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校所處國家高新產業園區外來務工人員聚集,外來務工子弟占我校學生總數的17.8%。這些來自不同地方的學生,長年流動,大多養成了不良習性,不遵守紀律,不懂禮貌,學習成績差,缺乏信心。本文試圖從這些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不良習性入手,分析其形成的原因,以便找出解決的對策。
【關鍵詞】學區制 外來務工人員子女 教育對策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3-0026-02
我校所處的國家高新產業園區外來務工人員聚集,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占學生總數的17.8%,為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改革,在學區制管理下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可就近入學。對于這一特殊群體,我校作為心圩中學學區長學校,將秉承公平教育原則,對入校的每一位學生公平對待,同等教育。
一、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現實問題
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由于居無定所,流動性大,缺乏約束,形成了許多不良習性,如不守紀律,經常遲到,上課不專心,愛開小差和睡覺,作業敷衍了事,學習成績差;不懂禮貌,不尊重老師,以自我為中心,習慣較差;放任自流,好動,桀驁不馴,與社會閑散人員來往密切,在校外認干哥干姐,沾染了一些社會不良習氣等等。
二、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問題成因
(一)輾轉多地,適應不良
如我校七年級3班學生羅某,經了解該同學戶籍為湖南永州某農村,自出生3個月到7歲,父母外出廣東惠州打工,由年過六旬的祖母代為撫養,屬于農村留守兒童,期間無入學記錄。后因經濟寒潮影響,所在企業倒閉,其父母從廣東回到湖南永州老家務農2年,期間該同學在本村小學就讀直至9歲。后父母又前往浙江打工,該同學被短暫接到浙江某私立小學就讀,后因生活不適應等原因轉回湖南永州老家村小就讀,直至12歲。
2013年春節后,其父親進入我區某乳業公司打工,母親隨后亦從浙江辭職到我區某飯店打工。2015年9月該同學轉學至我區某雙語學校就讀,后又進入我校就讀。
該生先后輾轉多地就讀,四處流動,剛適應了一所學校就又轉學了。其曾經有不能適應浙江發達地區的生活而轉回老家的情況,可見,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很容易出現“適應不良綜合癥”。
(二)無暇顧及,學習落后
外來務工人員由于文化水平較低,其所從事的工作也較為底層,平日為生活奔波勞累,基本無暇顧及孩子的生活和學習,對孩子的教育往往是有心無力。可見,無暇顧及是造成孩子學習落后的主要原因。
(三)基礎薄弱,習慣較差
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因輾轉多地,四處流動,加上父母忙于生計無暇顧及等原因,普遍學習基礎較差,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有些學生來我校就讀前是農村留守兒童,有些隨父母務工輾轉多地就讀,習慣混亂,普遍存在基礎知識薄弱,學習壓力過大等現象。
(四)家教缺失,養教不夠
以羅某為例,其父母為管教方便為其購買手機,除了有時與父母聯系外,其手機大部分時間用于聊QQ、微信、玩游戲等。其父母在家時亦是如此,還蒙騙父母說是拿手機學習,因其父母文化水平較低,當時無法辨識,也未能及時糾正其行為。由于其父親經常上大夜班,母親在餐館工作到凌晨2點,其間無人看管,便經常到網吧玩游戲至第二天凌晨。
三、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教育對策
(一)從家校入手,增強管教力
入學沒多久,羅某因遲到被值班教師及班主任嚴肅批評,后又因上課睡覺被任課教師及班主任叫到辦公室。經查實得知該同學在網吧玩游戲至凌晨1點才回家睡覺,導致早上遲到,上課打瞌睡。了解情況后,班主任與政教處一起到學生家里家訪,及時與家長溝通,希望通過家校聯動加大對孩子的管教力度。家校雙方要與孩子建立互信,加強情感交流,以說服疏導為主,讓孩子感到家長和老師都很關心他。同時也希望孩子的父母盡量少上夜班,多抽些時間陪陪孩子,遇到問題時及時溝通。經過對羅某同學思想的感化滲透,孩子慢慢起了變化。
(二)從細節抓起,改變壞習慣
不管是好習慣還是壞習慣都是培養和訓練出來的。針對羅某同學的這些壞習慣,要注重訓練,必須從孩子生活中的點滴小事開始訓練,給孩子提出不同的具體目標。強化孩子在做中改變習慣,讓孩子從克服點滴困難開始,一步一步訓練。比如,開始只要孩子在課堂中不打瞌睡不講話就行了,逐步加大訓練量,最后要求斷絕與社會閑散人員來往。訓練中每當學生按要求去做,就給予充分肯定,久而久之,壞習慣就會越來越少。經過努力,該同學逐步改掉了一些小毛病,上課不再打瞌睡了,學習成績也有所進步。
(三)從學習入手,增強自信心
羅某同學入學第一次月考,幾科總分不到200分,排在全班倒數,其父母看到成績后非常氣憤,但又深感無奈。其實該生對學習成績還是挺在意的,也覺得不好意思,可就是不想做作業。要想增強學生信心,提振士氣,必須提高其學習成績。班主任與任課老師協商決定從課堂入手,多關注學生,多提問學生,適當布置一些作業,及時批改,肯定點滴進步。建立學習互助組,開展“一幫一”結對活動,讓學習成績好的同學幫他輔導功課,只要有進步就給予表揚。每次測驗考試時在卷面上適當加點分,一段時間后,該同學成績已從倒數上升了幾位,信心大增,學習勁頭也上來了。
在學區制管理下,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可以享受和城里孩子一樣的公平教育,實現就近入學,資源共享。這些曾經的弱勢群體比其他的孩子更需要關愛和照顧。因此,教育好這些孩子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作者簡介:
李琴(1984.8-),女,壯族,廣西貴港人,本科,廣西南寧市西鄉塘區心圩中學生物教師,研究方向:生物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