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敏
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讓學生知道怎樣學習。”那么怎樣讓學生學習數學?我認為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就是應該親自參與的,豐富、生動的思維過程,使學生經歷一個實踐和創新的過程。因此教師應該運用啟發式教學,引導學生學好數學。孔子曾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啟發式教學應該注重“啟”和“試”相結合。一切教學活動都必須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為出發點,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積極思維,通過自己的活動達到生動活潑的發展。啟發、引導學生自己去嘗試新知識,發現新問題。下面是筆者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啟發式教學的幾點心得。
一、教師扶著學生走路,不肯放手,只滿足課堂上就某一具體問題的師生對答方式,把學生的思想限制在教師思維框架內,客觀上限制了學生的求異思想和創造性。第二,不教點金之術,即不教學生學習方法,學生只能順其意,而未能繼其志。針對這種現象,我認為在數學教學時應采取思路教學,采取"大處導,小處啟"的策略,運用提綱契領--分析--綜合的方法訓練學生,把教材思路轉化為教師自己的思路,再引導學生形成有個人特色的新思路。
二、啟發式教學應注重“啟”和“試”相結合一切教學活動都必須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為出發點,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積極思維,通過自己的活動達到生動活潑的發展。這是因為“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內部的矛盾性”。學生的發展歸根結底必須依賴其自身的主觀努力。
一切外在影響因素只有轉化為學生的內在需要,引起學生強烈追求和主動進取時,才能發揮其對學生身心素質的巨大塑造力。因此,素質教育對啟發式教學賦予了更新的內涵:堅持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相結合,注重教師的“啟發”和學生的“嘗試”相結合。首先,嘗試可以使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面對全體學生而言,“不求個個升學,但愿人人成功”是符合求學者的意愿和現實的。其次,通過啟發、引導學生動眼、動腦、動口、動手的嘗試,既培養了學生的智力和能力,又使學生在親自嘗試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把枯燥乏味的“苦學”變為主動有趣的“樂學”。
三、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興趣。眾所周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興趣是學生對學習活動或學習對象的一種積極認識或趨近的意識傾向。它是一種學習動機,是學習積極中最現實、最活躍的心理成分。當一個學生對某學科發生興趣時,總會愉快地學,主動地問,否則他就會感到學習是一種負擔。怎樣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成了教學中的關鍵問題。我曾私下問過很多學生:“你們想學習嗎?”回答想學習的寥寥無幾。所以學習興趣是獲得良好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學中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鼓勵學生勤學、好問、多思、求索,而這些才是啟發式教學的重要策略。在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我常采用如下幾種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
1.讓學生在玩游戲、猜謎語中產生興趣。
2.通過“挫折”引起學生興趣。例如,在教學整數、小數四則混合運算時,有這樣一道例題:3.6÷(1.2+0.5)×5,我先讓學生自已計算,當學生計算到3.6÷1.7這一步時,許多學生發現不能除盡。就會有學生提出疑問:是不是題目出錯了?這時,我及時引導學生:題目沒有錯。這道題是除不盡,那該怎么辦呢?這時,我再告訴學生:在四則混合運算中,遇到除法除不盡,商的小數位數較多或出現循環小數時,一般保留兩位小數,再進行計算。
3.組織競賽活動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刺激。例如,在練習口算時,可以組織學生分組競賽,看哪一組的學生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正確完成練習。
四、正確處理好啟發式教學與講授式教學的關系。有人認為:啟發式教學符合素質教育的需要,應大力提倡,講授式教學是應試教育的產物,應全盤否定,這就形成了這樣一種現象:人們一方面全力肯定啟發式教學而又理解不深,操作不透。另一方面極力否定講授式教學而又在時刻不由自主地動用。其實,啟發式教學是適應個別教學的組織形式而產生,在培養人才低效的同時卻在因材施教上占有優勢。講授式教學自古有之,尤其在十七世紀夸美紐斯提出了班級授課制之后,這種教學形式普及了全世界。下面試以"三角形的面積"為例來說明。在教學三角形的面積計算之前,必須讓學生了解三角形的圖形、分類,三角形的底及對應的高。由于學生初次接觸這些知識,所以通過講授式教學方式讓學生掌握,為學習三角形面積打下基礎。在教學三角形面積計算時,就要引導以學生自己探索為主,貫徹啟發式教學。1、回憶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怎樣推導出的?得出要把三角形面積計算問題轉化已學過圖形的面積計算問題。2、動手操作,把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飩角三角形)拼成一個已經學過的圖形。3、探索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高、底與三角形的高、底有什么關系?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與三角形的面積有什么關系?然后得出:任意三角形面積是相應長方形面積的一半,進而得出三角形的面積=底×高÷2。從中可以發現,通過學生動手操作,主動探索,加上教師的有機講解、輔墊,學生輕松掌握了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方法。當然,要運用好啟發式教學,還要注意學習者的理性水平與教學模式的匹配原理。一般來說,較緊密的模式結構最適合處于理性水平較低的學習者,而松散的模式結構則最適合處于理性水平較高的學習者。當然,每個模式都可以修正,提高或降低結構的松緊,以使模式適應學生進行最佳學習的那個理性水平。以上三角形面積計算的教學實例,就屬于探究類教學模式,經過教師的修正,結構緊密程度屬于中,匹配的理性水平是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總結:在素質教育、創新教育越來越被人們關注和重視的今天,教師在注重啟發學生獲得結果的同時,更要注重對學生的思維過程和思維方法加以啟發,使學生能體驗和感悟到數學思維方法的精神,有機會反思自己的思維過程,不斷優化自己的思維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新課程數學教學需要啟發式教學,數學老師要積極應對新課程的挑戰,科學有效地進行數學課堂教學改革,努力做一個數學課程改革的實行者,以全新的理念詮釋出啟發式教學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