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映秋
摘要:作文在小學語文學習中,體現著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及語文綜合素養。要提高學生作文水平,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關注身邊人和事,善于在生活中進行細心觀察,并積累寫作素材。本文對基于生活化開展小學語文教學策略進行探討,以期與同行相互交流,共同進步。
關鍵詞: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生活化
作文在小學語文學習中,體現著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及語文綜合素養。但在實際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常常暴露出作者諸如寫作思路模糊、內容表述不清、語言表達能力較低等問題,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關注身邊人和事,善于在生活中進行細心觀察,并積累寫作素材。
一、擴大學生生活范圍豐富寫作素材
寫作源于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周邊的環境。教師可利用課外活動的時間,組織學生出游、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等,為學生創造更多與社會接觸的機會,在接觸的過程中發現新的場景、新的人物、新的事件,為其創造更多有感而發的素材。要求學生完成實踐活動后及時記錄、寫作,將所見所聞所感與寫作結合起來,提高學生隨時觀察思考,隨時寫作表達的習慣,這樣才可以發揮寫作的功效,即真實、深刻地反映現實生活。通過寫作,讓學生從小養成關注人生、關注自身進步與成長的習慣,正確理解寫好作文與生活的密切關系。如作文《我的父親》,很多學生寫出的父親形象缺乏鮮明的個性特征。究其原因還是不善于觀察,所以在日常作文教學時,老師要重視對學生的指導,引導他們在寫作中將人文感、寫實感和趣味性有機融合起來,以增加作文的深度和可讀性。
二、引導學生善于生活積累豐富語言儲備
創作一篇佳作需要基于長期量的積累,才會在創作中促進質的提升。這里的積累,不僅包括大量的文字語言積累,還包括分析能力、提煉主題的能力等,缺乏語言文字量的積累,就無法寫出高質量的作文。
在實際教學中,雖然小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觀察和表達的能力,但仍離不開教師的引導、檢查、鼓勵和督促。需教師結合教學總結出寫作訓練要求:一是要求學生準備專用筆記本,用以每日摘抄名言名句,最好能達到背誦的要求,并定期檢查,給予獎勵;二是豐富學生的課外閱讀,包括古詩詞、現代詩歌、文學名著等,在此基礎上,組織班級讀書會、朗讀比賽、情景劇表演等活動,以增進學生對課外閱讀材料的理解和掌握,促進學生逐步形成主動收集材料和積累文字的主動性;三是要求并督促學生自覺學習良好習慣的養成,善于在生活中隨時去觀察、思考和領悟,指導學生悟到更多有效方法。如,電腦收集資料、社會調查、參觀游覽隨記等,在豐富見聞的同時,又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拓展了寫作視野。
三、善于點撥培養學生敏銳的生活觀察力
作為小學高年級學生,已經積累了一定的觀察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但由于其生活范圍有限,如果不能對身邊生活環境產生觀察敏感,會造成其寫作素材枯竭,面臨無米下鍋的寫作困難。時間久了,會造成學生對一切事物司空見慣,無事可寫。而良好的寫作,需要觀察的敏感度,善于從平凡的人和事、平凡的景和物中發現有價值、有意義的事物。這種能力,看似簡單,但如果沒有教師的點撥,很難使學生自行感悟出來。這一點急需教師對進行及時引導,啟發和培養學生從小學開始就形成敏感地觀察世界、思考生活的習慣。關鍵點是啟發、訓練學生做一名生活中有心人,培養細致觀察的能力和提煉主題的能力。在生活中,蘊藏著大量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素材,這些素材中雙蘊含著大量生活的真意,學生要鍛煉和具備的就是這樣一種觀察、提煉、分析、寫作的能力。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做到兩方面:一要多提醒多要求,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家庭,或到社會上都要時時留意,處處留心。留心了,就必然會有所得;二要多訓練多檢查。如要求學生對身邊的景和人,可要求學生通過觀察某一景或某一人并進行口頭描述,以抓住核心特征:包括景物最明顯的特征、人物的外形、語言、表情、行為、等等。或針對上述要描寫的對象以書面形式記錄出來,檢查學生的作文中,體現出的描寫、表述、觀察能力是否準確、是否有新意和獨到之處。如果有失空洞,如何指導他們抓核心,抓時機,懂得捕捉轉瞬即逝的靈感。這里所說的文字表述,可以要求學生每日養成寫觀察日記的習慣,隨時觀察、記錄身邊的人和事,并受過現象提煉本質,讓學生在生活中鍛煉出一雙慧眼,通過日積月累的觀察和思考,提高寫作質量。
可見,小學語文作文寫作水平如何,是對學生綜合能力體現,這種能力非一朝一夕可以形成,需要長期正確的歷練。需要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隨時培養學生對生活、對周邊世界保留一雙善于捕捉細節的眼睛,并養成隨時觀察、及時記錄的良好習慣,在生活中日積月累凝聚點滴感悟中優化學生的作文寫作水平。
參考文獻:
[1]葛炎.關于小學語文教學中作文互動情景教學策略的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6,8(21):137.
[2]何昌雅.小學語文作文的生活化教學策略淺談[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3,36(3):187.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