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因此,增強文化認同與建立文化自信至關重要。隨著全球化的發展,文化認同、文化自信也面臨著危機與挑戰。從正確的文化認同走向堅定的文化自信需要我們正視存在的問題,分析原因,從多方面去踐行,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增強民族凝聚力,從而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而不懈努力!
關鍵詞:文化;文化認同;文化自信
一、文化、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的界定
述及文化的定義,古今中外有著不同的界定。文化最早來源于拉丁語,指對土壤,土地的耕耘加工。1871年,英國文化學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書中,把文化定義為:“文化,或文明,就其廣泛的民族學意義來說,是包括全部的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作為社會成員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習慣的復合體”。而在我國古代,文化用于指封建王朝文治與教化,與武功、外王等相對。后在《辭海》中將文化定義為:“文化廣義指人類在社會實踐過程中所獲得的物質、精神財富的總和。”隨著文化的產生,人們逐漸出現對文化的成熟穩定的強烈歸屬感,即文化認同。“認同”一詞最早是作為文藝心理學概念。有兩種基本含義,一是自我意識的萌生,成熟。二是指個體對所屬地域、文化、集體的一種本質的、穩定的、同一的強烈歸屬感。在文化認同的視野下,人們逐漸建立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并對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堅定信心。可見,文化是產生文化認同、建立文化自信的源泉和條件,文化認同是文化自信的前提,文化自信是我們不斷追求的目標。
二、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認同面臨的危機
多民族文化認同存在危機。自從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不斷加深與國際市場的聯系以來,許多高新技術也逐漸地傳入中國。21世紀互聯網得到了普及,這使我們能夠從外界及時獲取有效的信息。資源共享,使整個世界聯系到了一起。但與此同時,傳播的信息也體現出隨意性,沖擊并且瓦解著民族國家;不同的社會意識形態的競爭因此開來,民族分裂也顯現出來。嚴重地破壞了我們的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我國是多民族的國家,各個民族的生活方式和習俗都表現出差異性。曾有少數民族的人抗議,抗議地方教育計劃只講授漢語,這便是在語言層面的危機表現。我國東西部地域發展存在差異,經濟落后地區較發達地區的人在心理上更容易產生認同失落和落差,對自己所屬地域文化表現出不自信。與此同時,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也存在危機。我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可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徜徉媚外,摒棄我國的傳統文化。在衣方面,更多的人拋棄我國傳統服飾,開始穿西裝,這就失去了本民族的特色。在食方面改吃西餐,放下筷子用刀叉。在住方面,將傳統建筑改建為西式的洋樓。在行方面,大量的人對國產車不屑一顧。在語言方面,越來越多的人去學習他國語言,而對漢語有所遺忘和模棱兩可。就連我國的傳統節日,仍有很多人對其毫無熱情,反而很積極地去過西方節日來表時尚。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認同所表現出來的危機必然會導致文化自信的缺失。同樣表現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不自信,對我國文化未來發展的不自信。
三、危機產生的原因
從社會因素來說,個體屬于社會的一部分,在社會生活中常常不能很好地處理個人和集體的關系,從而或多或少地接受了西方文化對我們的影響。網絡的普及和信息的傳播、文化的多元性使我們不能應對和處理各種文化之間的沖突與危機。從教育因素來講,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也是危機產生的重要原因。家庭的教育方式以及從成長環境時刻影響著我們對文化的感知。傳統的教育觀、身邊人的文化觀念的影響都對我們的價值取向產生了影響。從個人因素來看,我們每個人自身對文化的了解和認知程度在于個體能否堅定地摒棄不良的西方文化,能否發自內心對我們自身的文化產生歸屬感,能否主動地去了解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而建立文化自信。
四、從文化認同走向文化自信
文化認同為文化自信奠定基礎,我們要加強對中華傳統文化價值的肯定。從小接受優秀文化的熏陶,在受教育過程中不斷汲取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真正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遠流長,從而激起自豪感。切記不能一昧地否定,一定要辯證地批判、繼承和創新。與此同時,要完善自己對西方文化的正確認識。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們不能故步自封,而是要汲取西方文化中的合理因素,不盲目崇拜,發揮包容性。同時,也要做好應對西方文化帶來沖擊的準備,清醒冷靜,辯證地看待問題。更重要的是在實踐中培養自信。從社會角度來講,我們要對“文化”這一詞準確的定義,將這一廣泛的概念拆分成不同的理解方式。正確看待文化的多元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廣泛學習并應用新媒體技術,正確融入信息時代。從教育方面來看,首先,應該重視并且提高思想政治課的質量,通過理論讓學生們加強文化認同感,傳遞文化精神。其次,合理安排課程,按照課程標準將文化素質課的培養滲入學生中。再次,學校要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讓學生們親身去體驗和感受文化的力量,以及文化對人的潛移默化、深遠持久的影響。從自身來講,我們要充分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積極主動地去增強對文化的認知,從而豐富自己的底蘊。積極參加各種文化活動,以增強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逐漸地培養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參考文獻:
[1]季中揚.論“文化研究”領域的認同概念[J]. 求索,2010,(05):195-198. [2017-09-24]. DOI:10.16059/j.cnki.cn43-1008/c.2010.05.039
[2]劉林濤.文化自信的概念、本質特征及其當代價值[J]. 思想教育研究,2016,(04):21-24. [2017-09-24].
[3]賀程.全球化傳播語境下中國文化認同和諧的危機與應對[J]. 江南社會學院學報,2012,14(02):15-18+31. [2017-09-24].
[4]薛玉成.文化自信的概念界說與現實意義[J]. 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5,33(01):53-55. [2017-09-24].
[5]云杉.文化自覺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強——對繁榮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思考(上)[J]. 紅旗文稿,2010,(15):4-8. [2017-09-24].
[6]云杉.文化自覺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強——對繁榮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思考(中)[J]. 紅旗文稿,2010,(16):4-8. [2017-09-24].
[7]云杉.文化自覺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強——對繁榮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思考(下)[J]. 紅旗文稿,2010,(17):4-9+1. [2017-09-24].
[8]徐立文,舒建華.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文化自信”的必然性探析[J]. 社會工作與管理,2017,17(01):91-96. [2017-09-24].
[9]朱永民. 培養大學生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研究[D].貴州師范大學,2014.
[10]鄭玲. 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養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5.
注釋
1.愛德華·泰勒:《原始文化》,連樹聲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1頁。
2.夏征農、陳至立:《辭海》,第六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年。
3.賀程:《全球化傳播語境下中國文化認同和諧的危機與應對》,江南社會學院學報,2012。
作者簡介
劉鑫(1997--),女,漢族,吉林人,西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