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丹君
2014年8月,教育部正式頒發了《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試行)》(以下簡稱《管理標準》),提出將“引領教師專業發展”作為學校六大管理職責之一,并明確了學校施行教師管理的三大任務:加強教師管理和職業道德建設、提高教師教育教學能力、建立教師專業發展支持體系。在三項管理任務之下,又提出了13項管理要求。《管理標準》將成為今后一段時期學校教師管理走向科學化、規范化的重要依據。
一、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
教師職業不同于一般職業,其特殊之處在于,是通過立德樹人締造民族的未來。十八大報告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從根本上闡釋了教育的重要性。把熟知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師德的基本要求,要求教師增強立德樹人的榮譽感和責任感,這既體現了對教師管理的要求,也反映了教師管理的發展方向,即把師德建設與立德樹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緊密聯系,這是《管理標準》的一大亮點。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素養,立德為本。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教育的生命源泉,教師職業道德建設是教育的靈魂所在,造就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學校發展的重要保證。在當前經濟飛速發展,社會變革加速的時代背景下,引領教師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堅持師德優良傳統,是當今學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教師服務的對象是學生,師生關系是學校最本質的關系。“關愛學生”、“教書育人”是師德的主體內容,也是教育一貫的要求。尤其是義務教育階段的中小學生年齡尚小,身心都在發育中,應倍加呵護,避免對學生造成人為傷害或不良影響。因此,《管理標準》特別強調:“教師尊重學生人格,不諷刺、挖苦、歧視學生,不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不收受學生或家長禮品,不從事有償補課。”這些要求是教師法、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教師專業標準當中的要求,也是當下時代要求,有助于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
二、關注教師教育教學能力。
以管理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提高教師教育教學能力是學校教師管理的永恒主題。教育教學能力是教師在教書育人過程中所必備的、隨著從教時間的增加而發生質的動態變化的核心能力及其組合。國內外學者對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的研究有兩種思路。一種是教育學取向的,從教育目標、教育活動實施過程,以及教育方法和手段的運用角度進行分析,側重的是知識性和技能性。這種觀點將教師的教育能力確定為教師的育人能力,即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能力;同時認為, 教師的教學能力是在具體教學活動中體現出來的綜合能力,包括分析教材、進行課堂教學設計、選擇教學內容與方法、組織教學活動等方面的能力。另一種是心理學取向的,認為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是其思想品格、心理特征、行為規范和道德準則的綜合體現。認為教師的教學能力是一般能力與特殊能力的結合,教師的教學活動是一種認識性活動,有鮮明的智力基礎。
學校在進行教師隊伍建設的過程中,應高度重視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的提升,把教師專業發展放在教師管理工作的首要位置。教師的綜合教育教學能力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具備深厚的學科教學功底
學科教學是教師職業的核心,教師首先應熟練掌握本學科的教育教學知識與方法。課程標準是教師教學的指南,熟悉課程標準是教學的前提。《管理標準》中提出“組織教師認真學習課程標準,熟練掌握學科教學的基本要求”,為學校指明了方向。組織教師分階段、經常性地學習課程標準、研究課程標準,是保障學校教學質量的基本手段。熟練掌握學科課標的基本要求,是教師提供高質量教學的前提。因此,《管理標準》把這一要求作為提高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的基本措施。
2.具備合作教研能力
教師進行團隊協作,可以有效提升教學效率,實現經驗共享。《管理標準》提出:“定期開展集體備課、聽課、說課、評課等校本研修,研究教材、研究學生、研究教法,提高教師專業水平和教學能力。”這些具體要求正體現了合作教研對教學質量提高的重要性。集體備課、聽課、說課、評課是我國中小學教研制度的基本特色,也是我國中小學教學質量保障的有效措施。要增強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主導作用,充分發揮教師的積極性、創造性和集體智慧,必須長期堅持集體備課制度和開展聽課、評教活動,以此推動教師更加關注教學,思考教學、研究教學,促進教師牢固確立教學工作中心地位,引導教師積極探索教學規律,科學開展教學改革實驗,使各項教學活動充滿活力。
3.提高班級管理能力
班級管理能力是教師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之一,主要體現在班主任工作中。班主任工作是教師工作中的一項重要內容,直接作用于學生的全面成長。對于當前學校班級化組織模式中,班主任的班級管理能力尤為重要。《管理標準》提出,學校應“落實《中小學班主任工作規定》,制定班主任隊伍培訓計劃,定期組織班主任學習、交流和培訓,提高班主任組織管理和教育能力。落實班主任工作量計算、津貼、獎勵、表彰等待遇和保障”,這對學校著力提升教師的班級管理能力有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
4.加強教學基本功
教師教學基本功是教師履行崗位職責、勝任教育教學工作必須的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中小學教師的教學基本功主要包括把握課程教材的基本功、備課基本功、運用教學語言基本功、板書設計基本功、運用現代教學技術基本功、學科專項基本功、組織教學基本功、教學評價基本功等。這些都需要教師管理者加以重視,促進不同教齡的教師專業發展。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已成為當今教師在信息化社會必備的專業能力,通過多種途徑開展教師信息技術相關培訓,全面提升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舉措。當前,教師應該不斷提高應用信息技術的能力,實現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從而推動教育教學模式的變革。
三、加強教師管理的科學性, 彰顯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
學校管理中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教師管理,教師管理包括對教師的任用、培養、考評、待遇、晉升、獎懲等。教師管理是影響學校教育教學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
學校對教師的科學管理能夠調動教師工作的積極性。教師工作的積極性一定程度上源自于教師的社會地位和工資待遇等因素,但學校內部有效的激勵措施及和諧的校園環境也是提升教師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的重要條件。學校管理者關心愛護教師,合理安排教師,客觀公正地評價教師的工作,尊重教師的勞動成果等,都有助于激發教師的主人翁意識,使教師在職業發展過程中積極進取,勇于創新。
總之,“加強教師規范化管理,助夢教師專業化成長”是學校工作的永恒主題,需要學校不斷進行探索、創新,并通過一系列措施來落實。作為教育的管理者,“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