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青
摘 要:語文界泰斗呂叔湘曾經說過,語言教學一半是科學,一半是藝術。道出了語文教學區別于其他學科教學的個性特點。語文教學稱之為科學,因為它必須遵循著鐵的教育規律;語文教學稱之為藝術,因為它具有水一樣的靈活。時下一些語文課只追求教學藝術,而忽略了語文教學的規律。過度拓展延伸,對作品解讀本末倒置,豪華的多媒體包裝充斥課堂,令人眼花繚亂。課堂教學熱熱鬧鬧,教學形式變化多樣,卻違背了語文教學的宗旨。
關鍵詞:課堂 扎實知識 提升 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03-00-01
以兩堂公開課為例。如《小狗包弟》一文,教師只簡單地引導學生整體感知文章內容,了解巴金和小狗的故事后,就用大量的圖片展示文革的瘋狂和殘暴。反復給學生強調那是一個瘋狂癥泛濫的年代,那是一個知識越多越反動的年代,那是一個人權被踐踏的年代……脫離文本講文革,把語文課上成了歷史課。又如《寡人之于國也》這篇文章,教師在簡單地疏通課文以后,就大量引用課外的補充材料,大談孟子的仁政思想。把語文課上成了政治課。在這兩堂上聽不到朗朗讀書聲,看不到對語言文字的揣摩品味,也欣賞不到對優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獨到分析見解。
從教學過程來看,這兩堂公開課的設計思路在一定程度上的確豐富了學生語文學習的內容,開闊了學生的眼界,就語文學習來說,量的積累并不必然帶來質的飛躍,師生都在文本的外圍打轉,沒有走進文本的內部,教師在課堂上特別重視對語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對字詞句等基礎知識教學,幾乎沒有提及,甚至認為搞這些教學就顯得落后、過時,平時教學不重視了,上公開課更是不教這些不能“出彩”的“添頭”。如果我們的語文課堂長期如此,少了聽說讀寫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訓練,那么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動也都將成會空中樓閣,只能是華而不實的泡沫語文課。對文本而言,沒有語言品味的教學就是無基之塔。任何架空文本語言的解讀,必定是失敗的。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讓語文教學返璞歸真,實現語文課堂的常態追求。
什么是語文課堂的常態追求呢?語文課堂的常態追求就是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課堂,是培養學生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的課堂,是訓練學生聽、說、讀、寫技能的課堂。這也是語文教學的本質任務。語文課必須從語言形式入手,語文教學內容因使學生掌握語言實踐的技能和規則,提升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這也是語文學科,區別于政治歷史等其他人文學科的最大特點。
對如何解決目前語文教學存在的這些問題,如何追求常態化的語文課堂,作了如下一些思考。
首先,文體角度定教學內容。從體裁特點看,《小狗包弟》屬于敘事散文,又編排于必修一,是學生進入高中后最早接觸到的散文。如何教學生閱讀這類散文,以讓其能夠在方法上有所收獲。這是教師備課中要考慮的問題。語文學的是課本,課本中是一篇篇被稱作“課文”的文章,這些文章承載著語文課程的全部內容。而這些文章又不等同于其他學科課本上的定理、公式等需要記憶和理解的知識。學生讀課文就是要從中汲取作者認識社會,體驗生活,遣詞造句,表情達意的經驗。教師解讀文本,就是要撥開云霧,引導學生,深讀細讀文本。
其次,在教學設計上,文本閱讀必須要重視語言學習。古人說,“沉潛諷誦,玩味義理,咀嚼滋味。散文教學,要讓學生誦讀體會,潛心涵泳。誦讀是提高解讀散文能力、積累語言、培養語感的有效途徑。就兩個課例而言,我以為是教師帶著學生反復揣摩,品讀語言,借助語言構成的文本情境。在語言品析中,更多注重朗讀突出重點詞語,如《小狗包弟》第1段中“痛打”“棍棒齊下”,可以從意思上指導學生進行品味;而第10段中“羞恥”“可恥”等詞語的品析,可以引導學生從強烈的褒貶色彩方面加以品味。如學習《寡人之于國也》這類的文言文,最終的落點是文化的傳承與反思。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習中國古代優秀作品,體會其中蘊含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學習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內容價值,從中汲取民族智慧。因而文言文閱讀教學的著力點,是引導和幫助學生通過“章法考究處,煉字煉句處,”具體地把握作者的所言志所載道。要由表及里,深入挖掘,引導學生充分領會孟子的仁政思想。需要學生調動生活經驗,具體感受字詞語句。在設計時既要有文化的高度,同時也要著眼于細部,避免教學時浮于文本表面,甚至游離于文本之外。
最后,教師要善于將自己對文本的深刻理解,對生活的深刻感悟巧妙地編織在學生生活的網絡中,從而實現智慧的喚醒。要想讓課堂教學形成強大的對話場,就是就要苦練內功,提高解讀文本的能力,賴瑞云教授說,一千個哈姆雷特仍然是哈姆雷特,不可能是羅密歐,請讀文本的任務,在于從一千個哈姆雷特中提煉出最哈姆雷特者,防止假哈姆雷特混淆視聽。課堂中教師要適時鋪路搭橋,幫助學生跨越文本的一道道坎,引導學生向文本更深處漫溯。
教師對文本的解讀能力取決于教師先進的教學理念、廣闊的閱讀視野和扎實的教材研讀。不要追求課堂外觀的花里胡哨,要重視學生知識的汲取、能力的培養、思維的延展。課本上的課文要靠學生自己去讀,去體驗,教師循規蹈矩的講解和自我陶醉的賞析,都不是學生讀的經歷。語文教師的作用并不是告知和傳達,而是依據課程標準的目標指向,用自己的學識,素養和經驗,在對話的氛圍中,讓學生汲取沉淀在課本里的值得他們學習和積累的經驗。
因此,教學中要扎扎實實抓好語文基礎知識的傳授和語文基本能力的培養,把提升人文素養滲透于扎實的語言文字的訓練之中,真正做到了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做到讓學生學得更真實,更有效。一堂常態課,追求的是真實的教學,樸實的教法,扎實的訓練。而最主要的還是讓學生學得真實和有效。學生通過教師的引領,課堂上得到了語文知識的掌握,得到了聽、說、讀、寫的訓練,哪怕是一個語文知識,一種讀書方法,都達到了基本目的,因為是真實的,不是虛幻的。只有這樣,語文教學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實現。
參考文獻
[1]孫紹振.《名作細讀》(修訂版)上海教育出版社
[2]王榮生《文言文教學教什么》.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