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景文
摘 要:打造道德與法治課“人文課堂”是優化教學效果、實現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而要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就要立足“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突出人文精神關懷;立足思想品德教材,深挖教材的人文資源;立足家鄉文化,開發地域人文資源; 立足教師人文積淀,發揮榜樣示范作用。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人文課堂;人文素質;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25;G633.2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8)15-0008-01
道德與法治課中的“人文課堂”是指在教師在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深挖教材和生活中的人文資源,遵循師生之間平等對話原則,從而豐富學生的人文知識,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下面,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實踐探究。
一、立足“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突出人文精神關懷
教育應該關注人的精神世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不能將教育功利化。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人文課堂”上,教師應該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加強情感交流和平等對話,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關注學生的精神世界。例如,在講授九年級第5課“如何做誠實的人”時,教師收集整理了學生暑假代寫作業的素材來設計教學內容:“2017年暑假即將結束,不少中小學生開始拼命趕作業,甚至有父母因為心疼自家小孩而幫小孩補作業,更有家長或學生直接花錢找人代寫作業,于是滋生了代寫經濟這一不良現象。有家長在接受采訪時認為學校作業太多,經常看到自家小孩熬夜做作業,太心疼了,不如找人代寫。有學生說,本來自己也不想這樣做,但找人代寫更加省事,尤其是一些重復性的抄寫作業,讓自己產生倦怠和抵觸心理。”根據這一情景材料,學生小組討論:中學生請人“代寫作業”的行為有何危害?怎樣才能減少中學生請人“代寫作業”的現象?在討論過程中,學生們討論熱烈,課堂氣氛活躍,碰撞出了思維火花。同時,師生坦誠對話,批評與自我批評相結合,深刻體會到了誠信的重要性,既提出了許多誠信行動,又提出了許多非常誠懇的作業建議。本課的設計有利于充分挖掘學生資源,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從而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同時在課堂上師生換位思考,坦誠對話,形成平等和諧的關系,能營造課堂教學的人文氛圍,凸顯人文精神。
二、立足思想品德教材,深挖教材的人文資源
教材是培養學生人文精神、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的主要載體。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作為一門人文學科,教材內容蘊含著豐富的人文資源。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緊扣課程標準的要求,從學生的生活出發,注重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國情教育,使道德與法治課回歸生命與生活的本質要求,有著豐富的人文積淀和高尚的人文情懷。因此,教師在備課授課時要緊扣教材、理解教材、吃透教材,深挖教材中的人文資源。教師對七年級道德與法治新教材進行了名言警句的統計:七年級上冊有11條、下冊有18條名人名言,基本上都和人文相關。例如,第9課“好方法事半功倍”中的學而不思則罔,思不學則殆”(孔子語);第18課 “以誠待人”中的“真誠是使一個人偉大的最基本的力量,它使一個人的缺點和錯失也能變得被原諒”(羅蘭語)。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要利用好教材的人文資源,把握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的切入點,加強方法指導和情感升華,讓他們逐漸形成高尚的品德,達到提高人文素養的目標。
三、立足家鄉文化,開發地域人文資源
《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要求“鼓勵各地各學校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資源,開設專題的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例如,常州歷來以文化興盛、人才輩出而著稱,共出過9名狀元、1546名進士。其中 “常州詞派”“常州畫派”和“孟河醫派”等飲譽全國。由此可見,常州的人文資源十分豐富,有著極大的課程資源開發價值。因此,教師要充分開發地域人文資源,拓寬積淀人文知識的途徑,滲透人文精神教育,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打好基礎。
四、立足教師人文積淀,發揮榜樣示范作用
教育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用生命影響生命的活動。教師是學生的引路人,其人格品質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因此,教師的言行舉止、學識閱歷,都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應以身作則,提升自己的人文積淀,發揮榜樣示范作用。首先,教師在平時要加強關于人文領域知識的積淀,多閱讀人文學科的書籍,拓寬知識面,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教材所涉及的人文資源,并結合自身的生活經歷傳授給學生更多的人文知識。其次,教師應重點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適當組織一些讀書活動融入到道德與法治課堂,讓道德與法治課堂更具人文韻味和文化氣息。再次,教師應該具有音樂、美術、書法等方面的興趣愛好,適當添加到教學設計的某些環節,提升個人魅力,提升道德與法治課堂的品位。最后,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多一點人文關懷,多一點人性化的語言,多一點理解、關心和鼓勵。
五、結束語
目前,道德與法治課教學還存在許多不足,教師應該正視問題,不斷摸索,不斷改進課堂教學,關注學科性質,關注學科核心素養,提升課程品質,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趙同森.解讀人本主義教育思想[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6.
[2]景平.選好熱點材料、落實教學目標[J].思想政治課教學,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