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慧
【摘 要】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改編自王朔的小說《動物兇猛》,講述了“文革”時期青少年的生活狀態和青春期困惑,電影并不局限于表現文革這個特殊題材,它所蘊含的“成長”主題才是這部影片具有跨時代和跨國界性藝術魅力的關鍵所在。本文對電影的成長主題進行探析,分兩部分解析主人公馬小軍的成長經歷,具體而言即對成人世界的拒絕以及青春欲望的釋放和轉移。
【關鍵詞】陽光燦爛的日子;青春;成長
中圖分類號:J90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15-0009-03
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是從文學作品變為電影的成功典范之一,描繪的是一群“大院孩子們”的故事,他們逃課、泡妞、打群架,空前的自由;他們知道自己的未來早就被設定在固定的框架之中,不用擔心自己的前途。他們要消耗過剩的精力、尋找刺激的事情,因此他們的身上帶著自以為是的狂傲以及漂泊不定的靈魂。
這部影片是超政治、超意識形態、超文革,甚至也是超民族超國度的,他最終是揭橥著人性,通向人類共同關注的情感、命運等大的命題。①電影折射出在特殊年代里的一群人的所思與所感、尋找與失去、嘈雜與迷惘。本文將圍繞成長這個主題,對主人公的成長生活進行解讀,探析在特殊時代背景下的純粹青春。
一、對成年世界的拒絕
姜文在電影里明確了主人公的名字叫馬小軍,并給他劃分出三個年齡段:幼年、少年和成年。這是姜文對小說《動物兇猛》的一次成功升華。姜文原名姜小軍,老家唐山,也有個弟弟,由此可見姜文對角色能更深入地“投入”。電影中主要以回憶往事的倒敘方式,巧妙運用第一人稱視角,成年馬小軍的旁白娓娓道來,營造了和回憶相符的主觀意味。在“回憶”的前提下,我們更多的是融入到這段年少記憶中,弱化某一具體事件的邏輯真實。
“北京變得這么快……我幾乎從中找不到任何記憶里的東西。事實上這種變化,已破壞了我的記憶,使我分不清幻覺和真實,那時候好像永遠是夏天……”這段旁白向我們傳達了即將發生的故事所處的年代、地點、季節以及為之后馬小軍不誠實的回憶埋下伏筆。
姜文通過一些成年人的否定形象表達了馬小軍們在成長過程中對成年世界的拒絕。
(一)缺席的父親
原著中介紹馬小軍認為父親的死亡恰逢其時,讓人一直對他保持敬意。懷念父親的感情十分真摯,但也可以在擺脫父親影響時不受道德的困擾。主人公因為被父母管束而和朋友們疏離,進而產生這樣的想法,透露出人性里不易察覺的劣性。自己的欲望沒辦法滿足,利益受到威脅,精神也沒有臆想中的那樣愉悅時,便去期望打碎阻礙自己的一切,而“我”想以父親的生命為代價來滿足自己的欲望。
電影中的表達相對委婉,“‘九大以后,我爸爸他們部隊接受了新任務,要去貴州進行‘三支兩軍工作,當軍代表。”影片一開始,就把一個特殊的時代背景呈現在我們面前。軍營里,塵土飛揚,充斥著坦克聲、飛機聲,戰士們身著不同時期的軍裝準備出發。成年人都去了戰場,整座城市留給了未成年人。這樣的開場白在中國電影中并不多見,短短幾分鐘讓人感受到了速度、憧憬和希望。這樣的開場白同時奠定了整個影片的基調,父親代表了成長中的權威和約束,父親的缺席必然預示著青春激情最大程度地釋放,這個成功的鏡頭使影片一開始就具有一種超現實主義的夢幻色彩,即將上演的是一曲肆無忌憚的青春之歌。
(二)猥瑣的老師
馬小軍到學校,猥瑣的胡老師在講課,當學生們擾亂課堂秩序時,他想立威可又怕被報復,因此胡老師對窗外學生的態度從那句“行,你等著”便發生了微妙的變化。馬小軍在米蘭家通過望遠鏡看到了胡老師猥瑣調戲女老師,甚至猥瑣地上廁所。至于胡老師本人到底猥瑣與否,那不重要,因為在馬小軍眼里他就是猥瑣的樣子。
(三)哭罵的母親
母親教育馬小軍似乎只有打罵這一招,“你就跟那些壞孩子混去吧你,干脆跟你爸一樣,都別回來,滾蛋,走!”“你們馬家沒一個好種,從小看到大。你就跟你那賊爸爸一路貨色呀你。”“你要是一只小雞,我把你殺了我也不吃那肉。恨死我了你。”馬小軍對于母親這樣的潑婦式管教極其反感,也暗示他以后中意的女孩文靜而溫柔。
(四)成年的傻子
成年后的馬小軍們在加長林肯上,喝著“人頭馬”,可哥幾個卻沒有了當初抽廉價煙的欣喜和激情了。劉憶苦,那時候在他們中最風光的人,在后來的中越戰爭中被炮彈震傻了。就連路邊遇見的傻子面對他們過去的家常對話“古魯姆”時,也不再回答“哦吧”了。一句“傻逼”讓那些青春歲月如同車外的風景,和那些年的北京一起被遠遠地甩到了身后。刪減版的電影里,成年情節就此一件。傻子破壞了最后一點關于那時的記憶,用黑白的畫面與前兩個年齡段的彩色形成強烈對比,也顯示出馬小軍對過去那段陽光燦爛的日子的懷念。
這一系列對于成年人的否定形象,使我們很容易看出馬小軍對于成年世界的拒絕,而對于自己現在的成年人身份也是懷著一份無奈,陽光依舊,可卻似乎已不再燦爛。
二、青春欲望的釋放和轉移
(一)對個人英雄主義的追求
馬小軍與所有處于青春期的孩子一樣,對生活充滿熱情,有一種不服輸的精神,他崇拜獲得榮譽勛章的戰爭英雄。馬小軍對個人英雄主義的追求主要受社會環境、家庭和同伴三方面的影響。因為社會環境的關系,他能接受到的信息只能使他在成長過程中崇拜戰爭英雄、崇拜毛澤東。而馬小軍的父親又恰好是一名軍人,周圍的同伴整天追求打架斗毆帶來的快感。所以,馬小軍對于個人英雄主義的向往由來已久、根深蒂固。
電影旁白和小說里的情節都提到他幻想中蘇開戰,把蘇美兩國的戰爭機器砸得粉碎,他隨之成為一名舉世矚目的戰爭英雄。在那個激情燃燒的年代,這是眾多青少年的心聲,他們幼年時期產生的這些想法,預示著日后的成長必將不平靜。
影片以毛澤東雕像為開頭,在結尾的車里,以后視鏡下掛著的毛澤東吊飾結束,細微之處無不透露出姜文對毛澤東的崇拜。美國導演奧利弗·斯通曾詢問姜文有沒有興趣飾演毛澤東,姜文回答:“我了解毛澤東的歷史,理解他的內心,要演的話沒有第二個人能夠演過我,只是我長得不夠偉大。你也許無法理解一個中國人對毛澤東懷有的特殊感情。”②姜文將自己對于毛澤東的崇敬融入馬小軍的成長,使馬小軍更加符合那個時代的少年形象。馬小軍的個人英雄主義情節就在這樣的環境下誕生。
馬小軍在送軍人父親上飛機時吹響哨子,所有人都停了下來,馬小軍沖上前,把哨子給父親帶上。一個哨子能控制整個部隊,在那個特殊時期才會發生。對馬小軍而言,他這樣的舉動是神圣的。馬小軍甚至將自己會開鎖這一才能也歸于父親的遺傳,當馬小軍打開父親的抽屜,玩著匕首,別著勛章,對著鏡子敬禮時,透露出馬小軍對父親的崇拜,也可見父親對他的影響之深。
馬小軍的同伴,以劉憶苦為首,經常打架惹事,希望有一天能夠一戰成名。院里的傻子被幾個孩子欺負,羊搞幫傻子時被打傷。于是一伙人直奔那幫孩子所在的胡同,在激昂的《國際歌》中報了仇。在知道自己做不了真正的戰爭英雄后,馬小軍便想在兄弟中做個猛將。大家為了兄弟,都表現得相當兇狠。小說里這只是一場普通的打架斗毆事件,在電影里姜文把這場架定義成一場為正義而戰的英雄事跡,這是思想覺悟的一次提升。打架的后續是對方被打成重傷并揚言要帶上百人和他們碴架。但由于“小壞蛋”的關系,這場架并沒真打起來,反而和了,兩幫人馬涌進“老莫”慶祝。當“小壞蛋”被大家高高拋起時,馬小軍覺得他是神一樣的人,此時他內心對個人英雄主義的向往變得有些畸形。
但對馬小軍他們來說,大家都不覺得自己是父母眼中“早晚到公安局做客”的流氓。那次他們在浴室洗澡,于北蓓闖入,馬小軍用水噴濕了她。當“羊搞”看著淋濕的于北蓓而“直了”的時候,劉憶苦發火罵道:“你丫怎么這么流氓!”所以他們不同于流氓,也自覺地跟流氓劃清界限,驅使著他們的正是那種燃燒著的革命英雄主義熱情,這是此時他們唯一追求的。
(二)對愛情的追逐
青春期里懵懂的愛情亦是成長過程里不可缺少的因素,馬小軍與米蘭之間的愛是劇情里一條重要的線,他迷戀那個漂亮、灑脫的女孩,每個鏡頭都充滿陽光。但結局卻并不完美,電影中的馬小軍為了原始欲望而意圖侵犯米蘭,最終被朋友們唾棄、排斥,為心中的愛戀而失去了朋友,也體現了馬小軍青春期的愛情既美好又遺憾。
通過對馬小軍與米蘭之間愛情進程的剖析可以看出一些馬小軍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身體與心理上的一些變化,這是屬于青春期的孩子所共有的特征。馬小軍與米蘭的愛情開始于一次他開暗鎖的經歷。馬小軍鬼使神差地打開了一個暗鎖,拿起墻上的單筒望遠鏡,在旋轉中看見一張讓他神魂顛倒的照片——米蘭的彩色泳衣照。馬小軍卷起蚊帳,神圣地注視著照片,為這個畫中人沉迷不已,日夜等候著照片上人物的出現。
馬小軍與米蘭的相遇也極其特別,當馬小軍在地上撿火柴時,有人走過,準確地說應該是一雙腳走過。他與米蘭的幾次相遇都是通過米蘭的腳,那雙很特別的拿鑰匙當做腳鏈的腳。于是馬小軍追上去攀談,“咱們仿佛在哪見過吧。”馬小軍一向厭惡傳統教育,而這樣一個正常人口語中都不會出現的“仿佛”從馬小軍口中講出來顯得那樣浪漫——他已亂了陣腳。
米蘭與他們的關系變親近是在她去了大院之后,米蘭與劉憶苦聊著,馬小軍跟大螞蟻在別處玩了一會才加入談話。他跟大家斗嘴,在言語上攻擊劉憶苦,跳煙囪,跟劉憶苦的淡定相比,馬小軍的極力表現顯得相當幼稚。“其實,馬小軍怎么也不會想到,就是因為他對劉憶苦的語言攻擊和他的跳煙囪,才導致了最后失敗的結局,畢竟愛情和勇敢并不是一回事。馬小軍的勇敢、冒險、無畏,反而導致了自己的失敗,他的愛情使人倍感同情和心酸。
這段感情由高潮轉入低谷是在屋頂唱完歌的那個清晨,馬小軍幸福地騎著自行車送米蘭去農場。他覺得那是自己人生中最美好的一天,“晨風的撫摸使我一陣陣起著雞皮疙瘩,周身發麻”。這次相送應該是成年馬小軍回憶時編造的,正如旁白所說,夏天哪來的荒草呢,可見真實性有待考察。下車后米蘭說:“就這樣吧,小軍。”除了馬小軍母親,沒有人這樣稱呼過他,米蘭只會叫他“馬小軍”或者“馬猴”,緊接著出現的旁白“昨天我在夢里又見到了米蘭”。所以這一“一生中最美好的一天”應該只是馬小軍做的一個夢。
被愛而不得的煩惱折磨的馬小軍終于鼓起勇氣向米蘭示愛,大聲喊出“我喜歡你”,可等到米蘭想要確認馬小軍說了什么的時候,馬小軍卻回答“我車掉溝里了”,這表達出馬小軍面對愛情膽怯的性格特色。米蘭對馬小軍始終是親切中帶著客氣。馬小軍痛恨米蘭這樣的態度,米蘭是他心中的女神,可他卻得不到想要的回應,這對于青春期里敏感的男孩來說是一種打擊。“我悲哀的發現,記憶總是被我的情感改頭換面,并隨之捉弄我,背叛我,把我搞的頭腦混亂,真偽難辨。”
爆發后的馬小軍前去米蘭家想要強暴米蘭。他扯掉米蘭腳上的鑰匙鏈,一切從鑰匙開始,也從鑰匙結束。最后,馬小軍穿著米蘭送給他的紅泳褲登上高臺準備跳水。起跳優雅,落水卻狼狽,就像馬小軍的愛情一樣,完美登場卻沒有一個好的結局。泳池里的馬小軍,在游向池邊準備上岸時,被昔日的同伴們輪流踩著上不了岸。失去愛情的馬小軍同時又失去了他的友情,他絕望地漂浮在水面上。
關于那張照片,此后馬小軍問起時,米蘭說并沒有什么彩色泳衣照,是馬小軍記錯了?還是畫中另有其人?“我現在懷疑和米蘭的第一次相識就是偽造的,那天下午我和大螞蟻受劉憶苦的委派在門口等米蘭才是我們第一次認識。”旁白使我們得知成年馬小軍在回憶時偽造了記憶,尤其是與異性渴望相關的部分,這個從一開始就虛構的愛情故事,注定它沒有好的結局。他把現實中的失敗和寂寞,在記憶中進行了美化,使之變得浪漫、奇妙。與米蘭奇遇般的相識,在甜蜜聊天中慢慢進入夢鄉的溫柔睡態以及在雨中激動的表白、熱情相擁,這一切都是他心中特別渴望發生,有意識虛構出來的情景。
三、結語
在影視文學作品中,“文革”表現的是通常是較為黑暗的日子。但姜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卻在特定時代背景下平靜客觀敘事,沒有一如既往地去表現沉痛,而是別具一格地將焦點聚集在一群青少年的生活中——在全民革命的大形勢下,他們燃燒著自己的青春烈火,在耀眼的陽光與遍地的紅旗中間度過屬于自己的青春時代,在沖動中產生懵懂的愛情,在成長中渴求異性的隱秘與禁止之美,在幼稚與受挫中唏噓著時光帶給自己的改變。
好的作品探究是對事物更為純粹的體驗,它能夠找尋出原初的準確感受。《陽光燦爛的日子》通過一個時代特定的故事,展現出一個意象豐富、意味深長的社會與個人。年少時蒙昧無知、沖動熱血,等待與失敗,都拼成了值得追憶的似水流年畫卷。
注釋:
①劉心武.“大院”里的孩子們[J].讀書,1995(3).
②姜文.姜文眼里的世界[J].文匯電影時報,2004-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