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分析精品微課程建設的現實意義,闡述精品微課程的定義及相似概念區分,并從建設的理論依據、建設思路、建設內容三方面詳述微時代下“六個一流”中職教育精品微課程的建設,以期規范和推進中職學校微課程的科學性、系統性、規劃性、示范性。
【關鍵詞】互聯網 中等職業教育 六個一流 精品微課程 建設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02B-0100-03
隨著移動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突飛猛進,衍生出的微型化技術持續深入地影響著人們的學習、生活和工作。微課以其短小精悍、主題鮮明、針對性強等優勢特點,能夠滿足人們隨時隨地利用“碎片化”的時間進行學習的需求,具有很大的市場需求空間。基于此,筆者提出建設中職教育精品微課程的概念以及“六個一流”的建設思路,規范和推進中等職業學校微課程的科學性、系統性、規劃性、示范性建設,補充和完善中職教育課程體系,推動中職教育改革實踐邁出堅實的腳步。
一、精品微課程建設的現實意義
(一)傳統精品課程發展面臨困境
1.高科技發展,互聯網進入“移動”時代
教育部于 2003 年正式啟動精品課程建設項目。時值電腦大量普及,智能手機還未興起,因此,學習者主要依托電腦學習精品課程。如今 14 年已經過去,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中學以上年齡群體已基本實現人手一部智能手機。輕巧、便攜、實用的智能手機逐漸替代電腦成為人們在信息化社會中學習、生活、工作的最重要的載體。然而,傳統的精品課程視頻資源容量大,對硬件配套設備和網絡速度要求較高,而學生的智能手機硬件比不上電腦。因此使用手機學習大容量的傳統精品課程往往會出現卡殼的現象,這在相當程度上降低了學生學習傳統精品課程視頻資源的興致。
2.視頻時限長,實用效果難以達到預期
傳統的精品課程大都是按照一節課時的時間進行設計和制作。傳統精品課程視頻資源的時長一般是 45 分鐘,而一般學習者注意力集中的持續時間平均只有 10 分鐘。因此,即使傳統精品課程的知識全面、內容精彩,如果學生在觀看視頻的 10 分鐘后注意力渙散,那么學習效果就呈現遞減趨勢,這些精品課程也就無法發揮預期的教學作用。
3.資金投入大,投入與收效相差甚遠
傳統精品課程建設的目的是面向社會開放,為教師同行的信息化教學提供經驗借鑒,更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優質資源。傳統精品課程建設涉及面廣、技術復雜、周期長,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和物力。但根據現有的調查數據顯示,傳統精品課程僅實現了第一個目的,卻在直接運用于教學,在提高學生學習興致、效果等方面存在難以攻克的問題。已開發的不少傳統精品課程的訪問和使用率過低,投入和收效之間未成正比。
(二)微型化學習時代蓬勃發展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衍生出的微型化技術在各個方面影響著人們的學習、生活和工作。微信、微電影、微小說、微講臺等“微”事物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在這個時代。“微”事物的蓬勃發展不僅是高科技信息化技術發展的結果,同時也是這個生活節奏加快、信息量爆炸環境下的必然產物。“微”信息生成、處理、推送、接收的手段更加便捷,“微”信息更加實時、透明,滿足了人們在有限的“碎片化”的時間里對信息進行即時、大量、有效接收的需求。
微型化學習時代的到來是不是意味著傳統學習資源面臨著被淘汰的命運呢?網絡上現儲備的傳統精品課程學習資源已經十分豐富,完全淘汰意味著一切必須重新再來,是一次從經濟到精神上的巨大的打擊。這種預測并非毫無依據。目前,微型化學習的時代潮流已經促使傳統精品課程學習資源逐步從付費走向免費。例如,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通過“開放課件”(OCW)項目,將麻省理工學院的全部電子課程資源通過互聯網供人們免費使用;從 2003 年開始,我國建設國家精品課程 1500 多門,并免費在互聯網上開放。如今全球已經有成千上萬門課程的教學視頻被免費共享。為了適應微型學習的社會需求,打造新的精品資源品牌,各類學校的專家、學者從傳統精品課程資源著手,對原有優質資源進行提煉、改造,為求以最簡單、最經濟的方式,實現傳統精品課程資源價值的提升。
二、精品微課程的定義及相似概念區分
(一)微課
指按照新課程標準及教學實踐要求,以視頻為主要載體,記錄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圍繞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而開展的簡短、完整的教與學的活動。
(二)微課程
一系列相關聯的微課和教學資源構成,以在線學習或移動學習為目的的實際教學內容,是一門系統性、完整性的課程。
(三)精品微課程
是精品課程在慕課環境下轉化的產物。它既具備精品課程的一流的師資、教學內容、教材、教學方法、教學管理的特點,也具備了微課程以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同時利用教學主題相關的支持性資源,對某個知識點開展教學的特點。
(四)精品課程與精品微課程的區別
類型 精品課程 精品微課程
教學隊伍 主講教師團 主講教師團隊+助教團隊+教育技術專業人員團隊
教學內容 選取工作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務,開展職業能力分析來構建的知識體系課程 微課程要把原課程解構、拆解知識點→擇取凝練核心知識點→重新創意、設計、結構課程來構建知識
教學方法 項目教學法為主 基于問題的學習、基于案例的學習、基于資源的學習、基于具體情境的學習和協作式學習
評價方法 課堂評價為主 課程成績主要由線上微課學習成績+線上微練習成績+線上討論成績+線下課堂綜合練習成績+線下課堂實操練習+課后創新拓展學習成績六部分組成
教材建設 文字的呈現 教材中主要知識點和技能點做成“微課”學生在使用時可直接掃描二維碼進行學習
三、精品微課程建設的內容
(一)建設的理論依據
1.個性化學習理論
個性化學習理論認為,學生的學習過程是實現自我和追求個性的過程。為使學生各方面獲得自由、充分、和諧發展就必須充分利用多維的學習資源,針對學生個性特點和發展潛能采取合適的手段、方法、內容、評價方式。開發微課資源的目的是“傳道”,是“授業”,更是“解惑”,解惑的主要目標就是個性化學習。
2.混合式學習理論
“混合式學習”就是要把面授學習的優勢和在線學習的優勢結合起來,既要發揮教師引導、啟發、監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又要充分體現學生作為學習過程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性與創造性。李克東教授認為:“混合學習(Blended Learning)是人們對網絡學習(E-learning)進行反思后,出現在教育領域尤其是教育技術領域中較為流行的一個術語,其主要思想是把面對面(Face to Face)教學和在線(Online)學習兩種學習模式有機地整合,以達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一種教學方式”。
3.“互聯網+教育”的精準服務推送理論
“互聯網+教育”是一種新型教育形態,反映了“互聯網+教育”的本質。“互聯網+教育”是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技術在教育上的應用,也是教育用互聯網技術建立各種教育、學習平臺。在教育領域,互聯網可以“+”任何元素,可以“+德育”,互聯網豐富了德育的內容,增加了信息量;互聯網實現了多媒體交流,促進了德育手段的現代化;互聯網消除了面對面存在的顧慮和可能產生的心理壓力,能夠了解學生的真實想法,有利于增強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可以“+”課程,可以建立慕課平臺,以線上線下混合教學和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促進教學模式的改革,改變教師傳授與學生被動接受的現狀,形成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共同體,實現教師教學模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可以“+”教學,通過人機交互、人工智能等,使師生由線上線下分離變為線上互動結合、討論交流的體驗得以實現。“互聯網+”中的“+”實現的就是一種跨界,是由此及彼的銜接,在跨界連接基礎上衍生的一種新形態。
(二)建設思路
(三)建設內容
當前,微課以短、小、精、趣、針對性強等優勢特點,能夠滿足人們隨時隨地利用碎片化的時間進行學習的需求,具有很大的市場需求空間。但同時,我們也必須正視和努力規避其碎片化、不系統的缺陷,在進行精品微課程的建設中,根據完整的教學過程要素,制訂“六個一流”的建設要求,把精品微課程建設包含為擁有一流教師隊伍、一流教學內容、一流的微課資源、一流教學模式和評價方式、一流教材、一流教學管理的示范性系統課程建設。
1.精品微課程教學隊伍建設
精品微課程建設的前提是建設一支信息化教學水平高、教學效果好、結構合理、人員穩定的教師團隊。經過項目建設培養善于微課設計、微練習或微思考開發、教學經驗豐富、成果顯著的主講教師團隊,培養善于資源整理及學生討論管理的助教團隊,培養精通微課編導、拍攝、后期剪輯、網絡上傳的教育技術專業人員團隊。
2.精品微課程教學內容建設
微課程是以知識點為基礎組織碎片化的課程體系,線下課程是以崗位分析、基于工作過程以知識整合的課程體系,兩者知識建構的方式不同。微課程要對原課程解構、拆解知識點→擇取凝練核心知識點→重新創意、設計、結構課程來構建知識。線下課程要通過選取工作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務,開展職業能力分析來構建知識。通過項目建設以知識點為基礎的碎片化的適合網絡傳播線上課程教學內容和注重專業素養、實際動手能力的線下課程教學內容。
3.精品微課資源建設
精品微課程建設的核心是一流的微課資源的建設。“智慧”“美貌”“技術”為一體是一流微課程的特征。一流的微課資源應該具備精準的選題、優秀的教學設計和靈活多樣的呈現形式。精準的選題就是選擇學生“記不住”“聽不懂”“看不見”“摸不著”“進不去”的知識點;優秀的教學設計就是教學目標明確,教學過程完整,教學方法得當;靈活多樣的呈現形式就是技術上可以采用 PPT 動畫式、畫中畫式、課堂實錄式、實地拍攝式、可汗學院式、二維三維動畫式等,但是無論教師采用哪一種呈現方式,其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展現教學內容,為了保證傳遞教學信息的準確性、科學性。
4.精品微課程教學模式和評價方式建設
通過微課、翻轉課堂的基本理論學習研究和探索,結合國內外實施情況和經驗,針對職業教育的特點,構建“123”微課教學模式。“1”指以 1 組微課視頻為核心開展教學活動;“2”指教師根據 2 套教案組織微課程的教學活動。其中,以微課教案組織視頻設計于制作,以翻轉課堂教案組織課堂學習、實操和課后自學;“3”指學生根據 3 組教學資料進行自主學習。其中,任務單指導學生課前、課中和課后學習;助學資料為學生探究、創新解決問題提供信息和幫助;實操訓練包括微課平臺中的微練習、課堂綜合練習、實操練習,將學到的知識進行逐級的內化、遷移,使其職業能力得到不斷提升。
本課程考核采用線上與線下結合,課前、課中與課后結合;同時也采用過程考核與結果考核相結合、理論考核與實踐考核相結合、團隊考核與個人自評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課程成績主要由線上微課學習成績+線上微練習成績+線上討論成績+線下課堂綜合練習成績+線下課堂實操練習+課后創新拓展學習成績六部分組成。各部分完成情況教師自主設定各部分比例,由慕課平臺自動實時統計;線下學習成績主要由團隊成員互評與學生自評和師評情況綜合而成。
5.精品微課程教材建設
基于數字出版的理念,借助二維碼等新科技技術,將微課資源和書籍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開發以紙質圖書為載體又以課程建設為中心的立體教材。立體教材內容包括:微課視頻、案例素材、模擬情境、演示動畫、考試系統和課程資源網站等。教材表現形式可以是紙質圖書、電子書、音像光盤、網絡出版物等。教材的各部分內容和表現形式都是有機的結合,是形式上的立體化,同時也是教學內容、人才培養方式、教材應用的服務等方面的立體化。
6.精品微課程管理機制建設
要建立科學規范的線上和線下教學管理機制。線上建立高速穩定、使用便捷的精品微課資源應用平臺,如在學校官網、學校公眾號等平臺設立精品微課專欄,并開通評價功能,確保精品微課資源能面向師生隨時隨地公開。線下由學校教務科牽頭,制訂和推行以引導、鼓勵為主的微課教學管理制度,進一步推動信息化教學改革的進程和實效。
總而言之,六個“一流”中職教育精品微課程建設,是在確保了教學過程要素的完整性、連貫性的基礎上,對中職學校的課程進行微型化的科學性、系統性、規劃性、示范性建設,能夠很好地集中力量分工合作、合力建設,提高建設成效,避免因重復開發而造成的建設成本浪費,推動相關教育資源、教學手段、管理機制等的同步更新。在組織教學隊伍進行精品微課程的過程中,也必將能夠進一步樹立教師的課程意識,提高教師的教學設計和開發的能力,有利于進一步完善中職教育課程體系,推進中職學校教學改革,提高中職學校教學質量,增強中職學校綜合競爭力,推動中職教育改革實踐邁出堅實的腳步。
【參考文獻】
[1]張成武.“慕課”浪潮推動精品課程轉型升級[J].太原大學教育學院學報,2014(1)
[2]程 瀟,官翠玲.“微課”(m icro-lecture)在《現代物流學》精品課程建設中的融合[J].經濟管理者,2013(31)
[3]伍 柯,于 寬.微課在計算機精品課程建設中的應用[J].安順學院學報,2015(4)
[4]李 廣,姜英杰.個性化學習的理論建構與特征分析[J].東北師大學報,2005(3)
[5]張其亮,王愛春.基于“翻轉課堂”的新型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4(4)
[6]徐金海,張新平.教育管理的內涵、特點及發展趨向新論[J].常熟理工學院學報,2013(6)
【基金項目】廣西教育廳 2016 年重點立項教改項目“依托校企合作基于慕課平臺的中職動漫專業精品微課程建設”(GXZZJG2016A062)。
【作者簡介】林翠云(1980— ),女,漢,廣西南寧人,廣西華僑學校教務科副科長,高級講師,中職教育信息化。
(責編 羅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