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4-0121-02
隨著新課程的推進,“數學生活化”這一提法大行其道。誠然,伴隨著“數學生活化”,我們的數學課堂較之過去溫馨多了、人文多了、學生也感興趣多了,教師亦對此趨之若鶩。在經歷了一段由不適應到習慣,由習慣到自然的痛苦經歷后;慢慢的,這股生活化之風愈演愈烈,愈烈愈演,好像數學課如果不聯系生活,也就沒有了新課程的味道。于是乎,鋪天蓋地的生活情景席卷而來。老師們在對每一節課的設計上(尤其是公開課)總是要想方設法地讓其與生活發生千絲萬縷的聯系,試圖讓學生在具體的生活情景中去學習數學,甚至是企圖在生活中找到數學知識的原型。然而,就在熱鬧正上演的時候,這股生活化之風也刮出了難堪、刮出了尷尬:
尷尬一:筆者曾經聽一位教師執教蘇教版二年級上冊《可能性》一課,在結課時,教師為了讓學生進一步體會“一定、可能和不可能”這三個詞語在描述一件事情發生的可能的大小的區別時,讓學生分別用這三個詞說一句話。結果在組織學生反饋時,有的學生竟然說出“我一定比弟弟大”、“明天不可能是星期天”等等讓人啼笑皆非的話來,而任課教師對此卻不作評價,置若罔聞。
尷尬二:筆者在教學蘇教版四年級上冊《找規律》一課時, 引導學生在認識了“間隔排列”的“兩端相同”特點后, 讓學生在生活中尋找本節課的知識“原型”,學生找到了教室中“窗簾”與“隔墻”、房頂的“頂墻”與“框架隔斷”諸如此類的間隔排列, 教師興奮的在課堂上對學生的發現大加褒獎。
其實,類似這樣的尷尬,在我們的課堂中經常出現。課后細細思考,才發覺,其實這些尷尬都是教師“自找”的,“一定、可能和不可能”這三個詞是對一件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定性描述。作為數學語言,這三個詞是用來描述不確定現象的,讓學生用其說一句話,學生極易與其語文本意混為一談,再者,學生在聯系生活說話時內容可能會“天馬行空”,無所不說;“找規律”課中學生所找到的“間隔排列”并不完全符合課中所研究的規律。原因有二:一是,學生所找到的間隔排列并非是“一一間隔”排列的,只是其中某段是按照間隔排列而已;二是,即便是按照“一一間隔”排列,仔細觀察后,發現最后并非是“兩端相同”。這樣的生活實例顯然有點牽強附會,長期這樣的教學是否會使簡約而又嚴謹的數學知識變得庸俗化?一味的追求數學知識的生活化是否會使我們的學習僅僅停留在一些表面現象上,而忽略了數學知識的本質內涵呢?課堂中,當我們面對類似的生活素材時,我們究竟該何去何從,我以為:
1.面對生活素材,需要教師“發現”的眼光
這一點可以學習黃愛華老師在《平移和旋轉》一課中所引用的游戲“俄羅斯方塊”以及張齊華老師在《認識分數》一課時所引用的 “多美滋1+1”奶粉廣告時眾人拍案叫絕,驚嘆他們獨到的“數學眼光”,發現了藏匿于游戲和廣告中的教學資源。突然頓悟,原來生活中并不缺少素材,缺少的是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選擇生活素材既要關注現實性,又要體現數學知識的生活原型;既要體現適度的開放性,又不宜過分繁雜;既要關注趣味性,還應減少生活經驗對數學思考的干擾和影響。
2.面對生活素材,需要師生“思辨”的眼光
“生活問題數學化”是基于“生活”之上,但只有將它與“數學”結合才能實現最終的價值歸宿。但如何消除環境中的不相關因素,使學生能夠把主要精力集中于當前所學習的知識的體驗和探索上?如何給學生提供一個能合適地進行體驗的空間?無疑,這些都需要教師引領學生去主動思辨、去偽存真。教師要時刻保持對于生活素材的高度警覺,謹防數學的“街頭化”、“淺表化”,保證生活素材的“數學味”。
數學課堂教學需要必要的“生活味”,需要讓孩子在生活場景中理解數學、應用數學,但生活并不能代表數學的全部,數學與生活還是有區別的,不能混為一談。在倡導學習“生活中的數學”的今天,我們必須清楚的認識到數學與生活的區別。還是讓我們一起來體會一下張奠宙教授的一段話“數學教育,自然以‘數學內容為核心。數學課堂的優劣,自然應該以學生是否能學好‘數學為依歸。也就是說教育手段必須為數學內容服務……”只有當二者發生有效的“化學反應”時才能實現生活與數學的高效結合,實現高效的課堂,讓我們共同為之作出努力。
作者簡介:
李濤(1980.7-),男,漢族,安徽省壽縣人,小學高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小學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