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玉美
【摘要】基礎教育是中國教育的基礎,教師是基礎的基礎,而師德是教師素質的核心。關注教師心理健康,樹立典型師德楷模,創新師德教育模式,開展校本研修活動等是師德建設的基本路徑。
【關鍵詞】師德建設;心理健康;名師工作室;校本研修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6年度河南省基礎教育教學研究項目“依托跨區域聯合辦學實現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崛起的行動研究——以新鄉市第十八中學為例”(課題編號JCJYB16250755)的階段研究成果。
基礎教育是中國教育的基礎,教師是基礎的基礎。弘揚高尚師德,踐行師德規范,培養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優秀教師是新時代教育事業發展的關鍵。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教育者崇高的道德品質是獲得成功的最重要前提。”因此,我們把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與堅持立德樹人,培養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有機結合起來,引導廣大教師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以德育德,不斷提升教師職業素養,有力推動了學校的內涵發展。
一、關注教師心理健康,塑造積極心理品質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教師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者的一切,只有健康的心靈才有健康的行為。研究發現,中小學教師群體存在高比例的心理健康問題,這和中小學教師心理壓力過大有著直接關系。教師在生活中扮演著多重角色,肩負著多方面的重任,承受著來自社會、職業、家庭等多方面的壓力,心理負荷超重的教師不可能教出快樂健康的學生。所以,尊重、理解教師,緩解教師的精神壓力,做好教師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對教師本人以及整個教育事業都具有多方面的積極意義,不容忽視。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告訴我們,從管理的角度來講,激勵就是滿足員工的各種需要,借此激發人的動機,調動人的積極性,從而使工作更有效率。所以,一方面,學校領導要走進教師心靈,尊重、關心教師,幫助教師及時解決在工作、生活、家庭等方面遇到的困惑和難題,如工作上的挫折,孩子上學,家人就醫等問題,時刻溫暖教師心靈,做教師的知心人;另一方面,要設計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創設民主寬松和諧的學校人際環境,如戶外心理拓展活動、心理健康專題講座、讀書沙龍、才藝展示、趣味運動會、迎新晚會等,既豐富了教師生活,增強了團隊凝聚力,同時又讓教師在舒適、放松又能適當宣泄的情境中緩解壓力和緊張情緒。
二、樹立典型師德楷模,引領濡染教師群體
蘇霍姆林斯基說:“語言教導人,榜樣吸引人。”榜樣是一種力量,榜樣是一面旗幟,用心發現,榜樣就在身邊。身邊的榜樣,是前行的力量。
(一)工作室領銜主持名師的示范引領
為了更好地發揮各級各類名師和骨干教師的示范引領和輻射作用,學校先后建立了多個名師工作室,如語文名師工作室、數學名師工作室、傳統文化工作室、“幸福在右”班主任工作室、青年教師發展中心等,其領銜主持人獨具特色,各領風騷,堪稱師德的楷模。他們注重個人修養和人格品質的鑄就和淬煉,在學科教學或研究領域學有所長,術有專攻,不斷創新,勇于探索,用高尚的師德、獨特的人格魅力感染和影響身邊的人,引領示范,帶動團隊發展。
(二)功勛班主任堅守教育的榜樣激勵
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班主任是目前在基礎教育階段承擔此根本任務的最重要的一支隊伍。樹立班主任群體中的榜樣和典型至關重要。學校命名班主任齡在十年以上的教師為功勛班主任,每年教師節舉行盛大頒獎儀式進行隆重表彰。我們的功勛班主任個個是愛心責任心兼備、無私奉獻、愛崗敬業的代表,深受學生歡迎、家長認可、同事贊譽。他們在辛勤耕耘、默默付出的同時體驗成功,享受幸福,也能激勵更多的青年教師爭做優秀班主任。
(三)學雷鋒標兵執著公益的輻射帶動
盧梭曾經說過:“凡是教師缺乏愛的地方,無論是品格還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發展。”我校有一支熱心公益事業的教師隊伍,常年堅持開展志愿服務,上山下鄉,慰問孤寡老人,關注留守兒童,用博愛和堅持詮釋著“雷鋒精神”的真諦,用感恩和奉獻創造了富足的精神世界。他們的大愛也激勵和感染著更多的師生為社會和他人奉獻愛心。
三、創新師德教育模式,鑄煉教師職業道德
學校根據“文化強師”的基本價值取向,遵循教師專業成長的特點,引導和鼓勵教師以人格、情操、底蘊為目標進行職業生涯設計,指導教師走堅持職業操守,提升文化品位,發展專業能力,注重學術積累的持續自我發展、自我成長之路。為此,我們摒棄說教式的師德教育模式,通過開展充滿智慧、挑戰和富有理想的師德教育主題系列活動,塑造自律、博愛、樂觀、奮進的教師群體形象。
(一)改革創新和激發潛能相得益彰
蘇霍姆林斯基說:“真正的教育始于有自我教育的地方。而自我教育則始于對人的高尚和偉大的仰慕。”在師德教育活動中,學校大膽改革了師德教育由學校設計主導的固有模式,把主動權下放到教研組,由各組分學期自定主題和形式,開展自我教育的師德教育系列活動。此舉在最大程度上發揮了教師在師德建設工作中的主動性、自主性和創造性。如語文組的“文明高尚的教師禮儀,潛移默化的人格魅力”,數學組的“師愛無疆,春風化雨”,英語組的“依法執教,做高尚教師”,理化生組的“厚積薄發,做儒雅教師”等主題的師德教育展示活動,均再現了廣大教師的智慧、才華、博大情懷和優秀人格。之后我校又扎實開展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活動,每月舉辦一期核心價值觀大講堂。系列教育活動提升了我校在師德師風建設中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工作水平。
(二)責任擔當與走訪家庭密切結合
推進師德師風教育工作的另一大亮點是落實開展“密切聯系群眾,教師走訪家庭”活動。為了不斷增強廣大教師的職業榮譽感和責任感,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我們按照教育局對家訪工作的部署,緊緊圍繞“端正師風,聯系群眾,走訪家庭,促進成長”主題,認真落實開展家訪工作,定期對學生進行家訪,全年家訪率達到100%。同時,學校定期舉行家訪動員會、推進會、經驗交流會、故事會,并評選家訪先進個人。
四、開展校本研修活動,提升教師綜合素養
為打造一批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教師,學校立足于“本土”的校本研修活動,豐厚教師教學底蘊,提高文化品位和職業素養。
(一)徜徉書海,積淀底蘊
蘇霍姆林斯基說:“讀書,讀書,再讀書——教師的教育素養正是取決于此。”朱永新曾經說過:“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閱讀是教師最好的修行。”因此,學校持續開展了“讀書點亮人生,書香浸潤校園”系列活動。學校的圖書館、閱覽室年年充實更新,各組處均有自己的藏書柜和讀書角。每年的暑期培訓,我們組織專題讀書交流會,以精彩紛呈的內容、富有創造性的形式分享教師們的閱讀體驗。學校還為教師發放讀書經費,購買教育名著,在全校開展“讀教育名著,與名家對話”“與書同行”研討沙龍和評選學校“十大讀書人物”等活動。
多途徑積淀教師群體的文化底蘊,力求發揮其潛移默化的巨大的教育功能,直接影響和感染著一代又一代學生!
(二)師德教育,春風化雨
強化理論學習是我校教師隊伍建設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雙周一次的學習時間已形成制度。為加大師德教育力度,我們從各大教育網站以及《中國基礎教育研究》《人民教育》及《中國教育報》等各類教育報刊上搜集篩選出反映教育改革、師資隊伍建設等最新動態的相關資料,發到每位教師手中,利用理論學習時間,組織教師交流討論,引導廣大教師把理論學習與教育改革、教育科研的實際緊密結合,促進教師確立正確的職業思想、職業觀念,進一步樹立以德治教的道德意識。
學校多次組織教師觀看河南省和全國教書育人師德楷模的事跡宣傳視頻,多次組織主題辯論會,開設模擬法庭,探討相關教育法律法規問題,辨析工作實踐中有悖師德的經典案例。
雷夫說:“教書育人好比春風化雨。”師德教育就是讓教師在春風化雨中不斷成長,提升自己的師德修養,展現教師的育人魅力和人格魅力,促使大家對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進行深刻的反省和反思,進一步堅定正確的教育理念。
(三)自我反思,提升超越
教師的自我反思是校本研修的基礎與前提。我們的反思內容包含教育教學觀念、方法、行為、效果等,反思方式有教學后記、教學隨筆、教育敘事、案例分析等,尤其以“教育敘事和教育案例研究”為主要載體,持續開展了“閱讀中外經典案例”“人人撰寫教育敘事”“傾聽同行的故事”等多項活動,有效推進了教師的反思與成長。
教育的任何改變,最終都要通過教師來影響和實現。而師德建設決定著教師隊伍建設的成敗,決定著整個教育事業發展和改革的成敗。只有不斷提高教師的師德素養,才能為教育改革發展提供堅實有力的師資保障。基礎教育的發展呼喚優秀的教師,而真正的好教師,應該是一個志存高遠、愛國愛教、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熱愛學生、熱愛生活、心理健康、專業精湛的教師。我校堅持以師德鑄師魂,以師德促發展,為教師、學生、學校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蘇霍姆林斯基選集五[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568,630.
[2]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 教育科學出版社,2016:423.
[3]雷夫·艾斯奎斯.第56號教師的奇跡3[M].北京: 光明日報出版社,201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