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湖北理工學院新申報的能源與環境系統工程專業為例,從能源與環境的關系及工程應用中存在的問題入手,提出專業建設過程中應對企業需求進行深入調研,明確社會對能源與環境專業人才的需求方向,應把學校優勢資源與企業需求相結合,重視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從企業需求的角度,為學校能源與環境系統工程專業建設及人才培養提出建設性建議。
關鍵詞: 能源與環境系統工程; 特色建設; 企業需求; 人才培養
自從2001年岑可法院士對“熱能工程”專業提出改革,并在新專業定位上突出能源生產與環境保護的密切關系以來,浙江大學、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江蘇
大學等許多高等院校紛紛對原有的熱能與動力工程等相關專業進行改革,并申辦了能源與環境系統工程本科專業。實踐表明,該專業就業前景十分看好。如2009年,浙江大學能源與環境系統工程專業畢業生的供需比近1∶7。招聘企業有國內的能源類企業,還有來自美國、瑞典、奧地利等國家的知名企業。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能源與環境系統工程專業卻有著如此大的活力和引力,說明,高等院校的專業設置必須要與社會需求相適應。能源與環境的關系及工程應用中存在的問題
能源作為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為我國經濟帶來快速增長的同時,也帶來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能源與 環境是經濟增長的雙端約束,能源稀缺和環境污染是可持續發展中必須解決的首要難題,能源與環境問題是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1 能源與環境的關系
能源稀缺和環境污染是當今世界各國在實現經濟持續發展中面臨的難題和挑戰。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在改革開放后的1978 - 2010 年期間,20 多倍的 GDP 增長是以能源的高消費為代價,其間能源消費量翻了 5翻。
能源大量消費使環境持續污染,造成了水、土、空氣的嚴重污染。我國能源資源以煤炭為主,位居世界前列,而石油及天然氣儲量較小,加之我國人口眾多,故人均能源擁有量偏低。但我國是能源消費大國,加之一次性能源的不可再生性,盡管我國一直致力于產業結構優化,但能源消耗總量依然很大,能源有效利用率偏低,造成環境污染問題嚴重,中國經濟增長也出現了動力不足的現象。“十一五”規劃綱要確立的全國單位 GDP 能耗下降 19.1% ,SO2、化學需氧排放總量分別下降 14.29% 和 12.45%的目標實現了; “十二五”以節能減排為重點,目標是到2015年全國單位GDP能耗下降16% ,NOX排放總量要下降10%左右,但能源與環境問題依然嚴峻。
2 在工程應用中能源與環境存在的問題
當前,隨著國家相關環境規劃如“水十條”、“氣十條”、土壤治理新要 求等相關 環 境規劃的出臺,將不斷倒逼產業結構的調整和企業能效的提高。國家加大對環境污染治理 投入的同時,企業面臨的環境污染治理的壓力也越來越大這將迫使企業通過技術創新、資源配置優化等手段來實現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和污染物排放的規范。能源與環境是 經濟發展的起點和末端的約束,在依法治理環境的過程中,企業不僅需要投入大量資金購置治理設備,還要承擔設備運行過程中能源及其他消耗的成本,這對企業來說將會苦不堪言。在有效實現環境污染治理的同時,如何降低環境污染治理設備的運行成本,一直以來是環境工程設計人員研究的方向。實際工程應用中,企業排放的各種污染物中含有大量未被利用的能源,如果這些能源能夠被合理利用,既可避免環境的污染,又能為企業減少環境污染治理設備的運行費用,成為企業增加盈利的方式,也能提高企業在環境 污治理方面投入的積極性[1]。
3 能源與環境系統工程專業未來發展的建議
3.1 抓住機遇,發揮專業優勢,拓寬培養尺度
隨著能源生產和環境保護投入的大幅度增加,我國能源和環保產業發展較快,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同時,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也成為世界能源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政府的政策支持,社會的認可以及中國豐富的可再生資源,使得我國的新能源產業發展前景十分廣闊。但目前,我國面臨嚴重的人才不足,現有的能源和環保技術人才數量難以適應國民經濟的飛速發展。近3年來,在國家“節能減排”政策的引導下,能源類企業紛紛花巨資添置各類環保設備,但由于人才匱乏,很多設施處于閑置或使用不當狀態,給企業和國家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并且,能源與環保產業的發展還將催生一系列新生職業,如為整個能源和環保業發展做出整體規劃的策劃師,對企業環境做出評估的環境評價工程師,還有資本運作能力較強的環保經紀人等等。基于這些發展機遇,將會有新的行業、新的工種、新的崗位群不斷涌現。所以,能源與環境系統工程專業應該發揮其專業優勢,順應社會的發展趨勢和人才市場需求的變化,不斷調整專業方向,向相近相關專業漸進拓展。此外,還需要通過培訓、報告等方式加強對各類人才進行公共能源與環境教育,使之成為有環境素養的人才。總之,培養各類、各級、各層次的能源與環境人才是構建創新型能源與環境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路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構建創新型能源與環境人才培養模式的尺度要求[2]。
3.2 著眼學生長遠發展,注重專業知識教育和
素質教育的協調發展隨著未來社會的發展,從業者的知識和能力必須隨之不斷更新,否則就難以適應社會的需求,甚至無立足之地。這表明,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終身職業已經不太可能。因此,高等院校在確立培養目標時,應該注重專業知識教育和素質教育的協調發展,在深入調查研究、了解新形勢下人才需求的基礎上,一方面以滿足學生第一職業需要為目標,努力培養學生勝任第一職業的工作能力,另一方面,著眼學生未來的發展,努力挖掘學生的發展潛力,增強學生的適應性,為社會培養既滿足當前需要又適應未來發展需要的高素質綜合人才。知識教育和素質教育的協調發展,實際上就是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的協調發展,使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提升。在設置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時,必須要充分考慮素質教育的要求,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開拓創新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多種能力。精心設計,合理調整,構建完善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真正做到“厚基礎、寬口徑”,使學生在實際工作中更具有競爭性和創造性。
3.3 注重人才培養的統一性和特色性
由于能源與環境系統工程專業在我國是一個新興專業,目前還沒有形成統一的辦學模式。所以,在專業人才培養中應該遵循統一性與特色性相結合的原則,即在追求共性的同時,還要體現特色性,既要培養學生的基本技能,又要培養學生的特有能力,這是提高人才市場競爭力的關鍵。目前,全國許多高校都熱衷于聯合同類院校編寫并使用國家級系列規劃教材。雖然各院校教材的統一化和規范化對于提高教學質量和落實培養目標具有重要意義,但是,如果在全國范圍內所有同類院校的相同專業,不僅課程相同,教材相同,教學內容甚至過程及方法也相同,那么,學生在相應教學內容方面的個性特征將會逐漸薄弱,進而專業的特色與優勢也將會逐漸淡化和消失[3]。
4 結論
高等院校作為知識傳播的重要載體,肩負著培養高素質和創新型人才,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歷史重任。教師隊伍的素質和能力是人才培養目標能否實現的關鍵因素之一。所以,能源與環境系統工程專業要在不斷優化人才培養模式的同時,不斷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這對于培養出高質量、高水平的人才是非常重要的,其關鍵點是師資隊伍的全面調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程娜.發展綠色經濟背景下的中日能源與環境合作[J].求是學刊,2017,44(01):68-76.
[2].首屆中國能源與環境經濟學者論壇 征文啟事[J].經濟研究,2016,51(12):198.
[3]胡紹雨.我國能源、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分析[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3(04):78-82.
作者簡介
包文愷(1995-)男,浙江嘉興人,本科,浙江科技學院學生,研究方向:能源與環境系統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