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萌萌
摘 要:眾媒時代,付費閱讀的主流發展為內涵型、知識化,形式偏向為人們節省時間的服務型。這基于近年來中國城市化進程帶來的中產階層的崛起,知識焦慮催生了知識服務。傳統出版應該抓住這一機遇,深耕專業,注重賦能,融合發展,建立新的利益分配機制,走一條有自媒體基因的傳統出版之路。
關鍵詞:自媒體;中產階層;傳統出版;賦能;融合發展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8)04-0127-02
一、引 言
近年來,紙媒出版一直是被唱衰的對象。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的閱讀習慣似乎正在發生不可逆轉的蛻變。從“讀書時代”“讀圖時代”,到如今的“讀屏時代”,紙媒在走下坡路是不爭的事實,但是否真的會被新媒體取代,答案是否定的。科技讓人們獲取信息的途徑和閱讀的方式變了,這種形式的變化必然引發內容的變化。但如能從中發現新的需求、總結新的規律,調整出版策略,傳統出版會有另一番天地。
二、自媒體引發的新趨勢
當下,一部手機幾乎能滿足所有的閱讀需求,文字、視頻、音頻,評論、互動、筆記、點贊。眾媒時代,閱讀是個全民參與、多元媒介并進的過程。近兩年,野蠻生長的自媒體可以說是新閱讀方面的急先鋒,其變化和發展趨勢對傳統出版有很重要的啟示。
(一)強者越強、頭部機構化
從自媒體誕生之日起,便一直聲稱將取替傳統出版,以個性化、大眾化、時效性的方式徹底改變人們的閱讀方式。然而近兩年,自媒體的日子并不好過。諸多調研機構的研究發現自媒體引以為傲的閱讀量正在消失。2016到2017年,多數公號的閱讀量爆跌,截至2017年底很多大號的閱讀量已跌至3%。
前期的野蠻生長導致內容過剩,自媒體還未沖擊傳統出版,便迎來了自身的大洗盤。不突出的公號或停或艱難維持,而羅輯思維、混沌研習社這樣的頭部大V反而融資成功,走上企業化、機構化的道路。事實證明,無論何種閱讀方式,有價值的內容永遠是核心,而參透用戶的需求和痛點,精準、個性化地呈現才能禁得起時間的考驗。
(二)音頻化普及、主打知識化
成功的自媒體都有其套路,音頻化是其中重要的一項。如得到App的所有專欄、精品課和“每天聽本書”都以音頻方式呈現,解放了用戶的雙手,一邊做事一邊聽,有效利用碎片時間。且文本和圖文區在音頻菜單的下方,方便用戶查找資料,復習重點。
而知識化是其另一大特點。本年度,自媒體開始進入論文搜引,未來職稱論文的發表除了期刊和報紙,有了更廣闊的空間。喜馬拉雅等音頻網站不再主打相聲或小說聽書,各類經管、人際學、心理學課程占據首屏推送。而一直靠網紅作秀的直播平臺,也紛紛推出知識、技能、教育類內容,催生出荔枝微課、知乎Live等知識類直播平臺。
(三)付費常態化、社群經濟凸顯
幾年前,傳統出版人曾斷言數字出版短期內不可能有大作為,因為國人已經習慣了網上免費的東西,沒有付費的習慣。然而今天所有的內容平臺都加入了付費訂閱,得到App、知乎Live、喜馬拉雅FM……以得到App的“五分鐘商學院”專欄為例,訂閱單價199元,2018年初累計訂閱數八萬余,僅這一項估值就高達一千六百萬左右。
而用戶花錢不僅能聽課,還能其他用戶一起交流,主講人會關注討論區,挑選有代表性的案例在正課中予以解答,這就形成了一個有參與感、互動性的社群。有些社群還進行線下活動,衍生出一個平等、活躍、可擴展人脈的社交組織。羅輯思維的“羅友”以及其催生出的吳曉波頻道、混沌研習社等,都有這種用戶自組織、自成長的模式。社群影響力的壯大,也使用戶的忠誠度更高。
三、中產崛起、閱讀群體的新需求
中國近三五年觀念上發生的巨變令人措手不及。微博、微信、直播、B站剛出來的時候還是大眾傳播、全民娛樂,一轉眼就變成了知識付費。這必須從中國新階層的崛起、閱讀群體的變化說起。
城市化進程一直是現代化發展的一個標志。2016 年底,中國的城市化率為 57.4%,有專家預計2020年將達到60%,且未來十年仍將快速增長。城市化意味著現代化進程的加速,同時也孕育了新的人群——中產階層。他們靠著自己的努力進了城,有了更好的工作、更光明的前景,有知識、有文化、經濟相對寬裕,但每年都有更多的人涌入城市,每個人向上攀爬的欲望與所面對的激烈競爭,形成了巨大的生存壓力。面對挑戰,大多數人都會選擇學習,通過獲取知識,提升自己,搶占先機。知識焦慮衍生出知識付費熱潮,也就順理成章了。
亨利·盧斯在《出版人》一書中提供了極其近似的案例。1920年的美國,城市化率為51%,亨利·盧斯敏銳地抓住新興中產階層的特質,創辦了《時代周刊》等一系列刊物,用他的話說就是:把有價值的內容,以服務的心態提供給有上進心、渴求知識和閱歷的新進者。而今時代雖然改變了,但新興中產階層的需求卻大同小異,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有深度的內涵型
進入城市的知識階層面對大規模的社會協作,除了學校習得的專業技能,還需要跨專業思考、溝通、管理等方面的素質,這也是經管類圖書曾經大行其道的原因。但管理學能提供的僅是方法,現代企業的日常工作中,一個人的工作能力、內涵和人格魅力才是令人信服的源泉。而這方面的提高需要文、史、哲、藝術、心理學等多方面的熏陶,不可量化,也不可速成。近年來各種平臺此類非應用型知識課程的銷量逐年上升,僅略低于商業類課程。
(二)節省時間的服務型
時間才是現代社會最貴的東西。因此幫別人省時間會變成一種全新且巨大的價值。近年來各種微課、訓練營的宣傳五花八門,“30分鐘讀完一本書”“每天5分鐘明白一個商業規則”“12堂課讓你成為演講高手”,其核心就是幫助用戶用最短的時間獲得知識。規劃學習方向,提供方便的課程,幫助人們在職場快速進階,這就是自媒體巨頭在兩三年內強勢崛起的法寶。
四、基因重組、傳統出版的新路徑
當今有龐大的閱讀群體、強烈的知識需求,傳統出版為何卻一路下滑?一句話:老辦法抓不住新機會。不管傳播形式發生怎樣的變化,有價值的內容實際上沒有變化。羅振宇在跨年演講中說:“內容依然為王,深耕內容是根本,在成王的道路上沒有捷徑可走。”深耕內容,就要在專業性上下功夫,提供干貨知識、深刻洞見才不容易輕易被替代。
然而文學、歷史、哲學、藝術、心理學、經濟學、管理學這些傳統出版曾經的重鎮,為什么還只是庫存呢?過去的出版,編輯就是選擇、校對,最多設計得好些。而知識服務時代,要研究的是用戶心理,做到最省時、有效、易懂,而且還要能觸發需求。傳統出版必須放下高冷的身段,為用戶提供最合適的學習內容。因為有需求的內容本身就是最好的渠道。
有了好的內容,資源的深挖和垂直服務也很重要。同一內容在紙媒、數字出版還不是終點,必須嘗試多種形式表達,提升內容穿透。如開發音頻、微課、社群分享、直播、峰會沙龍等。很多大V立志做有傳統出版基因的自媒體,比如得到APP的實體書銷售就經常出現過萬單品,目前還新推出“少年得到”,向全年齡段進軍。而全球主要的傳統出版集團都在獨立發展自己的數字化業務平臺。有自媒體基因的傳統出版,是一條可嘗試的、反向思維的新路。
眾媒時代,出版的邊界在無限擴大,多元融合是發展方向之一。內容創造的成本高昂,在此方面傳統出版有著豐厚的積淀;而新媒體善于以技術和新興形式吸引眼球。兩者的合作共贏是全球內容產業的關鍵對話。未來的行業發展,融合是大方向。每一個新產業鏈的誕生,有賴于化解原本對立各方的商業博弈,以合理的分配機制,重新構建利益體系,制定新的市場規則。傳統出版與自媒體基因的深度融合前景光明,但成就科學完備的價值互換和共生共贏,還有待出版業者深入研究。
五、結 語
縱觀近十年的出版發展,傳統紙媒與新媒體,曾經是平行狀態,而今是交叉狀態,未來有可能是融合狀態。身為傳統出版業者,引以為傲的是創造過優質的內容資源,培育了大批優秀的作者,擁有過無數讀者的認同,專業的編輯力量也遠遠優于新媒體。但為何紙媒一路被看低?除了現實原因,也許還因為我們一直在談轉型、談升級,卻總是被動應對。
傳統出版的基因非常頑固,人類千年來讀書的習慣永遠根植于血液中。也許我們應該大膽設想,跳出現有的技術、市場,僅以人們的共同需求去想象未來的出版。在理想狀態,互聯網發展出新的體系,作者、編輯、讀者將打破固有環節的束縛,每當一個好的內容誕生,就能迅速傳播到網絡的每一處。到那時便會重塑整個行業秩序,回到原點——出版就是為人們提供有價值的內容。
參考文獻:
[1] (美)艾倫·布林克利.朱向陽,丁昌建譯.出版人:亨利·盧斯和他的美國世紀[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2] 陳晶.新媒體時代傳統出版的創新與改變[J].新媒體研究,2018(3).
[3] 詹歆睿.媒體融合下出版轉型發展模式探析[J].出版廣角,2018(4).
[責任編輯:傳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