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路路 滕漫珊 陳靜蘭
摘要:大學生作為社會建設的主力軍,焦慮問題是其健康成長的一塊攔路石,對焦慮問題成因的研究,在分析的基礎之上給出矯正策略。將對于大學生的自我管理和學校管理都有著積極的作用,符合人才強國戰略的要求。調查選擇江蘇大學的學生為樣本,江蘇大學是一所理工大學,以此為實驗樣本,可以保證數據有效性,提高本項目的調查結果可信度,同時也反映出本項目的強操作性和實踐性。
關鍵詞:大學生;焦慮問題;成因;矯正策略
1、大學生焦慮問題現狀調查
本次調查采取的調查方式分為文獻研究、問卷調查和訪談調查。共計發放調查問卷800份,有效問卷400份,大學新生(100份)、大二(100份)、大三(100份)、大四(100份),訪談依據不同學院的不同專業抽取樣本進行。從問卷分析、訪談結果以及相關文獻的查閱可以總結以下三個方面:
1.1調查樣本分析:
調查在江蘇大學在校學生群體之中進行,江蘇大學是一所普通高等學校,對研究結果的普適性有了鋪墊。問卷采取隨機發放,對樣本依照不同年級各選取100份作為分析的材料,從而有了動態性的特征;并且通過不同學院抽取20人進行訪談,保證了數據在不同學習專業上研究的全面性;其中男女比例為1:1,在男女樣本對比上得到有效性。
1.2焦慮問題的認識:
焦慮問題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很多時候一些輕微的細節都會誘發焦慮問題。總體來看,45.26%樣本并不在意自己的焦慮問題,選擇處理方式也就是放置一旁,或者轉移到其他事物上,比如在現實世界得不到友情、愛情等,就會沉迷于虛擬的網絡世界,造成惡性網癮。35.48%學生及時發現自己的焦慮問題,并且做出合理的處理;19.26%的大學生難以發現自己的問題所在,最終形成部分生活方面的重度焦慮。分開看來,大一新生到大四畢業生認識焦慮問題以及處理效果呈現倒“U”型,大一學生缺乏自主能力和相關知識,難以做到有效應對;大四則是由于面臨踏上社會,很難調整自己的思想去合理解決。
1.3焦慮問題的來源:
1.3.1學習方面
缺乏自學能力,不能合理控制學習與休息時間的大學生(35.92%)存在對自己學習成績的焦慮問題;不能很容易理解自己的專業知識(34.64%),而造成學習困難,從而引發學習焦慮,不能適應大學學習方式,造成考試成績不理想(29.44%)的學生會產生自卑和懷疑自己能力的焦慮問題。
1.3.2家庭方面
學校的生活只是學生生活的一部分,家庭的和諧程度大大的影響到學生心理健康。家長對學生(34.00%)期待并不是建立在充分認識孩子的基礎之上的;45.74%學生與家長缺乏交流;21.33%學生的焦慮問題由于家庭經濟的落后,難以滿足自己的要求。
1.3.3社交方面
世界上找不到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來自不同地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和出處事風格,這樣在人與人間的相處方面,成了焦慮問題誘發的又一大方面。57.64%的學生對大學的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持不想或者很難去建立融洽關系的觀點。
1.3.4就業方面
數據顯示,78.66%的就業焦慮問題出現在大四的學生群體上。由于面臨走向社會,又是一個新的人生起點,所以體面的職業成了絕大多數學生的普片追求。因此,所產生的焦慮問題的個體也集中在大四學生之中。
2、大學生焦慮種類和動態分析
綜合所有的調查數據,按照焦慮的表現程度,將焦慮分為,無焦慮、輕度焦慮、中度焦慮、重度焦慮。4.22%樣本不存焦慮問題,52.34%的大學生存在輕度的焦慮,38.45%正處于中度焦慮之中,而8.99%的存在重度焦慮問題。中、重度焦慮問題會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所以數據分析主要選擇此二者為對象。
2.1焦慮歸類
2.1.1學習成績。大一新生在學習習慣以及作息規律的變化上不能夠很好地適應,對學習成績的變化會產生懷疑自己的能力,做不到合理的歸因。大二、大三的知識學習需要自學能力,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的自學效率極低,往往導致學習成績的而不理想。大四學生面臨畢業,對于各類求職的要求,往往會提及相關資格證以及專業知識,會產生不自信問題。
2.1.2自身心理素質(自卑心理)。著名的教育學家杜威主張“學校即社會”,來自四面八方的學生由于生活方式的不同,生活水平的差異,對待事情的處理上會有很大的出入,引起自卑心理。這種自卑心理往往是對比的副產品,也就是畸形對比的產物,比如衣著打扮,舉止談吐等等,數據表明如果大學生的自我期望難以達到,會很大程度地挫傷其自信,從而引起自卑心理,這一類問題在大一新生的樣本中普遍存在。
2.1.3人際關系焦慮問題
由于每個人的性格、思想方式、行為方式存在很大的差異,來自不同的地域,有不一樣的風俗習慣。在大學生群體中,與班級上的同學、宿舍的舍友、家庭親屬之間會出現一定的問題,從而引發焦慮。研究數據表明這三者存在一定的聯系,班級上的同學間由于個人的性格和大學現有體制的約束,沒有充足的接觸時間,所以絕大部分是因為缺乏交流造成的。而同宿舍之間的人際關系也是最近大學生沖突的爆發點,將大一至大四橫向上進行比較,明顯發現73.32%的中、重度焦慮學生都存在此類問題,大一新生表現最為明顯,大二至大四隨著相處時間增長,關系得到緩解。正因為與舍友班級同學之間難以找到和諧的關系,會導致學生與親人進行抱怨,每逢節假日想家,馬斯洛層次需要理論表明如果確實需要得不到瞞住,那么就很難去實現成長需要,自然會引發多種焦慮問題。
2.1.4就業焦慮
談及就業,從大一至大四的焦慮表現呈現增長的趨勢。大一新生對待就業認識理解為自己專業的發展前景。但是決定人的發展是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能力。很難正確地認識到這一觀點,最終會導致大四的就業重度焦慮問題。俗語有云“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對待自己的專業不了解的學生約有45.00%,不喜愛所在專業的約為46.32%。畢業生接受不了所選擇職業待遇與自己理想的薪資水平存在的差異,造成就業焦慮;同時在大學期間沒有獲得足夠的能力去達到自己的理想職業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就業問題;社會在發展中進步,有的專業從大一到大四由熱門轉變為冷門,引發難以就業問題。
2.2動態研究
根據江蘇大學的不同年級不同專業的樣本數據,對學生所在年級的橫向上進行了整體的分析與概括。對學習方法的多樣化難以適應在新生中表現很是明顯,相關專業資格證獲得與否對焦慮問題產生的作用越來越高。最近來自人際關系的焦慮問題成為人們的關注點,社會影響也極為強烈,比如報復性對待舍友的社會事件就是這一問題的惡果。特別地,在學生宿舍問題上將大一至大四做橫向比較,明顯發現,73.32%的中、重度焦慮學生都存在此類問題。大一新生表現最為明顯,而大二至大四隨著相處時間增長,關系得到緩解。從大一新生到大四畢業生,學生對就業關注越來越高。所以有關就業的問題考慮最主要集中在大四畢業生上,自然存在就業焦慮問題的表現呈現遞增的形式。
3、焦慮問題矯正策略提出
大學生作為社會建設的中流力量,中、重度焦慮問題會引發病態心理,不利于社會的發展以及人才強國戰略的實施。而良好的心理素質并不是天賦的,這需要我們后天的學習與訓練。從焦
慮問題的動態分析表明:對待這一類問題的解決原則——預防為主,疏導為輔。
3.1開設心理健康必修課程,提高自我教育意識與能力
必修的心理將康教育課程,保障相關知識的獲取,是預防和應對焦慮問題的基礎和保證。將知識系統化和具體化地教授給學生,達到知識的合理有效地運用。
合理認識自己,樹立良性的比較心理。由于社會一直在發展在進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促使人們追求品質的生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不同的家庭經濟條件會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在生活物質上要有理性的對比心理,惡性攀比會形成自卑的心理,也可能直接誘發病態的心理。
3.2特別關注新生以及畢業生的心理動態
生活方式、學習環境的驟變,大一新生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來進行過渡。因此要特別關注新生的心理動態,避免出現焦慮問題。這依賴于學校的環境的變化,要有中學到大學的過渡時期,模仿中學的學習環境和方式期間滲透大學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掌握相關的學習方法與考核方式。從而預防來自學習的焦慮,這一關鍵期也就是學生剛剛踏進大學校門的時候。
從學生進入大學校門的時候,學校有義務去給學生樹立就業的觀念,雖然所在專業并不一定決定將來職業的選擇,但是自己的專業是我們的一個就業保障,將學生對就業的關注最高點改變到大二、大三上來,這樣就保證了我們有充足的時間去決定自己的職業,最終避免就業焦慮的重度化。
3.3建立心理咨詢室,定期開設心理健康講座與調查
學校的心理咨詢室是優化心理素質的重要措施。通過咨詢心理健康專家,聽取相關專家的答復,結合自身的具體情況,將焦慮問題消滅在萌芽時期。開設心理健康講座,普及焦慮成因以及焦慮問題的相關案例,讓心理健康知識切近大學生的生活,防患于未然。進行心理健康的抽查,及時發現共性問題,同時解決個性問題,降低學生的焦慮問題出現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