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將當地富有特色的教材資源融入到中學美術教育中,不僅拓展了中學美術教材的內容,同時傳承了本土特色的文化,有利于對傳統藝術的發展與創新。廈門同安農民畫主要表現捕魚、動植物、閩南廟宇、農事活動等。其畫面形象造型簡潔,不拘泥于細節,并以夸張的手法傳達主觀感受。在開發過程中,應注意知識與趣味性的融合,在學習內容、活動形式、閱讀方式、教學評價方面等適當給教師和學生留有自由拓展的空間。
關鍵詞:同安農民畫;中學美術;校本教材;開發:研究
一、同安農民畫中學美術校本教材資源分析
(一)同安農民畫資源概述
廈門市同安區臨山面海,其環境決定了人類活動的基本特點。早在20世紀50年代,同安的一些農民就以墻壁、黑板為媒介進行創作,運用水粉為主要繪畫工具,將自己的生活狀態,理想憧憬繪制在畫面中。到了20世紀60年代,多幅同安農民畫被收錄到由福建省出版社出版的《農民畫選集》,以及《中國現代民間繪畫選粹》、《中國現代美術全集農民畫》等畫冊,其中有20多幅作品被選到海外展出,這些成就引起了國家有關部門的重視。為了讓同安農民畫有更好的發展,廈門文化部門不懈努力,將業余畫家們召集起來進行有計劃、有秩序、更專業的培訓,農民畫創作的隊伍逐漸擴大,上至八十老農,下至七八歲孩童都參與了進來。20世紀90年代,由于受到經濟和城市文化的沖擊,同安農民畫一度消沉,但由于政府和支持,人們觀念開始發生改變,同安農民畫注入了新的血液,表現得更具時代特色。
同安的農民畫家們從自然中理解并創造出藝術。他們把身邊所見之物物化為可見的、具體的視覺形象,主要以表現捕魚、農作、民俗以及動植物、廟宇為主,將其進行有意識的組合,主觀的創作。畫面造型簡潔、洗練,手法夸張,不拘泥于細節,農民們因為沒有經過正規的美術教育,故對繪畫中的構圖、色彩等等沒有太大的思維限制,因此保留了孩童時期的純真和摯樸。以老畫家梁金成創作的《醉蟳》(圖1)為例,畫面主體以一只大青蟹為主,另外還描繪了44人捉螃蟹的場面,畫面構圖飽滿,色彩以人體土黃色與螃蟹青色進行對比,雜而不亂,將人與海洋的親密關系自然流露,畫家把對生活的美好想象移情到畫面中尋求慰藉。是同安農民畫奇異、浪漫、天真的典型代表。正如馬蒂斯所說:“裝飾和表現是同一的,是作者把諸多現實概念回返到視覺的純粹可視性,然后有選擇地運用在某作品中,從而達到進一步豐富,充實主題和美華生活的目的。”②
(二)同安農民畫校本教材開發的可行性分析
其一,符合將本土文化作為中學美術校本教材開發的原則。同安農民畫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具有原創性,基于對人生價值的具體表現,體現著農民的審美追求。其畫面清新、摯樸、稚拙,充滿鄉土氣息,表現了當地的民俗、生活、觀念,符合中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有利于中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傳承與弘揚。
其二,符合便利性的原則。由于同安地處廈門,交通便利,當地中學美術教材編寫人員進行考察資源,搜集資料,編寫教材,聘請顧問極其方便。同安農民畫的藝術表現形式多以水粉顏料,運用高純度的顏色大面積的填涂,可操作性強。它的工具、材料購買方便,制作上較于其它美術教材更加簡便,不僅有利于教師的課堂示范,同時也有利于中學生的練習。
其三,符合實用性的原則。農民畫在同安有深受群眾喜愛,有很深的群眾基礎,逢年過節許多家庭都要張貼農民畫。在當地中學開始農民畫課程,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興趣愛好,提高了美術技能,還弘揚了傳統文化。學生制作的農民畫可以參加展覽,也可以為群眾所選購。
二、同安農民畫中學美術校本教材開發的意義與原則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2001)規定:“為保障和促進課程適應不同地區、學校、學生的要求,實行國家、地方和學校三級課程管理”。①這就意味著課程中一些部分可由學校和教師來完成,學校在編輯校本課程時應注重特色,符合本校的辦學宗旨。因此,將同安農民畫開發成校本教材具有現實意義。一方面弘揚了傳統文化,另一方面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當前,面臨傳承危機的同安農民畫需要這樣的契機,將它開發成教材,也是對其的傳承和弘揚。
(一)課程改革的需要
2001年7月在國家頒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實驗稿)》中,學校美術課程的拓展和開發是一項重要的內容。2004年初,美術課程標準研制組在修訂《美術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的條例中,著重對民間美術及文物方面進行研究,條例要求各級各類學校教師要以當地資源為出發點,把美術與當地自然資源、民間工藝相結合,在挖掘過程中培養學生們愛國、愛家的思想;在2011年版《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實驗稿)》中還提到“要引導學生在文化情景中認識美術”,“尤其要引導學生深入地了解我國優秀的民族、民間藝術,增強對祖國優秀文化的理解”,同時指出:美育的任務除了教授教材中要求掌握的美術知識、藝術表現技法外,還應注重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
(二)新時代教育的使命
校本教材是實施校本課程的重要媒介,其內容是根植于當地優秀的民間文化這一片“沃土”,民間文化為中學美術課程提供了新的營養和水分。“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廈門市作為我國首批的經濟特區,2017年“金磚會議”的召開,使這個城市受到世界矚目。同安是廈門的一個區,是新舊城區的結合體,受時代的召喚,乘國家對發展優秀傳統文化的東風,將同安農民畫開發成校本教材,將其帶進人們的視野,讓學生了解自己的本土文化,也讓美術教師們不斷的研究該文化,提升自己研究能力,拓寬視野和教育形式,讓當地的中學美術教學更加多元化。
(三)同安農民畫教材開發原則
一是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在開發同安農民畫校本教材時,要融入學生的生活,以學生現有的直接經驗、心理結構和信念為基礎,通過教材中的知識,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主動參與到新知識的建構中。這就要求在整合校本教材時,必須明白學生現有的興趣和需求在哪里,一切以學生的發展為主要目標,重視教材內容的選擇,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關注學生的感受與體會,這樣更容易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愿望。
二是創新性的原則。中學美術校本教材的編寫,要想吸引學生,就要不斷的創新。首先,要在內容上創新,要表現當代農民的新生活、新觀念。其次,要在形式上創新,可以有電子教材、紙質教材以及農民畫家的言傳身教等等。最后,在立足于本土文化的基礎上,要積極汲取國內外不同地區的優秀文化和思想,源源不斷地向同安農民畫教材注入新鮮血液。同安農民畫鄉土教材整體要以閩南的生活為主題,不能僅僅以成年人的視覺來編輯鄉土教材,教育學家陳鶴琴曾提出“活教育”,即“做人,做中國人,做世界人;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這是一個富有創新性的觀點,可以指導同安農民畫中學美術校本教材的編輯。
三、同安農民畫中學美術校本教材開發的幾點建議
(一)深入調查研究
開發同安農民畫校本教材,應先成立開發小組,該小組由美術教研員、中學一線美術教師、農民畫家組成,多方面搜集關于農民畫的素材;同時建立專家咨詢委員會,擔任校本課程開發的指導,充分履行專家、咨詢、審議、評價的職能,樹立正確的研究方法,保證農民畫校本教材開發的科學性與時效性;以教師為開發教材的主體,積極參與到課堂實踐的開發中。
要了解學生的情況,從其心理、學習習慣、社會活動等多方面進行研究。在選擇素材時,要體現閩南地區的傳統文化,通過歸類、分析、篩選、整合農民畫素材,緊扣教育目的、學生的需求,注重個性的發展。素材應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要有助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以及閩南本土文化和家鄉的認同感。要劃分不同年齡段或學段來編寫,各個階段的內容應該做好相互銜接。在課例的結構中,提倡由易到難,有側重點,主次分明,還應注意知識與趣味性的融合。
(二)注重培訓教師
在開發中,要注重對教師的培訓。當前,社會對藝術修養、審美能力的要求不斷提高,對教師進行培訓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是對其研究能力的培訓,教材開發是要將龐雜的素材收集起來,進行篩選,挖掘文化的內在核心,如果沒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和理論系統做支撐,教材開發存有一定難度。另一方面,是對教師教學能力的培訓。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教學形式,能夠恰到好處地引導學生進入問題情境,引起共情,讓學生積極地投入教學活動中,對傳統文化精神傳承的同時發展學生的個性,從而達到教學效果。
(三)及時發現問題
同安農民畫校本教材應與國家教材緊密相連。國家教材涵蓋了國內外美術的典型作品,農民畫如何定位自己的文化特色?課程內容和課時怎樣合理分配?目前,對同安農民畫校本教材的研究多停留在造型藝術與價值、藝術特色兩個方面,體系還不全面,開發者要花大量的時間走訪同安各地區去搜集資料,中學一線老師繁重的工作量,平常很難放下工作去專心研究;開發過程中資金的缺乏;學校領導的不理解、不重視;美術課程常被其他學科占用等等,都影響了校本教材的編寫。
(四)積極尋找對策
根據以上出現問題,有關部門要聘請教材編寫專家對開發者進行指導,正確理解校本教材開發的步驟,少走彎路;明確制定校本教材的標準,劃分教材模塊,及時評審教材;學校應該設立專門的校本課程研發資金,向教師提供相關的研究經費,保證開發教材工作的順利進行;規定校本課程開展的課時,及時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有關部門應對開發者提供幫助,并爭取得到各級圖書館、美術館、文化館以及高校教師的幫助。
參考文獻:
[1]資料來源于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站[E].http://www. moe. edu.cn/.引用日期:2018年4月25日。
[2]馬蒂斯.馬蒂斯論創作.[M].錢琮平,譯.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7:44-45.
[3]錢初熹.中學美術課程與教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4:113-114.
作者簡介:潘晨瑩,性別:女,單位:集美大學美術學院,職務: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學美術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