問題,加之教師自身的壓力,無暇給予留守小學生多一份的關注、關愛和關懷,這就使得他們在學校教育中無法得到期望補償,學校教育失衡;另一方面,對留守小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管理主要是學校管理和寄養管理,但是都存在監督不力和管理失調的問題。首先,寄宿留守小學生即使在校期間有較好的管理,周末和節假日便成為管理的“空檔期”,其學校教育和管理缺乏連續性也會大打折扣;其次,寄養管理的走讀生,由于監管責任轉嫁的損耗,對其監管接近于無,生活基本處于失控狀態。
(三)從留守小學生教育環境分析,依然存在留守小學生受重視程度不高、教育資源不公平以及有效措施不足問題
留守兒童現象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農村人口大量外出和城鄉二元制度背景下出現的。由于長期以來我國重城市教育而忽視農村教育的政策,農村留守兒童問題一直未得到有效的解決。時至今日,留守兒童問題雖然得到了廣泛的關注,可是由于先天的區位劣勢致使其難以得到重視和充分的解決。另外,由于區位劣勢,也使得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存在浮于政策和教育資源不公平問題。當下解決農村留守小學生教育的有效措施之一是寄宿式的學校教育,可是大多寄宿制的鄉村小學存在師資不足、專業性不強、分工不明確等問題,使得留守小學生的實際問題和困難得不到有效的解決。同時,留守小學生教育還存在區域研究不足、針對性不強的問題,以至于解決措施流于范式,效果事與愿違。
三、農村留守小學生教育對策探究
農村留守小學生的教育問題日益凸顯并將長期存在,這需要家庭、學校、社會正視問題并加以解決。探究留守小學生教育問題的本質原因是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與人們對優質教育需求之間的矛盾。所以,針對留守小學生的教育問題,可以創新性地從以下兩個方面思考解決。
(一)全面貫徹國家大政方針,促使區域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平衡發展,從留守小學生教育源頭解決問題
留守小學生是留守兒童的大多數,留守兒童問題是外出務工流的衍生問題,外出務工流產生的主要原因是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所引起的就業崗位有限及工資待遇低。所以,要根本性解決留守小學生教育問題,就要抓住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因,以精準扶貧為抓手促進區域經濟的平衡發展,從源頭上解決留守小學生教育問題。其次,調整人口管理制度,逐步取消戶籍差別,并將解決留守兒童問題與城市民工子女入學問題有機地結合起來,從根本上解決留守兒童問題。顯然,促進區域經濟平衡發展和調整戶籍管理為根本性解決留守小學生教育問題指明了治本方向。
(二)科學分析留守小學生的教育問題,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和對策,有的放矢地解決問題
首先,留守小學生得不到傳統的家庭關懷和教育,這就需要學校作為留守小學生的教養主體,全面承擔起孩子的教育與管理的責任,使他們公平地接受教育。第一,學校通過積極爭取人才引進政策,配備足夠的師資,對留守小學生給予更多的關愛與幫助。第二,學校多渠道籌集資金,配套設施設備及管理人員,完善寄宿教育體系,實現留守小學生的科學管理。第三,依托網絡信息技術構建互動平臺,實現對留守小學生的“家—校”多主體管理,鞏固學校的教育效果。
其次,留守兒童集聚區所在的政府應重視留守小學生的教育問題,通過創新性的探索和實踐保障留守小學生的社會教育和日常管理。第一,注重鄉村文化建設,打造公共文化活動場所(圖書館、活動中心等),有效地補充學校教育和管理。第二,大力培植和弘揚鄉賢文化,推薦鄉賢參與留守小學生的日常管理,通過同質文化背景下的鄉賢教化彌補家庭教育和規范啟蒙教育。第三,解決留守小學生教育父母缺席的核心問題,努力打造“互聯網+鄉村”的先進交互平臺,最大限度地滿足親子互動,盡力消除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阻礙。
四、結論
中國農村留守兒童現象的產生來自家庭和社會兩個方面,即家庭貧苦外出務工以及城鄉二元制留守兒童無法入城。隨著中國社會政治、經濟的快速發展,留守兒童問題成為一個日益凸顯的社會問題,并將在較長時期內存在和演變。留守小學生是留守兒童中的大多數,正處于學習和成長的關鍵期,其教育問題更應受到關注和重視。根據國務院《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解決留守小學生教育問題應從多維度標本兼治。“本”即人們對優質教育的美好需求與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標”則是留守小學生教育的各種表象問題。解決留守小學生的教育問題,需要在促進區域發展平衡“固本”的基礎上,創新性探索“治標”的對策和措施。
【參考文獻】
[1]吳帆,楊偉偉.留守兒童和流動兒童成長環境的缺失與重構——基于抗逆力理論視角的分析[J].人口研究,2011,35(06):90-99.
[2]段成榮,呂利丹,郭靜,等.我國農村留守兒童生存和發展基本狀況——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的分析[J].人口學刊,2013,35(03):37-49.
[3]薛應翠,潘運.農村留守初中生學習倦怠與時間管理傾向的關系研究[J].保健醫學研究與實踐,2016,13(01):12-16.
[4]顧建,李斌.農村留守小學生行為問題研究[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16,1(12):97,100.
[5]歐陽慧玲.留守農村學生的教育研究[J].廣東職業技術教育與研究,2014(01):196-197.
[6]李志紅.全球化背景下小學教育的特質和目標[J].淄博師專學報,2006(04):20-25.
[7]范先佐,郭清揚.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回顧與反思[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2(01):55-64.
[8]萬明鋼,毛瑞.當前我國“留守兒童”研究存在的若干問題[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47(01):112-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