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劍虹
【摘要】“數感”是數學課程標準的一個核心概念,主要表現在:“理解數的意義,并能用多種方法來表示數;能在具體的情境中把握數的相對大小;能用數來表達和交流信息;能為解決問題而選擇適當的算法;能估計運算結果,并對結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釋。”關注細節,在細節中培養學生數感。
【關鍵詞】細節 挖掘 預設 捕捉 數感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4-0140-02
“數感”是數學課程標準的一個核心概念,主要表現在:“理解數的意義,并能用多種方法來表示數;能在具體的情境中把握數的相對大小;能用數來表達和交流信息;能為解決問題而選擇適當的算法;能估計運算結果,并對結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釋。”小學階段如何培養學生的數感,筆者進行了初步的研究與探討。
一、挖掘教材細節,感受數感
教材是課堂教學的根本,是知識能力的載體。新課程理念下的“鉆研教材”不只是領會教材的編排意圖,還要有效地使用教材。能夠透過一個“點”,串聯一條“線”,凸現一個“面”,賦予教材細節更深的知識內涵和更廣的發展空間,使之能夠生發“以小見大”的效力。教師還要變教材為學材,使學生在獲得豐富情感體驗的同時,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1000以內數的認識”時,原本只是4字一句,無所謂“行”“段”,教師出于數學教學的需要,有意識地把它排成5句一行,5行一段,以誘導學生“四五二十”,然后,20、20地數,再自動100、100地數。用時不多,過程明了,數完,1000的感覺自然而然地來了。教師還安排了一系列鞏固練習,如:(1)找出學習的“學”,從頭數,它是第幾個字?(2)從頭數,第996個是什么字?第192個是什么字?利用巧妙的練習,“千字文”給用活了。學生在數數中感受數感。教師備課時要在充分鉆研教材的基礎上,認真對待教材的每一個細節,能夠看得全面一些、想得深入一些,看一看能否添加些什么,想一想能否取得錦上添花的效果。
二、預設教學細節,感悟數感
根據教學的需要,或為了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或為了突破重難點,或為了全面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我們可以通過營造某種情境,來設計某些細節而預約精彩生成。 如教學《100以內數的認識》時。(每個學生有4捆小棒,每捆10根。)a.要求學生用小棒表示出“38”。學生很快拿出3個一捆,再擺8個一根,合起來是“38”。b.要求學生再用小棒表示出“63”。(預設:每個學生只有4捆小棒,要用小棒表示出“63”,需同桌合作完成。果然,同桌合作用小棒表示出“63”。但有2位學生卻獨自擺出了 “63”。)筆者深感意外,叫其中一位學生說出他的想法。學生說:“我的小棒是彩色的,我用紅色的小棒一根表示1個十,白色的小棒一根表示1個一,6根紅色的和3根白色的合起來是“63”。我驚訝得直點頭學生不約而同地為他的精彩回答鼓掌。這位學生運用“假設法”表示出“63”,這種想法很有創意。學生在操作中感悟數感。
教師在備課時應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知識結構,從學生的角度思考我們的教材,模擬我們的課堂,充分預設學生在學習中可能會出現的問題,在精心預設中成就課堂的精彩。
三、捕捉教學細節,培養數感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預見到課的所有細節,而在于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中作出相應的變動。”這就要求教師要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及時捕捉。正確地、智慧地處理好每一個教學細節,給課堂注入新鮮血液,課堂就將成為學生學習的樂園。
如在教學二年級用口決求商《長頸鹿和小鳥》這一課時,我提問:“每間房子住4只小鳥,你們猜有可能飛來幾只小鳥?需要幾間房子?”一位學生說:“81只。”我頓時蒙了一下:81÷4不能整除,有余數。學生還沒學,可不講也不行。于是靈機一動,說:“81只可以,可我們先來解決老師猜的25只,好嗎?”學生聽到是老師猜的,興致勃勃。通過同桌討論,用小棒演示知道:25÷4=6(間)……1(只),最后得出:需要7間房子。然后我順水推舟,讓學生用同樣的方法求出81只小鳥需要幾間房子。這堂課學生不經意的回答成為一種生成性的教學資源,使課堂充滿活力,也多了幾分思維的挑戰,培養了學生的數感。
“一滴水可映出太陽光輝” 。關注教學細節是提升教學智慧的必由之路,關注教學細節也是提高教學實效的必由之路。在現在實施新課堂標準的大環境下,就讓我們緊緊抓住課堂教學中一個個“細節”。通過努力使它們成為可遇而不可求的教學共享資源,善于運用資源培養學生數感,真正地提高我們課堂教學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