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元平
【摘要】李清照的詠花詞多描繪自然景物,吟詠四季花卉,寄情于景,情景交融,達到了花品和人格的統一,實現了物我合一的崇高藝術境界。前期的詠花詞反映閨閣生活,大膽書寫“離愁別恨”;后期的詠花詞以反映國破、家亡、夫死為主要內容,個人命運、民族情緒、愛國情感相互交織在一起,抒發“哀愁凄苦”。前期詠花詞在平靜舒適的環境中創作而成,題材比較單調,情調偏于感傷。后期詠花詞的創作是在顛沛流離的生活中,環境變幻莫測,基調悲愴凄苦。個人的興趣、修養、生活經歷和藝術才能、家庭環境和時代氛圍,皆為詠花詞創作內容、創作風格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李清照的詠花詞含蓄蘊藉,既有“婉約”,又有“豪放”。李清照的詠花詞是寄情感、身世于物的自傳。李清照和她的詠花詞是一杯香醇的美酒,讓人流連忘返,回味無窮。
【關鍵詞】李清照 詠花詞 花品 人格 物我合一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3-0115-01
在李清照現存的四十多首詞中,絕大多數是詠花詞。詞作中多描繪自然景物,吟詠四季花卉,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實現了花品和人格的統一,達到了物我合一的崇高藝術境界。
李清照生活在仕宦家庭中,父母親對她的影響極大,她的天才得到了培養和表現的機會。與趙明誠結婚后,生活和諧幸福,除了因丈夫離別而引起的淡淡的哀愁和寂寞以外,過著平靜的學者生活。多方面的興趣和愛好,培養了她健康的生活意趣,詠花刻意追求驚人之句,才欲壓倒須眉。哲人別林斯基說:“詩的本質就在于描繪不具形的思想以生動的、感情的、美麗的形象。”李清照前期詠花詞正是傳神、細膩、逼真的描繪花的形象,塑造自我形象,寄寓自己日常生活中的閨閣之情。如《如夢令》: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歸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一個灑脫、可愛的少女蕩舟游來游去,茫然爭渡之際,驚起灘上棲息的鷗鷺。立刻頓悟,原來是沉浸在秀麗迷人的藕花叢中,形象地描繪出了女主人公欣欣然生氣蓬勃、愛惜芳華的性格。然而,詩人并非單純描摹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荷葉、潔白的荷花,而是以潔白的荷花比喻青春少女,贊美她的美貌、嫻雅,祝福生活的美滿幸福。荷葉和荷花十分恰當地烘托出了少女的燦爛、歡樂。有些詞作中,時序的變遷,常常引起留戀、惆悵之情,感嘆美景易逝和生命過程的短暫。
如另一首《如夢令》: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綠肥紅瘦”歷來被讀者稱道。“綠”形容花葉的茂盛,“瘦”形容花兒的稀少。她深鎖閨閣,內心蘊含著淡淡的哀愁,葉茂花少,年歲漸長,紅顏彈指老,剎那芳華,好不傷心。
清照十八歲,嫁于趙明誠,明誠是宋代著名的金石學家。夫婦二人志同道合,感情深厚,常一起校勘金石,鑒賞書畫,唱和詩詞。她從宦門中長大,又嫁入宦門,接觸的事物并沒有多大改變,遭遇頂多的僅僅是離愁別苦。如《一剪梅》: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她非常眷戀與明誠在一起的快樂生活。易安為明誠送行,擔心著涼。落紅無情,荷花的清香也暗淡了,雁子歸來人未來,給她的內心增添了莫名哀愁。苦澀的離愁中含有夫妻雙方心心相印和彼此眷戀的幸福感。“落花”使人聯想到他在幽靜中生命的凋謝,“流水”使人聯想到她在無法有所作為的生活中歲月的流失。把自己對丈夫的深篤愛情和相思之苦,刻畫得淋漓盡致。“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才”、“卻”很真切形象地表現了詞人揮之不去、無計可消除的相思之情。
易安之“花”有大有小。小者為前期,大者為后期。花落、花謝不光隱喻詩人遭遇,而且以女性的獨特視覺,吟詠時代之悲,以悲情之美動人。易安之情,前怨后哀,怨為常情,哀為絕唱。前期主要寫封鎖的小園,幕重的深閨。后期以身世之感、民族情緒、愛國情感為主題。前期詠花詞在平靜舒適的環境中創作而成,題材比較單調,情調偏于感傷。后期詠花詞的創作是在顛沛流離的生活中,環境變幻莫測,基調悲愴凄苦。詞人“久經患難,磨折備嘗,不再像青壯年那樣逞才顯能,在字句上創造奇跡,由驚險句一變而為平易淺近,所謂燦爛之后歸于平淡,有意趨于‘爐火純青。”
如果說杜甫因“國破”而“感時花濺淚”,那么,“家亡”更是對李清照致命的打擊。趙明誠之死,對于李清照來說,不光使她失掉了經濟上的依靠,妻以夫貴的身份,衣食有余的生活,校勘古籍的伙伴,賞玩書畫文物的知音,更重要的是失去了精神上的寄托和支柱。孤寂凄慘的生活,她無心賞花,而花偏有情意,詩作《偶成》中寫道:“十五年前花月底,相從曾賦賞花時。今看花月渾相似,安得情懷似往時。”花依舊,夫已亡,人事全非,情懷不似往時,如果說李清照與趙明誠“生別常惻惻”,那么“死別已吞聲”了。如《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這是詞人的“絕唱”,在凄風苦雨的日子里,最使人受煎熬。詞人借酒澆自己胸中的塊壘。丈夫的暫別,“人比黃花瘦”,丈夫的永決,只有“守著窗兒獨自”,菊花凋殘已盡,既是瘦的,枝上連一朵也沒有了,再也沒有人把它戴在頭上了。“滿地黃花堆積”,仿佛是詞人在哽咽,“頓挫凄絕”。接著下來的梧桐更兼細雨,像是灑不完的傷心淚,又引起她無限的感嘆。郁積心頭的坎坷,淪落的憂思,正隨著點點滴滴的雨聲在翻騰。概括不盡的痛苦,抹不掉的傷心淚,又引起她無限的感嘆。世事兩茫茫,她好像失去伴侶的鳥兒,孤獨地飛來飛去。因此,梁啟超說:“這詞是寫從早到晚一天的實感,那種煢獨凄惶的心情,非本人不能領略,所以,一字一淚,都是咬著牙根咽下。”國破、家亡、夫死,都凝聚在李清照一個人的身上,即使一個剛強的男子,也一定會萎靡不振,更何況李清照是一位女性,她“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此時此刻,惦念國家,確實難能可貴。
著名作家郁達夫說:“文學作品都是作者的自敘傳”,“作家的個性,無論如何總須在他的作品中保持的。”因此,李易安詠花詞的豐富的思想內涵和作者的思想軌跡、生活道路非常近似。花從“紅”、“瘦”、“落”、“飄零”、“堆積”的命運,正是自己內心情感和坎坷辛酸的一生的縮影。
李清照的詠花詞是寄情感、身世于物的自傳。李清照和她的詠花詞是一杯香醇的美酒,讓人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