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華
摘 要:將支架式教學運用到信息技術課程中,將有望提升學生信息技術核心素養。文章主要從典型支架、問題支架、流程支架等三個方面,探討如何開展支架式教學,提升學生信息技術核心素養。
關鍵詞:信息技術;支架式教學;素養教育;人才
中圖分類號:G421;G633.6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8)15-0039-01
支架式是一種具有發展前景的教學模式,主要以學生為核心,利用情境、協作、交流等學習要素充分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將支架式教學運用到信息技術課程中,可以提升學生信息技術核心素養。因此,教師要積極開展支架式教學,輔助學生掌握信息技術,進而培養更多的全能人才。
當學生遇到信息技術方面的難題時,教師可以通過典型支架、實例闡述的教學模式,給學生引述經典實例,以此來幫助學生理解、記憶、掌握并靈活運用。這不僅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引經據典的能力,而且能激發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興趣。引經據典在各學科中都被當作啟蒙學生的教學方式而被廣泛應用,在信息技術教學中也不例外,是引導學生學好這門課程的一種有效的教學模式。比如,在教學蘇科版七年級第二學期第七章“音視頻加工與制作”時,教師就可在課堂上給學生展示加工后的經典音頻作品作為教學典范,啟發學生從中學習制作既完美又貼切課程需要的音頻作品。學生們積極討論并研究制作經典音視頻的技巧,在教師的講解下,學習到了處理聲音與視頻信息的基本方法,熟悉并掌握了其操作過程及基本特征。這樣,教師通過在信息技術課堂上向學生展示經典作品,不僅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而且增強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在信息技術課堂上實行典型支架、實例闡述的教學模式,不僅使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得到有效改善,而且讓學生更深切地感受到信息技術是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只有學習好信息技術這門課程,才能更好地解決生活中的疑難雜癥。同時,教師與學生在這種互動中共同探討,能使彼此都得到有效提高。
毋庸置疑,問題支架就是在引導學生理解相關內容時以提問的形式,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帶著問題思考,進一步解決思維僵化的問題。試想,在信息技術課堂上充分采納這種教學模式,將在某種程度上大大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而且學生也會在學習過程中探索到學習信息技術這門課程的奧秘。學生在學習信息技術這門課程時,總是會覺得這門課程太單調乏味,這就需要教師采取恰當的方法讓課堂活潑有趣。如在教學蘇科版八年級第一學期第一章第三節“制作Flash動畫”時,對于初次接觸Flash動畫的學生來說,這節課真的有點陌生,他們難免會有點恐懼。教師在教學這節課前就可以問學生:“同學們,你們知道MV及喜歡看的影視作品都經過了怎樣的后期操作嗎?你們知道Flash動畫有多少種動畫效果呢?”這樣,學生們就會帶著這些問題提前預習。然后,教師在課堂上讓學生們回答這些問題,并給他們闡述Flash動畫的基礎知識。學生們在問題支架的教學模式下充分理解并掌握了Flash動畫的理論知識和操作技巧。
信息技術課程通過這種問題支架的教學方式,使得學生們在帶著問題學習時更加了解了這門課程的內涵,激發了他們對這門課程的學習興趣,拓展了他們的思維。同時,也讓學生們更樂于接觸并了解這門課程,從而能更好地運用信息技術理論知識及操作技巧。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經常會對操作步驟及要點理解不到位,或者直接將操作步驟間的緊密聯系混淆。當學生出現這種學習疑惑時,教師就應為這類學生制定一份全新的解決方案。流程支架就適用于此類情況,它能將煩瑣的文字說明濃縮成通俗易懂的流程,更有利于學生理解、記憶及操作。如在教學蘇科版七年級第一學期第三章第二節“數據處理與統計時”時,煩瑣的函數公式對于學生來說無疑是天文數字,而要求學生記憶并靈活運用這些函數公式則更是天方夜譚。在講解這節課的內容時,教師運用了流程支架的教學模式,把每一個煩瑣的函數公式都分解為一個個流程,讓學生按照流程一步步學下來,便可輕松地掌握這些函數公式。這樣,學生們在這種較為輕松的教學中,能更好地掌握數據處理與統計的基本內容,同時這種教學模式更有利于強化學生的記憶及理解能力,為他們將來運用這些函數公式解決生活上的實際問題奠定了基礎。
讓學生們按照死記硬背的方式記憶這些函數公式早已不適用,而將其分解為環環相扣的流程圖,然后讓他們自己分析、理解并記憶,這在某種程度上更有利于培養他們的理解能力,讓他們以最輕松、簡單的方式記住并運用這些函數。
總之,在信息技術課程中開展支架式教學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這種教學模式不僅能激發學生對信息技術的學習興趣,而且能讓他們的綜合能力得到有效強化,進而提升信息技術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郭鑫.基于“支架式教學”的中學信息技術教學模式與應用研究[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5(04).
[2]艾奉平.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模式初探[J].中國電化教育,2001(09).
[3]周大眾.基于信息技術的數學教學矛盾及其化解[J].教學與管理,201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