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娟 李山勇
【摘要】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那么通過教育供給側結構改革提高課程質量成為必然。本文通過《旅游資源評價與開發(fā)》課程改革,探討如何在三個方面抓住核心教學目標,(1)知識前瞻性;(2)興趣引入性;(3)形式創(chuàng)新性,從而幫助學習者實現理論與實踐的協(xié)同發(fā)展。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 旅游資源評價與開發(fā) 課程改革
【Abstract】The main contradiction of the society is transformed into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people?蒺s need for a better life and the unbalanced and inadequately developed development,then through the education supply side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urriculum reform become inevitable. Through the course reform of tourism resources evaluation and development,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grasp the core teaching objectives in three aspects, (1) knowledge foresight; (2) interest introduction; (3) the form is innovative, thus helping learners achieve the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of theory and practice.
【Keywords】supply?鄄side reform; tourism resources evaluation and development; course reform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編號: 41601580;河南理工大學博士基金,項目編號:660507/001。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3-0231-01
一、引言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fā)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國內大眾對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需求不斷增加,因此教育課程改革勢在必行。推進課程改革,對實現學校的提升尤其重要。
二、供給側改革
黨的十九大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這是我黨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進入新階段的國情作出的重大判斷[1]。我國十三五規(guī)劃中,提出了“供給側”的概念,從供給和生產入手,然后解放生產力,提高生產力,促經濟的發(fā)展。在這樣的經濟背景下,傳統(tǒng)的教育已經不能完全滿足社會的需求,因此,如何來提高高等教育的吸引力,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黨的十九大報告在“優(yōu)先發(fā)展教育事業(yè)”的部署中明確指出,“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的內涵式發(fā)展。”作為高等教育發(fā)展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認真落實內涵式發(fā)展,采取切實措施,加快“雙一流”建設,為人民供給優(yōu)質的高等教育資源,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高等教育[2]。
三、課程改革
供給側改革更加重視內涵與質量,目前的教育缺乏行業(yè)競爭力,并且人才特色不鮮明,因此需要提高教學質量,培養(yǎng)具有特色的技術人才,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知識前瞻性
教育變革是實現教育的現代化。首先,要傳播前沿性知識,引入學科研究的最前沿的知識內容就可以實現教育效能最大化。如果教授書本上的死知識,不帶領學生去運用知識解決現實問題,從頭到尾講理論,對學生進行填鴨式教育讓學生對這門課程產生厭倦而不去深挖課程背后的知識,另一方面對于老師來說課堂沒有了激情,容易產生教學的倦怠麻木。通過理論結合實際,教授本學科所涉及的更為前沿更為先進的知識,采取本科生導師制,聚集學生,形成科研團隊,學生既可以向老師請教又可以彼此溝通,在思想的碰撞中學習到更前瞻的知識。
(2)興趣引入性
傳統(tǒng)的課程設計注重教育過程的實施,教育內容、教育手段、教學重難點等方面內容的填充,卻忽視了課程知識的前期引入,因此不能從根本上激發(fā)著高校學生對學科領域的興趣,尤其是學科發(fā)展歷程的普及和未來方向的介紹,直接影響著學生在學科的發(fā)展及今后的就業(yè)。
(3)形式創(chuàng)新性
目前我國高校課程類型主要有選修課和必修課,而課程實施形式主要采取學分制。選修課和學分制的設立使學生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選擇相應的課程,充分考慮了學生的自主性和靈活性,然而這些課程的開設往往需要最低的人數限制,否則將被取消。當某一門課程只有一位或幾位學生選擇的時候,我們可以通過網絡的方式進行授課。它不僅可以解決學校教室的緊缺,并且教師提前錄制可以很好的保證課堂的質量,更重要的是它可以精準高效地顧及每名同學的需求,從而實現因材施教。
參考文獻:
[1]黨的十九大報告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袁占亭.學習貫徹落實好黨的十九大精神 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N/OL].http://gs.people.com.cn/n2/2017/1111/c367426-30912157.html
作者簡介:
李麗娟(1974-),女,河南焦作人,博士,河南理工大學,主要從事城鎮(zhèn)化、區(qū)域環(huán)境與資源開發(fā)研究和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