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蘭蘭
【摘要】當前,我國的教育又面臨著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對于新形勢下市教育局提出的有效教學,廣大教學第一線的語文教師在語文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認識和理解有效教學以及實現語文的有效教學,是最中心,最緊迫的任務也是教學是否取得成功的關鍵所在。構建民主與平等的課堂教學氛圍;注重對教材的準確把握;強調對語言的品味與揣摩等初中語文課堂有效教學策略,是我們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旨在為初中語文探索一條“有效教學”之路。
【關鍵詞】初中語文 課堂教學 有效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3-0088-01
新形勢下,我國教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新一輪的教學改革實施對教育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課程目標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課程標準取代了過去的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倡導自主、探究、體驗與合作的學習方式;倡導面向未來的、以發展為目的的評價觀等。這都給我們實施“有效教學”的理念提供了廣闊的舞臺,而“有效教學”的理念的貫徹實行則可以更好的實現課程改革的目標。
一、構建民主與平等的課堂教學氛圍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老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語文教學過程中可以充分發揚民主教學思想,讓學生始終擁有安全、自由、開放的心境,無拘無束,敢疑敢問,敢說敢為。在課堂上教師只有與學生真正地進行了思想和情感交流,教學才能切入學生的經驗系統,課堂生活才成為師生共存的生活,才能實現有效教學閱讀和寫作是互為逆反應的東西。故閱讀教學中要將“讀”與“寫”有機地結合起來,在閱讀中給學生以寫作借鑒,在寫作中促進閱讀。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行這方面的體會,在閱讀教學中注重與寫作的聯系,在寫作教學中又注重聯系參考閱讀過的課文,讓課文成為學生寫作的最好范例。這個問題語文老師都清楚明了,但實際教學中,許多老師卻自覺與不自覺地將其割裂開來。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教學應轉變教師角色,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教師應重引導,重教法研究,重學生的學法指導,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學會讀書。教師應由以往的“主講”變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協作者、參與者。
二、注重對教材的準確把握
教材內容的“案例”作用決定了教師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例子的作用還是要發揮好其語言的典范作用。然而,許多教師對課文的理解和把握不準確,對教材理解得不深刻、不透徹,缺乏對課文的獨特的體驗和獨特的見解,課堂教學更多的是對教參解讀的照本宣科。有些教師在教學中往往面面俱到而不能抓住文章最重要、最適合學生學習和掌握的內容。同時,在教學中教師只是單純地把知識傳授給學生,學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這種教師只教教材,不用教材的情況是不能有效利用或開發教學資源的。那么,也就無法實現有效教學了。
現在很多的語文綜合性學習、研究性學習所確立的話題也是越來越偏離語文教學本身:《愚公移山》討論如何選擇合理的方法來解決愚公的問題,從《孔乙己》出發討論紹興的酒文化。也許這些話題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但是從語文教學本身的角度看,似乎有點舍本逐末,放棄言語形式和語感教學導致了語文教學的錯失。這樣的教學對語文教學而言是無效。
《課程標準》前言的第一部分說得很明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辯證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兩重性,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我們不能人為地把人文性與工具性對立起來。
三、強調對語言的品味與揣摩
要做到有效教學,教師就不得不重視對課文文本的誦讀,增加課堂上學生誦讀的機會,給予同學品味與揣摩語言的嘗試。
四、轉變教師角色,體現學生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是誰在讀書?是我們的學生;是誰在學習?也是我們的學生。這是人人清楚、個個明白的道理。但在實際教學中,我們有的老師往往忽視了這一基本的問題,故而導致了在具體的教學中包辦代替、越俎代庖的現象。語文教學的真正意義在于組織學生讀書、教會學生學習,而不在于“教書”,更不是突出“講課”。
在語文教學中,有的老師怕失去課堂“霸主”的地位,生怕學生學不懂,課堂上往往重視講、把著講,還有的老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課堂上很少給學生一點自主閱讀、理解課文的時間。低年級的語文教學如是,高年級的亦然,在學生尚未熟悉課文內容的情況下,老師就開始分析、講解課文了。在這樣的情況下讓學生學習理解課文,大多數學生就會感到十分困難,長此以往便察覺到語文課越來越難學,于是便失去了學習語文的興趣。時間一長,學生也就越來越怕讀書,越來越怕學課文,甚至到了高中,學生仍不能像模像樣、獨立、順暢地閱讀分析一篇文章。這就是我們語文閱讀教學中過分突出“講授”所帶來的惡果。
五、重視學習過程,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
語文教學要體現“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要達到“三維目標”,語文教學不僅要讓學生學到知識、掌握學習的方法和技能,更重要的是還要注重學習的過程及過程中的情感體驗。
在閱讀教學中,學生的情感體驗很重要,它可以體現出對課文的理解程度。老師可指導學生用心去整體感知課文,體味作者在文章中所滲透的情感因素,以便更好地體會作者的深刻用意,這樣就會實現學生、老師與文本的對話與交流,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也會更加深刻,掌握也會更加牢固。
因此,閱讀教學中,要注重突出學生的自主閱讀過程,將閱讀的自主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通過自主閱讀去整體感悟文章,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和體驗文章所蘊含的情感。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去發現問題,并在分析、解決問題中學習。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六、讀寫結合,相得益彰
在語文學習中,閱讀的過程是“吸收”的過程;寫作的過程是“傾吐”的過程。閱讀過程是學生理解感悟文章的過程;寫作的過程是表達自己思想感情的過程,同時也是學生思維訓練的過程。師生是學習的共同體,教師要從原來的“霸主”、“權威”變為平等中的首席,變為學生的合作伙伴,在民主、平等、和諧的氣氛中進行教學。
總之,有效教學的實施,可以準確的貫徹新課程改革的各項理念,對基層尤其是初中語文教學的實踐更是有幫助的;我們一線教師要抓住有力的時機,樹立新的教學理念,努力探索新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既學到知識,又掌握獲取知識的方法和技能,同時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得到情感體驗。讓學生感悟語文、感悟生活,感悟人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使語文學習真正體現實效,力求使學生的語文素養有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