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亞楠
摘 要:互聯網金融的不斷發展使得社交平臺能夠充分利用平臺的用戶基礎逐步建立形成了獨特的金融模式。當前社交金融雖然已經取得了一定的發展成果,但在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一定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社交金融企業應當根據國家的法律法規的要求,提升企業的抗風險能力,并利用信息技術保證平臺的交易安全,促進企業規范健康發展。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社交金融;發展問題
前言:
隨著我國互聯網金融的不斷發展,社交金融立足于多元化的社交平臺形成了十分豐富的社交產品類型,其借助于應用場景的生活化和社交化將金融服務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為用戶帶來了便捷化的全新體驗。社交金融產品正在不斷搶占中國金融市場,作為新生事物,它為中國金融行業的發展帶來了機遇與挑戰,我們要在抓住機遇的同時沉著應對挑戰,將壓力轉換為發展動力,多管齊下以保障互聯網社交金融規范化發展,從而促進我國互聯網金融的良性運行,這是進一步推動我國金融業繁榮有序發展應有之義。
1 社交金融的內涵
社交金融來源于美國,雖然當前我國已經有部分企業開始涉足社交金融領域,但國內社交金融尚未形成發展規模。根據國內外社交金融的發展狀況來看,社交金融是立足于互聯網金融,依托于社交網絡平臺的資金融通活動。社交金融除了具有互聯網金融的便捷性,還具有低成本和重視客戶體驗等特征。社交金融立足于朋友圈、同學圈、校友圈開展金融交易活動,通過互聯網在社交平臺上信任的基礎上建立用戶之間的金融關系。社交金融兼具人際交往與資金融通的雙重功能,同時還能夠利用生活化的場景,將金融服務應用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社交金融的失信成本高,且容易對個人的信用形象造成影響,因而社交金融的信用約束力要明顯強于其他類型的互聯網金融。同時由于社交平臺中的各種社會關系與個人的關系緊密,其信息的傳播更加有效,并能夠實現精準營銷。另外社交金融還具有交易效率高的特征,社交金融以大數據技術為支撐,能夠在更短時間內篩選出信用值更高的交易對象。
目前互聯網金融主要包含網絡銀行、第三方支付、P2P、眾籌、理財產品銷售、網絡數據貸款等類別。處于萌芽階段的社交金融也包括社交眾籌、P2P、第三方支付、征信等主要的互聯網金融形式。社交金融主要是互聯網金融的社交化,更多的是模式的創新,還未出現更多的金融產品類型的創新,但社交金融必然會促進互聯網金融產品的豐富。
2 互聯網金融背景下社交金融的發展問題
2.1 社交金融面臨風險多
社交金融屬于互聯網金融的一種,其發展要受到系統安全性和支付安全性的影響。由于社交金融需要依賴于第三方支付平臺,且多為快捷支付,雖然這種方式免去了反復驗證的繁瑣,但是也增加非法盜取賬號的風險隱患。同時第三方支付平臺在進行資金管理過程中,還會存在資金挪用的問題,這些資金管理上的風險都會影響到社交金融的安全性。除此之外,除了傳統金融業務中具有的流動性風險、利用風險之外,社交金融還會由于其所具有的虛擬性而存在著風險快速傳播的問題。因而在推動社交平臺發展的過程中必須要解決社交金融的安全性問題。
2.2 社交金融平臺的技術水平相對較低
社交金融作為一種互聯網金融,其發展需要以信息、技術、制度建設等為基礎,金融產品的可靠性以信息技術為支撐,因而也具有互聯網技術平臺難以避免的技術漏洞。同時社交金融還需要以大數據、云計算、移動支付等為基礎,這些技術本身的復雜性影響著技術應用的水平。社交金融需要以用戶的真實信息為基礎,云計算等技術在操作過程中都需要獲得信息應用的授權,這些數據在應用過程中就會面臨一定的風險。
2.3 社交金融用戶基數和活躍度不足
社交金融以社交平臺為基礎,如騰訊、阿里巴巴等都是以一定的用戶基數才能實現平臺運營的效果,因而對于社交金融來說,社交金融的發展要從電子商務過渡到社交金融平臺必然要經歷一個過程,平臺用戶對社交平臺金融模式的熟悉程度、用戶活躍度的調動等都會對社交金融的發展產生影響。
3 互聯網金融背景下社交金融的發展對策
3.1 建立市場準入機制,強化金融行業監管
當前社交金融方面的法律法規制度相對較少,為了對新興的社交金融進行規范,我國必須要針對社交金融的發展現狀制定出合理的市場的準入和退出機制,要求準入的企業要建立風險識別、風險管理、風險防范措施,并通過制定法律法規政策規范社交金融的發展,完善征信系統建設,最大限度的降低社交金融的系統性風險和經營風險。如我國中國人民銀行等部門2015 年最新頒布的《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提出要嚴格規范互聯網金融行業的準入機制,嚴厲打擊洗錢、非法集資等金融犯罪行為,把那些真正服務于社會需求的企業留下來,剔除一些只為謀求高收益的惡性競爭企業。國家同樣應針對社交金融提出嚴格的準入和退出機制,從而規范社交金融市場,使其發展有章可循。
3.2 發展互聯網金融技術,提升平臺安全性和通用性
互聯網金融以互聯網平臺和互聯網技術為基礎,其發展和創新必然也要以技術的創新和發展為支撐。同時社交金融十分重視客戶信息的保護,一旦客戶信息被泄露,平臺將會面臨嚴重的風險,客戶也很可能轉向傳統金融方式。因而社交金融企業應當不斷提升企業的信息技術水平,利用網絡信息技術保證客戶信息的安全,并利用數字簽名、電子交易協議、國際通用數據安全傳輸認證等手段保證社交平臺的交易安全。
3.3建立以需求為導向的金融機制,培養客戶群體
為了培養用戶金融習慣,調動用戶的活躍程度,社交平臺需要以自身的用戶為基礎,對用戶的消費習慣數據進行統計整合,不斷培養增加用戶數量。第一,實現不同定價策略。傳統社交金融企業采用的定價策略相對被動,而進行金融社交化的模式創新后,企業能針對客戶需求價值細分客戶群體,并利用網絡金融產品安全、便利等特點提供個性化的服務和產品,同時也產生不同的成本收益。我國擁有世界上最多的網民數量,且網絡群體的增長速度逐年遞增,但由于網民素質差異大,其對社交金融的認知程度和接受能力不同,社交金融企業應充分關注客戶的心理,針對不用群體制定不同的營銷策略,根據客戶層次劃分不同的價格標準。因此,建設需求導向的金融創新模式是社交金融發展的重要路徑。
3.4 建立社交信用評級指標,構建起完善的信用機制
社交信用評級指標直接關乎互聯網社交金融交易風險的大小,因此,明晰社交信用評級指標對于降低互聯網社交金融交易風險,保證其良性運行至關重要。對不同的互聯網社交金融產品,由于其各自的針對群體及營銷模式存在差異,應當對所有的互聯網社交金融產品規定限制交易的最低標準。例如,當準交易人在金融活動中存在三次或三次以上不誠信行為,互聯網社交金融則可以拒絕與其交易或嚴格限制其交易金額。同時,互聯網社交金融可以借助社交網絡通過設定社交圈中成員對成員綜合評價的方式,對準交易人進行信用評估,以此作為社交信用評級的重要參考。另外,社交金融企業還要建立完善的征信機制應通過相關行為人借貸之前信用狀況的統計、考核和評估,建立起一整套完整的信貸風險預判和檢測體系,從而最大限度地控制社交金融項目的信用風險。
結束語:
社交金融以其低成本、高效率、廣覆蓋等特點在互聯網金融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互聯網金融發展的背景下,社交金融的發展更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不斷優化產品和服務質量,建議其以需求為導向的金融機制,創新發展信息技術,并以完善的征信機制,保證社交平臺的交易安全。
參考文獻:
[1] 宋琳.我國互聯網社交金融興起問題探析[J].西南金融,2015,2(1):172-175.
[2] 楊萍.論社交金融生態的形成、功能與風險管控[J].開發研究,2014,7(15):155-158.
[3] 紀瑞樸,王胤文,王曉婷.社交金融:商業銀行轉型發展新路徑[J].國際金融,2016,3(6):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