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素芳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4-0069-01
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回歸生活,教學生活化,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教學中關注學生切身的生活體驗,與學生展開面對面的對話,使學生在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中體驗、感悟、成長。品德課回歸生活,走進孩子的心靈,使學生的課堂學習與社會生活實踐緊密結合,一方面拓展了學習的時空,另一方面把學習生活置于社會生活的大背景下,讓學生與社會自然相融。《品德與社會》是一門集思想性、知識性和趣味性于一體的新學科,它是小學生接受道德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然而,要教會一個小學生怎樣去思,怎樣去想,的確是一門很深的學問。課堂教學是個點,學生在校時間是個面,怎樣做到以點帶面,使思想品德課發揮最大的效果,關鍵在于優化課堂教學。單純的教師講學生學,很難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新教材內容在編排上注重學生的生活經驗、生活體驗,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以獨特魅力吸引著學生,體現了“在生活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長”的教育新理念。
下面我從以下幾點淺談《品德與社會》課的生活化教學: 一、生活化要符合學生年齡特征。
玩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的權利。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規定:“兒童有權享有休息和閑暇、從事與兒童年齡相宜的游戲和娛樂活動以及自由參加文化生活和藝術生活。”在教學《愉快的暑假》一課時,我設計了“暑假里開心一刻”,當我宣布這節品德課我們要到操場上去玩、去模擬暑假生活時,學生顯得特別驚訝與興奮。我讓學生帶著照相機、玩具和其他娛樂器材來到操場上,讓學生盡情地玩,玩自己最喜歡的游戲,唱自己最喜歡的歌,做自己最喜歡的運動,說自己最開心的事,擺出各種姿勢拍最喜歡的照片……此時我看到了學生與在課堂上完全不一樣的另一面,每個孩子都釋放了自己,她們笑得如此開心!課后,舉辦了“暑假作品展”,孩子們看到自己的作品,露出了無比自豪的笑容,我領會到了生活化教學的魅力!
二、生活化要貼近學生的興趣。
俄國教育學家烏申斯基說過:“沒有任何興趣,被迫地進行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志向”。當學生對學習內容有足夠的興趣,才會產生強烈的探索欲望和飽滿的情緒狀態,而自發地調動全部感觀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中去,正應了孔子所講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跟學生生活相關的事例是品德課程最好的教學資源。例如:在教學《古老的中華文明》中“多彩的節日”一課時,我設計了以下幾個問題讓學生課前收集資料:1.你知道春節是怎么來的?2.家鄉過春節的習俗有哪些?3.你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嗎?4.家鄉端午節的習俗有哪些?5.中秋節的故事有哪些?6.我國中秋節的習俗有哪些?7.你知道少數民族如何過春節?8.你還知道哪些國家和民族的新年習俗?等等。學生對這些問題特別感興趣,課外他們通過上網和詢問長輩找到了答案。課堂上小組交流時,我看到學生津津樂道,滔滔不絕。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每一個孩子都沉浸其中,學得不亦悅乎,下課了還余興未了。
三、生活化從“小事”做起最有效。
我們常說,凡事都應該從小事做起,一件小事最能看出一個人的品質和修養。現實中經常看到學生在課堂上說的頭頭是道,有理有據,課后生活中卻大相徑庭,說歸說,做過做,言行不一。原因何在?其實我們教育者對學生期望很高,認為這些道理學生都應該懂,學生也不會去犯這些低級錯誤,事實卻相反,如:我們經常教育學生要注意安全、注意環保,可還有一些學生仍然會去做危險的游戲或活動,仍然有學生亂丟紙屑……因此品德課上我們還應留意一些發生在學生身邊的事例進行現場教育。如:一次我無意間看到一位學生上課在撕紙,一片一片撕下來隨手扔地上。我并沒有直接指正學生,而是暫停教學,讓同學們談談隨地扔東西的危害,學生各抒己見,有的說隨地扔東西影響衛生,有的說隨地扔東西不文明,還有的說高速路上扔東西很危險……此時,那位學生早已面紅耳赤了,這樣的教育就收到了“無聲勝有聲”的效果。這樣的處理方式既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又激發了學生的進取心,更加強了師生間的情感交流,有利于學生的健康發展。因此,教師要做有心人,隨時捕捉生活鏡頭,力爭將每一突發事件都轉變成教育的契機,這樣的品德課才能得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四、生活化離不開現代教學手段。
《品德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盡可能使現代教學技術與本課程教學有機結合,豐富課程資源。”俗話說:“觸景生情”,當展現在學生面前的是一張張活生生的畫面時,學生怎能不為之所動呢?如我在教學《我愛你中國》一課時,課前收集了大量關于香港、澳門、臺灣的介紹,包括“地理位置、美麗風光、燦爛文化、風土人情”等,介紹地理位置時則通過地圖展示,配上文字說明,學生一目了然;通過讓學生在觀賞一張張美輪美奐的圖片的同時較為全面地了解香港、澳門、臺灣的美麗風光。我還特別為學生播放了香港、澳門回歸祖國時交接儀式的視頻,那一刻,學生體會到了祖國的強大和繁榮富強,感受到了作為中國人無比的自豪!課堂因信息技術的應用變得生動有趣,有效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了學生知識結構的完善,激發了學生的情感,課堂教學變得生動活潑、趣意盎然。
小學思想品德課教育回歸生活,就是要通過開展學生喜歡的各種活動,讓學生在積極參與中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發展,價值觀初步形成;就要在品德課教學中,將學生課堂學習課本理論知識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搭建學生感興趣的生活課堂,讓學生在體驗生活的過程中掌握知識,發展能力,讓品德課教學生活化,才能實實在在走進學生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