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君
摘要:隨著我國對非遺保護的重視和新時期文化館發展的新趨勢,文化館作為群眾文化事業單位,擔負著弘揚地方傳統文化、傳承非遺的重要使命。筆者以柳州市群眾藝術館為例,闡述如何利用群眾文化工作的基礎,將非遺保護工作與群眾文化工作相結合。
關鍵詞:文化館;非物質文化遺產;措施;對策
一、柳州非遺現狀
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柳州非遺保護工作從2005年開展,圍繞申報、普查、利用等方面做好保護工作。截止目前,侗族大歌、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等4個項目進入國家級名錄體系,柳州山歌、柳州螺螄粉手工制作技藝等67個項目進入自治區級名錄體系,市級名錄體系共122項。同時,榮獲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6人、自治區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83人、市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165人。
二、柳州市群眾藝術館在非遺保護工作中的舉措
柳州市群眾藝術館是國家設立的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職責是組織全市性質大型群眾文化活動,指導群眾業余文藝團隊建設,輔導和培訓群眾文藝骨干,研究群眾文化理論,挖掘、搜集、整理非物質文化遺產,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展示、宣傳活動。近年來,依托自身豐富的活動經驗和夯實的群眾基礎,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非遺保護工作:
(一)切實履行保護單位職責。
作為國家級非遺項目侗族大歌和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的保護單位,與有條件的學校、基層政府溝通合作,投入建成集展示、科研、教學、交流于一體的柳州城市職業技術學院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博物館、三江縣中學侗族大歌傳承基地、三江縣梅林鄉侗族大歌音樂教室等3所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平臺;每年在全市范圍策劃并組織12場“唱響侗族大歌 傳承民族文化——侗族大歌走基層”巡演,一臺充分體現侗族文化魅力,內容豐富、寓教于樂的演出進校園、進社區、進企業,反響熱烈,廣受好評;每年主辦“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傳承人培訓班”、每月主辦“侗族大歌免費培訓班”,將普及性的表演展示與有針對性的提高培訓相結合,讓普通市民了解、欣賞侗族文化,讓文藝骨干能學、能唱侗族大歌,全年惠及2000多人;派館聲樂專業老師與侗族大歌國家級傳承人合作編制《侗族大歌教材》,將教材贈予廣西民族大學等多所院校作為侗族大歌教學所用;同時,帶領傳承人參加區內外的非遺博覽會及各類群文展演等交流活動,為其對自身技藝的再認識和創新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二)品牌活動惠及更多群眾。
創新推出公益性群眾文化活動“柳州非遺學堂”,每月圍繞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主題,邀請非遺傳承人通過講解和互動的形式,讓市民零距離地接觸身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竹編、苗繡,一個個非遺項目的歷史淵源、存活現狀、制作技藝、保護措施通過學堂讓市民有所感知和了解。在此基礎上,非遺學堂突破固定場地教學模式,開展進校園、進社區、進鄉村等“走出去”教學模式,同時,針對中小學生寒暑假推出以非遺項目為主題的“非遺夏令營”。“ 柳州非遺學堂”活動自開展以來,群眾報名踴躍、課堂氣氛熱烈,教學效果顯著,獲得《中國文化報》、《廣西日報》等媒體多次報道,被譽為“會行走的博物館”和“會說話的博物館”,成為柳州乃至全自治區的一張文化名片。
(三)主題活動擴大非遺宣傳。
每年利用全市“三月三”民俗嘉年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等系列活動,策劃組織一系列“非遺圖片展”、“非遺演藝場”、“柳州市傳統工藝(刺繡)技能大賽”、“非遺進校園成果匯報展演”等。通過比賽、學堂、展覽、表演等多形式多角度全方位展現非遺項目的魅力,宣傳民族民間優秀傳統文化。利用館專業老師資源推出“桂戲俊影——廣西戲曲進校園攝影圖片展”活動,精選廣西七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地方戲曲共近百幅作品,在全市5個城區的60多所學校進行展示。同時,實行展覽學堂相結合的形式,推出“柳州桂劇臉譜藝術”主題課程,讓孩子們通過零距離的接觸,對傳統文化有了全新的感受。
(四)組織申報加強項目保護。
通過積極走訪調研、收集整理資料,修改申報材料,積極參與申報了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及其代表性傳承人、柳州市十佳代表性傳承團體。并在此基礎上做好現有項目的保護管理工作,并不斷完善資料,每年圓滿完成年度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考核工作。
三、柳州市群眾藝術館在非遺保護工作中面臨的困難
(一)社會層面
1、群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知度不高。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不清,對本地區民族民間文化資源了解不多。
2、群眾保護傳承的意識不強、參與不足。群眾是民族民間文化的主要保護力量,但參與保護的積極性不高或渠道缺乏。
(二)政府層面
1、非遺保護專項經費短缺
除了國家級非遺項目專項保護經費外,柳州市群眾藝術館沒有其他非遺保護經費,嚴重制約了深入調研保護其他非遺項目,數據記錄建檔,數字化保存等工作,傳承傳播工作更是難以推進。
2、保護機構尚未落實運作
目前,柳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雖落在柳州市群眾藝術館,但實際上是兩塊牌子一套人馬,具體工作由館下設調研部負責,調研部除身兼國家級非遺項目保護專項工作重任外,還負責群眾文化調研、群文信息采集等其他工作,加上工作人員有限,常常造成顧此失彼的工作狀態。
(三)管理層面
1、專業人才隊伍尚未組成
非遺保護涉及調查、研究、記錄、整理、建檔、申報、傳承等多方面的工作,需要一支研究型專業隊伍,而目前市群眾藝術館非遺保護人員配備尚不齊全。
2、各項制度尚未完善
全市非遺保存、保護工作均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和《廣西壯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的精神和框架下開展,然而從項目、傳承人的認定、建檔到傳承,均需一套更加貼合柳州實情的制度。
(四)個人層面
1、部分傳承人對傳承人的義務和責任不明晰,在經濟利益驅動下,履行義務責任不到位或不履行。
2、部分傳承人自身素質較低,特別是文化知識水平較低,導致保護能力不強、保護手段不多、保護效果不顯。
四、下一步柳州市群眾藝術館在非遺保護工作中的對策
(一)拓寬渠道。發揮保護平臺、協會機構的作用,經常性舉辦各類體驗性和知識性并舉的活動,讓群眾能夠對全市傳統文化有更多的認知和了解。
(二)加大投入。上級文化部門應對群眾藝術館下撥非遺保護專項經費,并對經費使用情況進行督查。同時,成立“柳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基金會”,通過政府、企業、單位或個人的資助和號召來保證保護資金的穩定,并將基金實行透明化管理。
(三)落實機構。增加市群眾藝術館編制,成立非遺工作內部機構,專門負責全市非遺保護工作。加強與各省市相關機構的交流,借鑒學習先進保護理念和方法。
(四)完善制度。制定完善本級政府和本單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制度,在非遺項目和傳承人申報、建檔、保護工作平臺、項目資金管理等方面形成專門制度規范,嚴格按照制度辦事。
(五)加強培訓。加強對傳承人、傳承團體和非遺工作者的綜合素質教育,從責任義務、保護理念、保護措施、技藝技能等多方面進行專業專項培訓和提升,促進全市整體保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