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祥麗
摘 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來源于民間的文化遺產,通過人們的活動不斷傳承與發揚,而且在群眾的生產生活中表現出一定的價值。非物質文化遺產一般在一個文化社區中產生,有的時候也在族群中產生,所以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的是一種群體文化,代表了一個民族特有的文化形態以及文化個性。本文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群體傳承過程以及文化精神進行分析,旨在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 群體傳承 文化精神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03-0-01
引言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民族以及人民在生產生活中產生的與文化相關的產物,代表了整個民族的生命記憶,也代表了民族的生活足跡。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每一個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文化習俗,每個民族在發展過程中也形成了獨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遺產歷史悠久、豐富多樣。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由民眾創造而且由民眾傳承下去的,所以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發展,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也需要依靠群眾的力量,通過群體傳承,發揚民族精神,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文化精神體現出來。當前我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越來越重視,但是有的地區由于保護不當,導致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逐漸消失,極大地影響了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特點以及文化精神
1.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
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發展的根基,是一個人不斷成長的力量源泉。在文化事業發展過程中,應該要堅持對文化的保護、傳承、發揚,文化傳承是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一種肯定,而且是促進我國傳統文化不斷發揚光大的重要措施。文化的表現形式有很多種,其中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我國文化的表現形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最早出現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是針對物質文化遺產概念提出的一個專業術語。當前普遍理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指的是民間創作的各種文化遺產,包括很多類別,比如傳統的口頭文學、傳統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戲劇等。
2.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點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文化遺產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特點包括三個方面:第一,活態性。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是各種口頭傳統意識、傳統工藝等,這些文化的表現形式都具有十分鮮活的生命力,而且是不斷變化的,并不是停滯和靜態的,是一種鮮活的文化表現形式。第二,生態型。非物質文化遺產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是與周圍的生態環境息息相關的,一方面非物質文化遺產要不斷接受外部的信息,另一方面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文化也會在社會中傳播。第三,傳承性。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具有傳承性,其傳承性指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延續,主要是形態的延續以及內涵的延續,可以由傳承人經過一定的方式方法保存下來,然后世代相傳。
3.非物質文化的文化精神
3.1“生生不息”的文化精神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來源于民間的,是從廣大基層百姓的生產生活中產生的,而且這些文化遺產是隨著人們的生產生活改變而不斷變化的,所以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洋溢著“生生不息”的意識,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蘊藏著“生生不息”的文化精神,這是對生命意識的崇尚,也是一種自強不息的精神理念。
3.2非物質文化精神的傳承精神
文化是一個民族發展的根基,沒有文化的民族是“空”的,也是可悲的,我國的歷史悠久,在華夏五千年文明中,產生了很多優秀的文化傳統,有很多散落在民間的文化,對我國的文化發展有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精神,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保障,而且這種精神的根本與核心在于傳承,在于將祖輩上流傳下來的優秀民族文化進行保護、傳遞,讓更多人能夠體會到傳統文化。而且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具有比較自然的傳承性,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過程中也就實現了傳承。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群體傳承
1.非物質文化遺產群體傳承
群體傳承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的主要方式,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是從群眾生產生活中產生的,所以傳承也需要依靠群眾的力量。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群體傳承過程中,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別:
第一,口頭傳說和表述的群體傳承。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很多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比如滿族、苗族、侗族等,都有自己的語言體系,語言是一種文化符號,不管什么信息,都需要通過語言來傳遞,語言是這個世界上最簡單最方便的傳遞方式,所以我國很多少數民族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遺產,可以通過口頭傳說的方式進行傳承與發揚。第二,傳統民俗節日的群體傳承。傳統民俗節日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過程中的重要載體,節日是一種復雜的社會文化現象,可以將人和人聯系起來,在節日的舉辦過程中也能傳遞文化和信息,而且節日的舉辦也是群體性活動,尤其是有的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不僅在本族中開展,還在社會范圍內廣泛開展,達到文化傳播的目的。第三,廟會文化的群體傳承。在中國,廟會是十分重要的民俗形式,一般是在農歷的某一固定時間進行,其主要的內容是祭祀祖先、娛神娛人、集市貿易等,廟會在我國起源很早,而且一直流轉至今,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過程中,廟會也是十分重要的載體。
2.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措施
隨著時代的變化,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沒有得到有效的保護,導致很多文化遺產逐漸消失、被破壞,對我國民族文化的發展產生十分嚴重的危害。針對這些問題,我國各級文化部門十分重視,積極采取相應措施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具體來講,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群體保護,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第一,提供資金保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是十分龐大的工程,不僅需要大量的人員,還需要充足的財力和物力,對此,國家必須要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提高到一定程度,并且要引起國家和社會的高度重視,建立專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基金以及專門的機構,實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安排、部署。例如在各個地區都要成立專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部門,招聘專業人員開展各個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收集、整理、保護,不斷豐富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并且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提供更多信息。
第二,建立完善的“非遺”保護體系。建立完善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是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中之重,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關系我國的民族文化發展,所以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過程中,要以黨的十八大精神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建立健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充分發揮出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在精神過程中的作用,以此作為弘揚中華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措施。另外,要針對不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設置專門的保護機制、工作機制,比如對于一些口頭傳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必須要做好這類遺產的收集、整理,形成書面化文件;再比如對于各種音樂、美術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進行保護的時候,要結合這些遺產的特點,與相關的文化遺產繼承人進行溝通,對文化遺產的特點進行分析,并且制定專業的保護措施,保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完整性。
第三,設立重點項目保護。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過程中有一些項目必須要重點保護,為了體現出這些文化遺產的重要性,應該要明確“非遺”重點保護項目,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分類,根據客觀的分類要求和標準,選擇一些必須要進行特殊保護的項目,開展重點保護。比如對具有重大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科學價值、瀕臨滅絕、亟待搶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必須要實行優先保護,可以采取多種措施對這些遺產進行保存,比如圖像錄制、圖片采集、實物收集等,并且利用現代化技術手段,建立數據庫,使得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保護。
第四,通過群眾活動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過程中,群眾的活動是必不可少的,而且通過群眾活動,也是踐行非物質文化遺產從群眾中來、回到群眾中去重要理念的過程。一方面可以加強對群眾的教育和引導,使得群眾加深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并且能夠在日常生活中從自身做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另一方面要經常組織各種群眾活動,比如對于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組織音樂會、音樂表演等活動,引導群眾參與到活動中,潛移默化地對群眾進行宣傳教育,達到文化宣傳作用。
結語
綜上所述,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精神文明發展過程中的重要載體,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是我國現代文化建設過程中的重要內容。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很多是來自于民間的,比較分散,形式多樣,所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工作復雜。對此,我國要積極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結合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點,做好群體傳承與保護,體現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精神與個性特點。
參考文獻
[1]楊琴.淺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群體傳承與文化精神[J].東方教育,2013(07).
[2]霍錕.試論當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新性傳承[J].社會科學:全文版,2016(02).
[3]沈凌云.試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文化傳承價值[J].藝術時尚旬刊,2014(09).