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桂金
【摘要】美術教育是學校進行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徑,它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對新視野下的小學美術教育進行了研究,簡要分析了小學美術教育的意義與作用,并對如何加強新視野下的小學美術教學提出了有效的策略,以期為小學美術教育工作提供相應的借鑒。
【關鍵詞】新視野;小學美術教育;策略
隨著教育行業的革新,小學美術教育逐漸受到了更多的關注,也更新了美術教育的理念。小學美術教育是以美術知識與技能為基礎目標,以美術的過程與方法為核心目標,以美術活動傳遞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為優先目標,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核心美術素養,陶冶高尚的審美情操,完善人格。它從培養學生藝術感官、繪畫能力、作品欣賞能力等方面落實目標。新課改下的美術教育需要以生活素材、藝術繪畫技巧、創作靈感為中心,這是培養小學生美術能力、自主繪畫積極性、創作靈感、作品貼近生活的關鍵性工作 。
一、小學美術教育的意義與作用
隨著時代的進步,教育部對學生的素質教育給予了一定程度的重視,并將更多的注意力轉向對學生的能力以及素質方面的培養。在教育部的要求下,學生不僅需要掌握一定的基礎知識,更要具有一定的美術鑒賞功底。美術是一門利用各種媒介、符號和隱喻手段來表達和交流自己思想與情感的學科。它能讓學生學到繪畫與制作的本領;能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發揮學生在各個方面的才華;能使學生感受美;能使學生熱愛學習。
美術學科既是文學藝術重要的門類,又具有工具性的特征。為了培養適應社會快速發展的公民,小學美術教育不僅僅是教給學生技能和技巧,更應涉及更為廣泛的美術文化。通過對學生進行美術教育,能夠給予學生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增強學生對藝術的敏感性。同時,由于美術課程的可操作性特征,能夠充分開發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創造能力,通過圖像識讀、美術表現、審美判斷、創意實踐和文化理解,引導學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參與美術學習,學會在現實生活情境中發現、提出和分析問題,綜合運用美術學科及跨學科知識與技能解決問題,使學生成為具有美術素養的現代公民。因此,轉變以往較為落后的應試教育的觀念,加強小學的美術教育,并通過利用美術背景故事的講解以及采風和實踐等來加強對小學生美術方面的熏陶,不僅是適應當今時代發展的關鍵舉措,更是促進小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舉措。
二、現階段小學美術教育狀況
國務院于1999年頒布《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美術作為素質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學科,學校保障了美術課的開課率,美術課堂教學質量有了明顯的提高。2012年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頒布的《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明確了美術課程是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全體學生必修的基礎課程。但是,小學美術教育仍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廣州市番禺區沙灣鎮的美術教育就存在以下問題。
(一)教師對教材的認識不足
教師對教材的認識不足,對于美術學科的重視度也有待提升,在課堂上缺乏對美術知識更為詳細的講解,致使學生缺乏對于美術的理解能力以及鑒賞能力,也不能幫助學生運用美術的方法,把創意轉化為具體成果,導致學生的作品缺乏個性。
(二)教學脫離學生的生活經驗
教學脫離學生的生活經驗,忽略了美術的情感性這一基本品質,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當前我國很多小學美術教師僅僅把手中的課本作為唯一的授課資源,并沒有對學生的審美能力進行更多的培養,也沒有帶領學生去戶外進行寫生,致使學生很難將美術融入生活,也不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三)教學過于依賴教材
過于依賴教材,沒有重視美術學科的人文性質。教師在進行美術知識講解的過程中也僅僅是對課本上的知識進行講解,并沒有擴展和延伸教材內容。因此,為了進一步加大我國小學美術的教育力度,提升學生的整體美術鑒賞水平,教師需要對美術教育給予一定的重視程度,并轉換以往的授課模式,適當調換或重組教學內容,使學生的美術視野得到充分擴寬。
三、新視野下的小學美術教育策略
(一)根據學科特點合理靈活使用教材
美術教材主要包括教科書和教師參考用書,它是美術課程內容的重要載體,是引導學生認知發展的范例,但教材的使用不具備強制性,《美術課程標準》也沒有為所有學生制定必須達到的硬性發展標準。因此,教師在梳理教材時,應以學段標準和學生身心發展水平為參考,以教材為載體,并按照地方、學校實際和學生的不同需求進行科學構建,把教材轉化為課程。對于某些教學內容,如果條件不允許,或者學生不感興趣,教師可以靈活選擇,以增強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以廣州市番禺區一所農村小學的衍紙課程為例,該校使用嶺南版美術教材的過程中,結合教材中的手工制作,將衍紙藝術引入課堂,并作為學校的特色課程,致力于將傳統繪畫教學融入衍紙創新實踐能力培養的研究,以弘揚傳統文化為主旋律,在衍紙教學實踐中實現傳承創新,在沿承民間紙藝精髓的基礎上,從題材巧選、表現手法、表現方式上推陳出新,賦予時代的氣息和新意,衍紙作品造型生動,精致美觀,內容廣泛,易學易做,適合小學生學習制作。衍紙不斷創新的樣式吸引了學生關注,使學生在創造中發揮,有效發展動手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促進學生思維發展,讓學生感受美,發現美,創造美,全面培養學生的視覺能力、造型能力、動作協調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協調學生的形象思維和科學思維,提高學生的智力和創新能力。只有因地制宜,靈活選用和創造,才能使美術課更加愉悅,遵循學生的成長規律、審美規律和美術學習規律,讓美術課更符合學生的口味。
(二)注重美術教師的專業素養,提高教學質量
美術教師承擔著傳授藝術知識,提高審美能力,引導學生從美的角度去認識和改造世界的重要任務。作為美術教育的實施者,美術教師自身的專業素質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美術教育成效。因此,美術教師應首先對自身的專業素質進行提升,積極吸收新的美術知識,掌握先進的美術教育手段。若有必要,教師可以在課余時間去觀摩其他優秀美術教師的課程,積極學習優秀的授課方法,以彌補自身授課的不足之處,從而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以及授課水平。另外,新課程改革是課程本身及教學理念的根本性變革,它指引著人的發展。教師必須領會新課改的要求,從國家課程的執行者轉變為學校課程的建設者,除承擔基礎課程外,還要鉆研和開發拓展型課程、共享型課程和探索型課程,做新課程的建設者。
(三)積極參與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利用
為了進一步提升小學美術教育水平,教師必須要積極參與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利用。 學校課程即校本課程,是學校在確保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有效實施的前提下,針對學生的興趣和需要,結合學校的傳統和優勢以及辦學理念,充分利用社區和學校的資源,自主選用或開發的課程。作為小學美術教師,積極地參與到校本課程的開發中去,不僅能增強教師的專業自主意識,還能促進教育觀念的轉變,提高學科研究能力。
廣州市番禺區沙灣鎮是嶺南首屈一指的古鎮, 曾被中國建設部、文化部授予“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中國民間藝術之鄉”“中國龍獅之鄉”等稱號,并獲得了“廣東音樂之鄉”“飄色之鄉”等美譽。該鎮11所中小學校的教師利用鄉土文化藝術資源開發校本課程,充分發揮地方、學校和教師乃至學生、學生家長等在課程資源開發中的主體作用,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選擇機會。通過選擇和編寫鄉土美術教材,形成地方性的鄉土教育文獻資料和讀物,彌補鄉鎮地方自然人文資料的空白。
(四)打破學科界限,開展綜合性美術活動
綜合性學習是世界教育發展的一個新特點,也是美術課程應該具有的特征。所謂美術學科綜合教學,就是在美術與其他學科分科的基礎上,把各科間有邏輯和自然聯系的或者重合交叉的內容綜合到美學學科,進行合理的組織調整或合理延伸,使他們能夠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從而形成合理的系統結構,發揮最大的綜合教學的整體功能,并由一個或幾個教師合作完成美術教學及其他學科延伸、滲透、綜合等內容的教學形式。新課程改革從促進學生素質發展的角度出發,根據美術學習活動方式劃分了四個學習領域,“綜合·探索”領域是課程改革需要突破的一個難點,旨在發展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和探究發現能力。
以美術學習活動嶺南版第七冊《我們的“小超市”》為例,除設計各種各樣的“商品”“展具”等立體造型這一目標之外,還可以與英語科結合,把設計的商品標注上中文和英文;與數學科結合,在超市購物中進行小數乘法計算,制作商品銷售統計圖,探索學習有關圖形的知識等。
四、總結
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各方面能力基礎的關鍵時期,而美術教育是延續和發展美術的知識與技巧。在長期的美術學習中,學生形成了發現、感知、欣賞、評價美的意識和基本能力,學會理解和尊重文化藝術的多樣性,具有健康的審美價值取向,實現了全面發展。文章對新視野下的小學美術教育進行了研究,主要從結合學科特點合理靈活使用教材,注重美術教師的專業素養提高教學質量,參與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利用,開展綜合性美術活動四個方面簡述了新視野下的小學美術教育策略。除此之外,仍有許多優秀的策略需要廣大教育工作者共同去探索。
【參考文獻】
[1]唐謝.新視野下的小學美術教育研究[J].教育,2016(06):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