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衛東
【摘要】文章以4W1H分析方法為軸線,剖析了地理的概念(What)、地理學習的意義(Why)、方法(How)、途徑(Where)及課程安排(When),并以案例分析的形式闡釋了地理核心素養的內涵,以促進高一新生產生地理學習興趣及滿足地理學習需要,以期為地理教師高中開學第一課提供借鑒。
【關鍵詞】高中地理;4W1H分析法;地理核心素養;案例分析
過去,學生對地理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誤解,認為這是一門不太重要的學科;并且很多學生畢業后都不會繼續進行地理學習,未來也不會從事跟地理直接相關的行業。那么我們究竟為什么要花時間來學習地理?學地理究竟能帶給我們什么?地理的魅力何在?
一、What——什么是地理?
被西方地理學家推崇為“地理學之父”的古希臘學者埃拉托色尼(Eratosthenes)在公元前2世紀首創了“geographica(geo+graphica)”這個術語,意為“地理學”或“大地的記述”。我國“地理”一詞最早出現在公元前四世紀《易經·系辭》中“仰以觀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但中國古代的“地理”一詞包含了大量風水學的內容,與今天的“地理”概念完全不同。
地理,從字面上可以拆分為“地”和“理”兩個字。“地”,土也,在《現代漢語詞典(第六版)》里的解釋有地球、陸地、土地、土壤等,是一個描述空間位置的字;“理”,在這里既有道理、事理的意思,又表示這是一門自然學科。簡而言之,地理的主要任務就是認識自然以及人類對自然的利用。
二、Why——為什么要學習地理?
地理來源于生活,而最終目的是更好地服務于生活。因此,我們要能夠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與技能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學習對我們生活有用的地理。
(一)人地觀念
人地觀念是地理學和地理教育的核心觀點,我們主要從“地對人的影響”“人對地的影響”及“人與地的協調”三個維度來總結人地關系的要點。
對于人地關系這三個維度的學習,初中地理主要是描述“是什么”,而高中地理則更多地側重于解釋“為什么”以及“怎么做”。那么人地觀念在日常生產生活中是如何體現的呢?
案例1:都江堰水利工程
有著“天府之國”美譽的成都平原,農業發達,物產富饒。但古代的成都平原卻頻遭洪災和旱災,百姓深受其害。究其原因,成都平原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河網密集,雨季來臨時,暴雨匯流時間短,再加上河流自山區轉入平原,流速陡降,因此易淤積,決堤。而雨水不足時,又會造成干旱。
為解決這一問題,蜀郡太守李冰在前人的基礎上,在岷江上組織修建了全世界至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都江堰。都江堰水利工程以灌溉為主,兼有防洪、航運等作用,它的精妙之處在于,遵從“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巧妙地利用地形、地勢和流水特點,彎道環流原理以及離心力作用,因地制宜,因勢利導,以水治水。
(二)綜合思維
綜合思維作為地理學基本的思維方式,需要我們從多角度、多途徑去分析各地理要素之間的關系,解釋其發生、發展和演化的過程。
案例2:黃河流域的變遷
歷史上黃河中下游地區曾是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但相比現在長江中下游及珠江三角洲的蓬勃發展,黃河流域則略顯落寞。黃河中下游地處我國地形二三級階梯交界、平原向高原過渡以及半濕潤向半干旱地區過渡地帶,同時來自中亞和我國內陸風力堆積的黃土高原,土質疏松,垂直節理發育,氣候、地形、土壤、水文等綜合因素使得黃土高原本身就易于水土流失。歷史時期戍邊開墾、戰爭頻繁以及城市建設,人為地破壞了很多黃土高原的植被,同時還有人口增加,資源短缺,生產方式單一落后,以及改革開放國家政策偏向發展東南沿海等諸多原因。
案例3:城市規劃
規劃一座城市,考慮選址和布局,首先就要掌握該地區的自然情況及社會經濟情況。根據氣候類型,選擇適宜的農業類型和作物類型;根據光照情況,考慮建筑的主要朝向;根據地形,考慮城市及港口的布局;根據城市主導風向(風向玫瑰圖),將有廢氣污染的工業部門布置在城市的下風向;根據水文條件及城市用水需求,將自來水廠布置在城市河流的上游,考慮污水排放,造紙廠等污染嚴重的工業部門布置在城市河流下游;根據地質條件,規劃防災減災工程及建筑加固等。
(三)區域認知
區域認知是中學地理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根據不同尺度、不同類型、不同功能來劃分區域,再通過區域綜合分析、對比,來認識區域并促進區域發展。初中階段雖學過世界地理及中國地理的相關內容,但沒有系統學習過自然地理的相關原理,學生只知道這個區域“是這樣”,卻不能分析這個區域究竟“為什么是這樣”,也不能對區域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建議。
案例4:一帶一路
2013年,習主席在訪問中亞及東南亞國家時,提出了“一帶一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戰略構想,“一帶一路”貫穿亞歐非大陸,聯通太平洋和印度洋,對接東亞和歐洲兩大經濟圈,沿線各國、各地區各展所長,資源互補,共享繁榮,同時對于穩定區域地緣安全,加強和平友好關系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案例5:參與地區管理
如果未來你成為城市的管理者,比如省長、市長、縣長、鎮長或是村主任,你新官上任的第一件事是干什么?你將如何帶領百姓實現更好的生活?區域的位置、地形、氣候、水文、土壤、生物等自然環境,區域的人口、交通、農業、工業、建筑、文化、教育、民生等社會經濟環境,是你實施計劃的前提和基礎,然后在此基礎上發展區域優勢,改善區域劣勢,與其他區域開展合作,互補優勢,從而促進區域更好地發展。
(四)地理實踐力
地理實踐力是學習地理的基本方法,運用地理知識和技能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有助于提高學生適應生活、規劃生活以及終身認識和欣賞世界的能力。初中階段對地理實踐力的能力培養較少,而高中階段將學習大量的地理學原理,這將極大地幫助學生學以致用,滿足對世界的好奇心。
案例6:戶外生存能力
看過《荒野求生》的同學都知道那個“站在食物鏈頂端的男人”貝爾,他的野外生存能力非常強大。利用太陽方位、月相以及植物來確定方位;選擇合適的位置布置營地以避開野獸的攻擊以及其他自然災害;根據地形尋找水源和食物;通過植被類型判斷氣候;根據自然規律和現象預測災害的發生,以及遇到自然災害時選擇逃跑路線;利用風向幫助航行,比如大家所熟知的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具備豐富的地理知識足以讓你未出茅廬先定三分天下,也能更好地生活。
案例7:生活實踐能力
當你外出旅游時,通過位置、季節、距離等確定旅游地點和旅游時間,通過地圖確定最佳旅游路線;當你成為企業老板時,通過調研原料地位置、市場遠近、交通條件、勞動力情況、政策環境等來確定企業的選址和未來的發展;當你選擇未來的居住地時,調研居住地周邊有廢氣、廢水、噪音污染的工業布局,考慮學校的分布、生活購物的便捷程度,還有交通的可達性以及如何選擇房屋朝向,選擇哪個樓層最佳等等。這些都需要你慢慢地從地理課堂中吸收養分。
三、When——高中地理課程的安排?
(一)應試目標——會考
高一上:必修1,自然地理——地對人的影響——認識自然的基本規律。
高一下:必修2,人文地理——人對地的影響——人類對自然的利用。
高二上:必修3,區域發展——人與地的協調——研究區域可持續發展。
(二)應試目標——高考(全國II卷)
選修3,旅游地理;選修5,自然災害與防治;選修6,環境保護。
四、Where——從哪里可以學到地理?
校園:課堂、地理選修課、地理社團、地理探究室、地理競賽、野外實習等。
書籍:齊邦媛《巨流河》、余秋雨《行者無疆》、貝爾《荒野求生》等。
雜志:《中國國家地理》《華夏地理》《旅行者》等。
電影:《南極大冒險》《垂直極限》《龍卷風》《絕嶺雄風》等。
電視:BBC、CCTV-10等。
生活:新聞、旅行(如吉林長白山、重慶武隆喀斯特等自然景觀;各類地質地貌文化館;美國黃石公園、科羅拉多大峽谷等地質公園……)。
五、How——如何學習地理?
圖表分析——讀圖,解圖,從圖表中獲取地理信息是地理基本學習方法。
實驗探究——通過模擬實驗演示不易觀察到的地理現象形成過程。
時空對比——從時空上進行橫縱對比,分析地理事物的形成原因。
野外考察——在野外實踐中感受地理現象及地理事物形成的真實性。
【參考文獻】
[1]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第六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208,795.
[2]Arthur Getis,Judith Getis,Jerome D.Fellmann.地理學與生活[M].黃潤華,韓慕康,孫穎譯.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