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近幾年我國女子摔跤運動獲得了卓越的成績,在國際賽事中也享有盛譽,進行女子摔跤運動的理論研究不僅可以提高未來的運動成績,對于青少年女子摔跤運動員的選拔和招生也有一定的指導作用。本文將以女子摔跤運動員的身體形態特征作為研究對象,對不適合女運動員的形態指標和指數提出一定修正意見。
【關鍵詞】女子摔跤 身體形態 運動研究
【中圖分類號】G88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3-0197-02
前言
摔跤運動在我國體育發展過程中上屬于一個年輕項目,在這方面的理論研究較少,作為一門對抗性的運動,摔跤對于體能的要求較高,從研究上看,女子摔跤運動員具有身材矮、體重大、上身較下身長的特點,而且軀干和四肢的維度較大[1]。基于身體形態特征和摔跤運動成績之間的密切聯系,關注女子摔跤運動員的身體形態,不僅利于摔跤教練對運動員進行針對性訓練,也利于對青少年女子摔跤運動員的招生和選拔,本文旨在通過對國內大學女子摔跤隊數據的研究,為當下青少年女子摔跤選手的培養提供一定的篩選和測量標準,促進我國女子摔跤運動朝向更加科學化的方向發展。
一、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文的研究對象選擇的是80位小學及初中的女子摔跤運動員,80位女子摔跤運動員中平均年齡為9-15歲,其中摔跤一級運動員為20人,二級運動員為30人,訓練年限為5年左右。
(二)研究方法
針對以上人群,筆者主要采用了問卷調查法、測試法和數理統計法三種進行測算。在問卷調查法中,主要基于觀摩女子摔跤運動員訓練過程的基礎上制定問卷,問卷中采用專家評估的方法,決定信度檢驗,經過兩輪問卷調查之后,信度檢驗滿意率達到0.88。
在測試法實行的過程中,主要采用實驗室測試和場地測試,數據包括對女子摔跤運動員的身高、體重、BMI的數據搜集。
運用數理統計法將搜集到的數據進行數據庫分析,然后找到各個數據之間的關聯,運用層次分析篩選出指標數據,建立綜合評價標準。
二、女子摔跤運動員身體形態分析、人才選拔以及配套培養方案
(一)女子摔跤運動員身體形態特征及結果分析
在摔跤運動中,很多技術性動作都需要運動員具有較強的身體素質,并且具有力量上的優勢,不僅能夠完成摔跤運動中的動作要求,還能在力量上戰勝對手,這就要求女子摔跤運動員具備明顯的身體優勢[2]。在數據結果中,從外形上看,絕大多數的女子摔跤運動員在身高上要低于普通人,體重上則要明顯大于普通人。在實驗組中,女子摔跤運動員平均身高為154.3cm,比對照組的身高要低6.32cm,女子摔跤運動員平均體重為61.25kg,比對照組重6.32kg。從數據可見,女子摔跤運動員具有身材矮、體重大的特點,屬于矮壯的身體特征。從軀干的對照上看,女子摔跤運動員的上身比例較大,軀干較長,下身偏短,骨盆也相對較窄,這樣的體型,不僅在比賽中可以更好地壓低重心提高運動員的身體穩定性,而且也能更好地完成摟抱摔倒的動作,符合摔跤運動對身體的要求,軀干部分的數據也說明,女子摔跤運動員腰部更長,腰部作為摔跤運動員的主要進攻主體能夠方便運動員夠及到對方。
在對肩膀的數據測量上,女子摔跤運動員的肩膀寬度也要略高于對照組,平均寬度為39cm,更為寬闊的肩膀可以讓運動員更容易進行橫面翻轉,增加攻擊的力度[3]。女子摔跤運動員的骨盆均較窄,較窄的骨盆可以更迅速轉移重心,完成摔跤運動。
女子摔跤運動員的四肢和軀干維度也要大于實驗對比組,摔跤運動員的胸圍數據平均為88.2cm,實驗對比組為82.11cm。在測量法中,還對女子運動員的上臂和小腿圍進行測量,數據顯示,女子摔跤運動員的矮壯體型表現為以上兩項指標均大于普通人,而且肌肉更加發達,發力更強,體重上的優勢讓女子摔跤運動員可以在比賽過程中更加扎實,減少運動造成的位移。
(二)力量素質對于女子摔跤運動員選拔的指標影響
鑒于上面的數據顯示,筆者認為在摔跤運動訓練過程中,摔跤教育工作者們應當注重對運動員進行力量上的訓練,并且能夠具備一定的預測性眼光。很多女子摔跤運動員在選拔最初過程中都會進行數據測試,了解其基本身體素養,在符合要求之后進行訓練[4]。所以,在選擇女子摔跤運動員的過程中,對基礎數據的搜集非常重要,從上面數據可以看出,女子摔跤運動員具有身高矮、體重大的特點,如果身高過高將不利于在比賽中平穩重心。在編號為210002的青少年女子摔跤選拔中,女性年齡為10.8歲,骨齡為9.8歲,科學預期該女性成年后身高為167.2cm,身高明顯較上面女子摔跤運動員平均身高要高,從歷史經驗上看,遺傳學對于運動的影響作用非常大,選擇摔跤運動員最好選擇中等身高的選手,在滿足身高和體量要求后在對身體的其他狀況進行考量,210002號的身高SDS為-0.4,摔跤教練可以酌情進行考慮。
(三)基于女子摔跤運動員身體形態的力量訓練
除了需要先天條件的符合之外,后天的訓練也是影響女子摔跤運動員身體形態特征的重要因素之一,因為摔跤訓練對于力量的強度要求很高,所以摔跤教練應當多注重對運動員的力量訓練,通過動力性練習,促進運動員身體肌肉生長。摔跤訓練最好從青少年時期開始,在肌肉發育的黃金階段,對運動員進行緊張、放松的交替肌肉訓練,提高肌肉的協調能力,在訓練中,跳躍和短距離沖刺可以提高運動員的肌肉爆發力,讓運動員增加肌肉的密度和強度,例如采用循環訓練法、強度訓練法,在一定時間內增加阻力并間歇休息,通過循環訓練起到提高肌肉伸展性的作用。
女子摔跤運動員的速度素質也是取得比賽成績的重要因素之一,運動員只有通過極強的身體素質才能對對手的動作作出反應,獲得高成績。在摔跤訓練過程中,教練可以對學員的肩膀和腿部肌肉群進行綜合訓練,多進行跑步訓練,并通過快跑和高抬腿跑步等訓練方法,讓摔跤運動員不斷控制速度快慢,讓重復的訓練增強運動員對速度的反應敏捷程度。
三、女子摔跤運動員身體結構特點、人才選拔及相應訓練方案
(一)女子摔跤運動員身體結構特點
在對內在身體結構的測算上,女子摔跤運動員的體脂含量較實驗對照組較少,肌肉含量較多,而且在圍度指標上,女子摔跤運動員也要明顯大于普通人,發達的肌肉是女子運動員的必備,同時也具有較低的體脂量,肌肉的質量也較好,只有較強的肌肉含量,才能更好的形成肌力,形成影響比賽結果的關鍵因素,在比賽中和對手進行力量接觸時,更高的肌肉含量可以利于選手進行強力量對抗,據筆者搜集到的資料顯示,有科學研究認為,女子摔跤運動員的最佳體脂量為6%,摔跤教育工作者在進行訓練和選拔過程中可以參考這個數據。
在骨骼方面的測試中可以看出,女子摔跤運動員組的肘關節橫徑和膝關節橫徑也要大于普遍人對照組,而且兩者之間的數據差異較大,骨骼發育的問題對于女子摔跤運動員來說,意味著可以增加肌肉的附著面積,只有粗壯的骨骼才能支撐發達的肌肉,提高摔跤運動員的身體對抗能力。
(二)耐力素質對于女子摔跤運動員選拔的指標影響
耐力素質主要是指摔跤運動員在一定運動強度負荷下的持久性表現,耐力素質的培養包括上面所提的速度和耐力訓練[5]。在耐力的體現中,摔跤教育工作者們需要考慮到青少年選手的BMI指標,只有具有合適的身高體重比值的學員才能進行負重和耐力訓練,并具備將技術和力量相結合的潛力。例如,編號為21000019的女性,BMI指數為19.5,處于正常范圍中,預測成年身高為164.2cm,從數據上看21000019在不考慮其他因素的情況下是合適進行摔跤訓練的,能夠保障脂肪和肌肉比之間的平衡和發展。此時在對21000019的訓練中,摔跤教練可以從學員的手臂、腰背比例入手進行摔跤技術提高,例如,如果學員腿部力量靈活,可以養成學員以腿腳為主的戰術,如果是身材較低,可以采用近身作戰耐力作戰原則,總之在對學員的選拔上,BMI基礎數據是非常重要的對學員身體素質的考核基礎。
(三)基于女子摔跤運動員身體結構特點的耐力和協調性訓練
耐力訓練需要意志和體力的雙重培養,在與對手水平相當、力量對等的情況下,只有耐力高低才能評判出勝負,對青少年女子摔跤運動員進行耐力訓練需要貫穿訓練始終,然后不斷加大訓練的力度,鞏固傳統的訓練效果[6]。青少年女子摔跤訓運動員的身體差異不同,為了取得更好的訓練成果,可以先從提高運動員的新陳代謝率開始,通過有氧運動提高運動員的心肺功能,在比賽中穩定自身,然后通過越野跑磨煉運動員解脫逆境的心態,然后融入技巧性訓練,可以收獲更好的訓練成果。
耐力訓練同時也需要開展柔韌性訓練,這也是摔跤運動中的專門訓練手段。教練員可以采用橋擺動的訓練方法,讓學員進行連續過頭翻,提高身體的柔韌程度,在訓練一段時間后加大負重,也可以訓練倒頭翻等等,并在訓練的過程中根據次數、速度和時間做出一步步更高要求。無論是耐力訓練還是協調性訓練都會提高女子摔跤運動員的心率,只有心率提高,才能提高運動員的心臟供能能力,提高比賽場上的肌肉爆發力和心肺儲備功能。
四、結語
綜上所述,女子摔跤運動員在長期的摔跤訓練中,肌體會作出一定的適應性變化,身材會更偏向矮壯,體脂含量和肌肉群體會更加發達,同時心肺能力和有氧代謝能力也會增強。綜上分析這些肌體上的因素,除了可以對女子摔跤訓練進行一定指導之外,在對女子摔跤運動員的選拔上,教練員也應當做出身體素質的考核,在青少年群體中找到更適合進行摔跤訓練的選手,從選拔上更加科學化、專業化,也是對我國摔跤運動教育的正面促進。
參考文獻:
[1]何強, 何鋼, 史琳.中國優秀女子摔跤運動員身體形態特點的研究[J]. 德州學院學報, 2011, 27(2):68-73.
[2]李丹, 田海龍. 女子自由式摔跤運動員下肢爆發力訓練方法的實驗研究[J]. 遼寧體育科技, 2016, 38(3):44-47.
[3]趙師栓, 康娟. 試論女子摔跤運動員體能訓練[J]. 當代體育科技, 2016, 6(25):38.
[4]王朝麗. 新規則下女子摔跤運動員體能訓練探討[J]. 當代體育科技, 2015, 5(26):27-28.
[5]蔣壽團.江蘇省青少年女子摔跤運動員體重控制與營養補充[J]. 中國體育教練員, 2017, 25(2):37-39.
[6]劉正才. 女子摔跤運動員體能訓練的研究[J]. 當代體育科技, 2017, 7(16):64-65.
作者簡介:
廖凱(1976-),男,廣東省廣州市人,漢族,本科,高級教練員,研究方向:摔跤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